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设计策略与实践*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2022-05-21曾筱玮陈樱敏张辛佳解山娟荆长伟
曾筱玮 徐 星 陈樱敏 张辛佳 解山娟* 荆长伟
(1. 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2. 杭州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大思政”这一理念由来已久,是相对于完全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育提出的,致力于挖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社会教育因素,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以合力育人。[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应当帮助学生养成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大思政背景相呼应。[3]
地理学以探索地球环境与人地关系为主线,学科内容与国家发展密切关联,地理课程思政对于高校培养专业化人才起到助推作用。[4]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将浙江省发展现状和目标融入课程,提出以“认知、认同和践行”为目标的“田野”课程思政模式,形成思政育人特色;[5]韶关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将红色基地加入野外综合实习路线,达成从地理学视角认识党史的目的。[6]目前,中学地理教师针对课程思政也提出许多方案:徐晶晶结合浙江省诸暨市的材料提出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路径;[7]殷文韬针对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提出“借助课外资源实施课程思政”等四条具体实施策略。[8]但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大多还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缺乏具体实施的实践案例,滞后于高校地理课程思政建设。[9]乡土资源以其形式丰富、贴近生活和内涵深刻等优势,成为各阶段课程思政与地理学科教育有效融合的“粘合剂”。
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中学课程思政的缺乏不仅会造成与大学思政教育的脱节,而且可能会对学生个人价值塑造产生影响。[10]因此,地理教师应当依托乡土资源挖掘思政要素,融合和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切实有效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本文在大思政背景下,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探究借助乡土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教学的新路径,提出课程体系构建策略,设计具体实施案例。
一、大思政+乡土地理课程设计策略
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体系搭建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思政元素、乡土资源和地理知识这三者的关系(见图1)。乡土地理课程由实践素材、课程内容和价值取向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内容分别由乡土资源、思政元素和地理知识决定。乡土资源、思政元素和地理知识并非完全孤立,乡土资源是先决条件,需要挖掘出其中的思政元素和地理知识才有教学意义;思政元素是育人方向,需要结合乡土资源与地理知识才能不泛泛而谈;地理知识是课程基础,依托思政元素与乡土资源才有价值升华和实践可能。
图1 乡土地理课程体系结构图
1.乡土资源时空整合
地理学具有研究时间与空间的传统,由三维地理空间与一维地理时间所构成的四维地理是度量和分析所有地理研究对象的地理时空体系。在地理时间与地理空间交织的四维地理体系中,时间具有空间属性,空间也包含着时间。[11]如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而余杭区的主要河流余杭塘河,是隋唐时期为连通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而疏浚的。乡土资源形式多样,从自然植被景观到人文历史遗迹都属于乡土资源,其时间性体现为该资源的出现时间,空间性体现为该资源的位置分布。从时空角度入手整合乡土资源更容易梳理该区域的变化发展趋势。
2.思政元素融合提取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体系是庞大而复杂的,乡土地理的内容却是有限且富有学科性的。因此,乡土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拟定既要符合思政课程内容要求又要尊重地理学科属性。学科课程具有价值导向、文化传承、品德养成、科学精神与技术伦理培育四大共性思政元素。[12]具体思政元素的提取需要考虑已有的乡土资源和对应的地理知识,如余杭的四无粮仓是针对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而创建的,如今为传承老一辈粮食人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实干创新精神而改造为陈列馆保存下来,与高中地理中的农业和地理实践力紧密联系,由此提取出“劳动与实践教育”这一思政元素。地理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是根据当前人地矛盾所提出的对学生地理价值观的要求,因此拟定“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为乡土地理课程中具有地理学科属性的思政元素。
3.知识资源双向关联
乡土地理课程的根本学科属性在于地理,在整合了丰富的乡土资源、提取了明确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高中地理知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两大模块,从这一角度将乡土资源地理化,使地理知识与乡土资源完成双向关联。如将余杭区的径山和东苕溪划归到自然地理模块,同时根据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植被要素进一步搜索,找到余杭区三营镇存在千年黄杨这一乡土资源。依托高中地理知识点,对乡土资源进行有效筛选,促进教师对乡土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
二、大思政+乡土地理课程设计实践—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杭州市余杭区历史悠久,乡土资源丰富,基于三大策略将余杭区乡土资源、思政元素与地理知识相融合,完成课程内容设计,依据课程内容拟定课程主题,在主题下提出课程案例具体实施方案。
1.基于三大策略的余杭区乡土地理课程内容设计
余杭区乡土资源繁多,使用“乡土资源时空整合”策略,绘制余杭区乡土资源时空分布示意图(见图2),可以在图中同时获取资源的时空信息。区域内乡土资源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早期集中出现的自然乡土资源虽然分布零散,但却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自然条件;早期人文乡土资源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近代以来还受到国家政策指引,更集中分布于县级行政中心周围。
图2 余杭区乡土资源时空分布示意图
使用“思政元素融合提取”策略,考虑思政建设要求、余杭区乡土资源内涵与地理学科属性,提取出“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与实践教育、中国梦与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五个乡土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结合“知识资源相互对应”策略,将具体知识点与乡土资源一一对应,最终与思政目标整合成表(见表1)。
表1 余杭区乡土地理课程内容融合表
2.课程主题设计
当下课堂教学的变革趋势倡导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发展本位,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即采用大观念和大主题进行教学。因此,在课程内容融合的基础上,为余杭区乡土地理课程拟定出“古老的痕迹”“劳动的荣光”“闪耀的转变”“繁荣的当下”四大课程主题,每一主题下由地理知识、乡土资源和思政元素构成主题内容框架。其中“劳动的荣光”涉及自然环境与植被景观和农业生产及区位因素两部分地理知识;依托良渚水稻遗迹、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等六个乡土资源;包含所提取的人地协调观、劳动与实践教育等五大思政元素(见图3)。
图3 “劳动的荣光”主题内容框架图
3.课程案例具体实施
当前教育方式的优化使得教学形式更为多样,乡土地理课程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乡土资源,除了课内教学还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见表2)。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需要通过教师将乡土资源整合成“支架”,促进学生由课内探究扩展到课外实践。课内教学部分主要包括知识回顾与知识拓展,课外实践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导向,重实践过程。
表2 “农业生产区位因素”乡土课程案例设计
(续上表)
三、结论
在乡土地理课程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教师深挖乡土资源思政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完成育人目标;学生借乡土资源学习地理知识,实地探访家乡,培养家国情怀。本文提出大思政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的设计原则与三大课程内容融合策略,并针对杭州市余杭区展开具体案例设计,丰富了杭州市余杭区的地理相关研究,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思政育人探索出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