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黄陂区农旅融合“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研究

2022-05-21李昕锡艾李思佳罗唯衔付抱朴墨子康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村民融合旅游

李昕锡 艾李思佳 罗唯衔 付抱朴 墨子康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黄陂区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一)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超过290万家,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7300多家农民合作社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迈出新的步伐,农旅融合模式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11月,经国家文化旅游部门数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89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示范点64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共998家。另外,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到2025年,我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进入提质、提量、提价的阶段。

(二)黄陂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武汉市黄陂区农业农村基础资源丰富,耕地亩数、林地亩数、农民人数均约百万。现已建成百亩以上规模种植基地320个、林果茶基地267个、水产基地11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家,“二品一标”产品196个、总数居全市第一;新建景点景区23个,其中A级景区15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十多万人,带动36万人吃上“旅游饭”;全区村级集体总收入达到35996万元,村均收入达到61万元;打造市级美丽村湾示范村140个,建成岱黄高速、木兰大道等180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带、乡村主轴发展带。全区文明示范村占比达到51%以上,综合治理“五无村”占比达到80%以上。

(三)黄陂区“杜堂模式”发展现状

在黄陂农旅融合实践过程中,经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双轮”推动作用,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运作模式——“杜堂模式”。“杜堂模式”将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作为发展中心,以“三乡工程”为依托,引导市民下乡、企业兴乡、能人回乡,合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加强城镇与乡村的互动,带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一系列经营模式和方法。杜堂村采用六种方法,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农业与旅游业变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融合的复合型旅游文化,通过“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思路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提升农旅融合均衡发展的优化路径,逐步实现该区域的乡村振兴目标。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旅“双轮”发展的优势

(一)项目整体建设趋向稳健,前景广阔

根调研数据资料显示,以“杜堂模式”为例,当地农业、旅游业发展趋势整体可观,且农业与旅游业发展成正向关系,“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进农村等战略,离不开农业与旅游业相辅相成的作用。截至目前,各村湾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85.05%的村民认可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80.06%的村民赞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模式。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推进落实,村民普遍接受这一发展模式,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旅融合模式的发展趋向稳健。

(二)“双轮”驱动模式独具特色,竞争力强劲

相较于传统农业、旅游业的单向发展模式,“双轮”驱动模式更具有特色化、多元化、创新化特征。以“杜堂模式”为例,杜堂村标志性旅游项目为“花海”,杜堂村的村民将自己的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将住宿改为民宿,土地由合作社再利用,民宿则根据不同房屋构造进行创意改造,根据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当地农作物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旅游项目,充分融合农业与旅游业资源,发挥“双轮”驱动模式的强大优势与强劲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三)农旅融合模式“时代化”特征凸显,紧跟新风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是我国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农旅融合模式作为当前时代发展中的佼佼者,“时代化”特征日益凸显。首先,领导重视年轻人的思想与看法,会对可行的新颖设计进行重点投资,让青年大放异彩,也让该模式生机勃勃;其次,商业规划符合时代潮流,通过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和名牌企业,不断增强模式发展过程中与时代的共鸣,谱写农与旅的时代圆舞曲;最后,着力打造地方融合品牌,将农业产品与旅游产品融合后统一对外销售,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突出品牌优势,立好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标杆。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旅“双轮”发展的局限

(一)线上线下协同发展速度较慢

2020年,新冠疫情的出现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农旅融合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加不容乐观,疫情不散,萧条不断。但伴随着新冠疫情浪潮的消退,以及“互联网+”时代高潮的到来,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创新“互联网+农业”的信息化模式,将电子化、数字化、科技化精准融入农旅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准确的“大数据”服务,开展网上云游、网络销售、线上购物等新方式;利用自媒体开展电商化培育服务,大幅提升农产品线上营销力度;增强农旅产业抗压手段和抗风险能力,创新农旅融合模式发展动力,提高互联网运用比重,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二)交通网络建设仍须进一步完善

古往今来,交通一直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位置,乡村振兴之际,“杜堂模式”内交通状况虽得到良好改善,但仍须大力投入与改建,使村湾经济更加快速地成长。从村民角度出发,针对当地交通问题调研得出,38.87%的村民认为日常出行尚欠缺便利,32.56%的村民认为便利程度一般,交通问题仍需改善;从游客角度出发,据根据调研结果,近50%的游客反映希望当地交通状况继续加强。农村交通网络的不断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旅融合模式向外拓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消费改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的快速发展仍为大众所需。

(三)经营周期性问题形成发展困扰

旅游淡季和周期性问题一向是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杜堂模式”下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难在季节转换不可逆,难在景点随季节转换差异大等方面。以“杜堂村-木兰花乡”为例,根据问卷数据,多数游客为了观赏“当地特色植被(50.8%)”“当地山林、江河湖(40.8%)”慕名而来,因此,周期性差异更加明显。时令季节的变化,导致花期长短不一,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的差异更加明显,客流量直线下降。除此之外,节假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开始与结束,景区内客流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因此,找到农村地区旅游业经营周期性问题的治理措施尤为重要。

(四)乡村旅游景区环境亟待优化

黄陂区“杜堂模式”依托当地森林、湖泊、田园等自然资源及农民闲置资源开发了特色旅游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根据游客问卷数据反馈,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垃圾桶投放数量较少、垃圾分类管理不够严格、缺乏垃圾分类的专业引导,造成区域垃圾桶分布零乱,部分景区垃圾无处可投,为游客带来不便。与此同时,由于环保措施不到位,缺乏整体统一规划,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环境保护工作仍为重中之重,环境治理体系仍需要不断优化。

(五)村民文化素养参差不齐

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各地区都出台了相关政策,针对地区实行规划部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完成。但是,在调研和访谈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村民并不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当地出台的相关农旅融合政策,由于人口年龄差异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村民文化素养的差异性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由于对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关注度不够,以及相关政策理解能力较低,村民个人综合素养整体偏低,直接阻碍农旅融合模式的发展进程,延缓乡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旅实现“双轮”发展的路径

(一)政府举旗,大步向前

1.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宣传工作是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高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宣传方式,告别千篇一律的宣传模板,使内容深入人民群众。同时,重视对当地交通布局的规划,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布局,提高交通通达度,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增强村庄网络覆盖,完善村庄物流体系,巩固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2.完善环境管护机制,建设美丽乡村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制定和完善整治农村环境相关措施,多措并举改善农村生态系统治理;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管理,在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上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旅游垃圾治理,完善环境管护机制,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加大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财政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整改积极性,实现乡村环境保护和改善目标。

(二)企业创新,紧跟形势

1.引进龙头企业,增强科技竞争优势

要壮大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要高举“互联网+”时代大旗,作为当下社会热点,“互联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推动原生农业的发展。通过特色龙头企业的带领和专业工作人员的相关指导,循序渐进地引导农民接触、学习和应用数字化农机设备设施。与此同时,通过实践加强农户对互联网技术重要性的认知,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农业自动化的全面结合,提高互联网在企业发展中的运用比重,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优势。

2.发挥地方优势,解决经营周期性问题

当地企业可以通过扩充项目种类的方式解决经营周期性的问题,将当地特色文化习俗融入项目中,在“农业采摘+旅游”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表演+旅游”的新形式,如巡游、民族舞、特色节日活动等。与此同时,通过开发相应的研学产品,利用周边城市学生的寒暑假时间与旅游淡旺季相结合,开设相关研学主题中心或者夏、冬令营基地解决淡季游客稀少问题。在结合当地优势的基础上,减弱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同步依赖性,竭力均衡淡旺季差异,削弱经营周期性影响。

(三)村民献力,助推浪潮

1.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增强时代吸附性

作为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村民应树立并保持积极、长远的发展心态与经营理念,自觉地进行传统乡风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学习,配合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落实,结合当前时代潮流,改变和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企业员工,出租或出售农户本人闲置资产,进行土地流转,摆脱自身贫困问题,改善和提高个人生计能力,为推动当地产业的持续、长远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助力家乡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紧追社会时代步伐,重点培育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更迭,乡村振兴的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村民应紧跟时代脚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个人素养,自觉了解与学习有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论知识,发扬农民风范和“回乡创业”精神,以一带多,以先带后,促进当地乡村经济发展。同时,根据自身条件,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素质价值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文明成为个人习惯,让文明成为随性自然,落实落地,落小落细。通过生活实践的学习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多方面培育和发展村民个人,重点培育复合型、全方位发展人才。

猜你喜欢

村民融合旅游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融合菜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