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与生产相结合的航天企业外协管理探索与实践
2022-05-21赵鹏飞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赵鹏飞等*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当前,在“研制与批生产并举、任务量再创新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外协型号产品质量下降、交付进度拖延、组织管理不适应等问题。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急需加强精细化管理水平,发挥好牵引和监督作用;加强供应商管理,提升外协产品质量和供应商交付、履约能力,形成企业的有力补充,以满足型号研制生产需求。
研究所的外协工作具有不同于设计单位的产品外包,区别于生产单位的产品外协的特点。根据专业分工和能力需求情况,型号产品的外协分为成形、加工和检测三大类,外协加工大部分为带料加工的工序外协。在外协过程中,研究所向上联系设计单位,向下牵引外协厂家,既要保证产品满足制造要求,又涉及到如何将设计风险进行分解、传递和有效控制的过程。
一、研制与生产相结合的航天企业型号产品外协管理对策
加强供应商管理,规范外协合格供应商,建立外协供应商数据库,建立1支适合航天型号产品研制生产外协的合格供应商队伍,减少选择产品外协供应商时的盲目性;通过实施外协精细化管理,完善了外协管理流程和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供应商提前介入型号研制,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外协成本;固定外协的提前策划,提前进行能力建设、组织实施,极大缓解研制、批生产的瓶颈,解决了“卡脖子”的产品外协问题。
1.夯实供应商基础管理
(1)严格供应商准入评价制度
根据航天型号产能、双定点、新技术、区域分布等需求和供应商产品、技术特点,建立供应商评价指标模型,通过对供应商各项指标进行打分,量化供应商准入评价作为供应商进入型号产品合格供应商目录的依据,经审查合格的供应商队伍方可承揽航天外协任务;根据供应商量化得分情况,实施供应商分类管理并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
(2)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实施供应商动态管理
成立供应商评价小组,制定动态评价策略,实施供应商动态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更新合格供应商名录,同时根据产品特点,从设计、生产、装配、试验等环节向供应商提出产品保证要求,将航天产品的规范、标准贯彻到外协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
供应商综合绩效评价实行百分制,包含供货质量、交付进度、产品价格、技术支持、服务支持、质量改进6个方面。评价结果分为“优秀”(≥90分)、“良好”(≥80分,且<90分)、“合格”(≥70分,且<80分)、“基本合格”(≥60分,且<69分)、“不合格”(<60分)5个等级。对于绩效评价为优秀的供应商,采取通报表彰、增加外协任务、优先付款等方式实施业绩引导,并优先培养其成为核心合格供应商。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及说明
2.加强对外协供应商指导
外协指导的目标是使外协单位从工艺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安全保密等方面建立适应航天产品特点的管理模式。结合航天产品和供应商的特点,根据保障产品满足使用需求,开展独具特色的外协指导工作,不断加强对外协供应商的培训、教育、指导工作,包括加强对供应商的培训和工艺规范体系建设、传递质量管理要求和经验、营造航天质量文化氛围、培育零缺陷的质量意识以及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等;协助供应商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提高配套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3.与优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加强对长期合作供应商的管理,重点实施4个方面的工作:对供应商按照承制的产品、专业类型分别进行归类,压缩每一类供应商数量,集中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来优化总成本;统筹考虑型号批量生产,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在互惠的基础上扶持外协骨干供应商,与选定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优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既考虑当前的需要,还要考虑长远的利益;督促供应商建立产品全寿命周期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供应商服务能力。
产品外协实施前,组织质量、计划、技术、保密等部门联合对供应商实施现场认证考察,完成外协任务申请表的审批,识别、清理外协过程存在的风险,并填写供应商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表。根据不同特点的风险,在实施过程中设置风险控制点,进度风险控制方面做好外协任务单的监控工作,确保任务不漏项。
4.辨识风险因素、实施精细化管理
根据研制与生产相结合的任务特点,外协产品主要存在质量风险、涉及特殊过程风险、制造的复杂性风险和准时交付风险4种风险。在外协过程中,研究所处于向上联系设计单位、向下牵引外协厂家的环节,还涉及到如何分解、传递和有效控制设计师系统风险。
(1)前期风险识别和控制
产品外协实施前,组织质量、计划、技术、保密等部门联合对供应商实施现场认证考察,完成外协任务申请表的审批,识别、清理外协过程存在的风险,并填写供应商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表。根据不同特点的风险,在实施过程中设置风险控制点,进度风险控制方面做好外协任务单的监控工作,确保任务不漏项。
对于初次外协,组织供应商进行方案可行性分析和评估,将工程图纸、操作标准、检验标准等要求传递到供应商,确保产品质量要求落实到产品实现各个过程环节,确保方案的技术可行性。
(2)外协过程中的跟踪控制
外协过程中,对于研制生产的关键、重要产品,要求技术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现场跟踪检查,强化外协产品的过程质量控制,提高供应商产品质量稳定性。
针对外协过程中存在的瞒报、晚报、漏报质量问题情况,严格执行“谁外协,谁负责”的机制,落实责任制,并采取了有益的尝试,如进行生产现场评估检查,研制生产过程中定期检查和报告制度(月报、周报等),进行重点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跟产,监督控制外协产品研制生产进度。
(3)产品验收
为提高产品验收的可靠性,推行了表格化验收统计任务完成情况,与订单和合同要求进行对比检查。对于首件产品,主管部门组织进行首件鉴定,视情况邀请军代表参加,以确认产品满足使用要求。
(4)产品使用期反馈
在产品使用期间,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供应商参加任务提出方对产品的检验、测试活动,使供应商能够及时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总结、举一反三,形成良好的质量问题反馈机制,不断提高配套产品质量。对于初次使用的产品,采用供应商质量信息反馈表、供应商样品试验情况报告表;对于不合格品,及时向供应商出具外协件不合格品确认表、不合格品纠正措施通知单,督促供应商提出改进措施。
5.供应商提前介入型号研制,攻克型号技术难关
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分摊,使供应商提前介入型号研制,避免不注重质量、不正当竞争、研制周期紧张等情况发生,同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外协成本 。实施时,重点从5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把与供应商联合、实现共同目标纳入单位的方针和战略;二是让供应商及早参与型号研制,结合型号产品指标,制订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三是在一定程度上,与相关供应商共享技术、信息和资源,并视情与供应商联合向国家申请技改技措项目;四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确立联合的技术、质量改进活动,承认和鼓励供应商的改进活动和成果;五是通过为供应商提供资料、培训,向供应商传递质量管理要求和经验,营造航天质量文化氛围,培育零缺陷的质量意识以及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提升型号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质量可靠性。
航天任务存在型号多、批量小的特点,如何有效组织外协、提高外协产品交付及时性是当前航天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1条以计划任务为主线,提前进行任务策划,提前组织能力建设,提前组织实施的道路。根据外协任务的特点,将外协任务分3种,分别是固定外协,受自身技术或设备限制而要需要外协的任务;计划外协,主要指策略性的外协,如为了成本控制的需求、保持外协连续性等;临时外协,对于一段时间任务量突增,超出自身生产能力限制而需要临时外协的任务,或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短时间无法生产的任务。
6.建立年度策划机制、解决外协进度瓶颈
航天任务存在型号多、批量小的特点,如何有效组织外协、提高外协产品交付及时性是当前航天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1条以计划任务为主线,提前进行任务策划,提前组织能力建设,提前组织实施的道路。根据外协任务的特点,将外协任务分3种,分别是固定外协,受自身技术或设备限制而要需要外协的任务;计划外协,主要指策略性的外协,如为了成本控制的需求、保持外协连续性等;临时外协,对于一段时间任务量突增,超出自身生产能力限制而需要临时外协的任务,或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短时间无法生产的任务。
二、实施效果
研究所自实施上述措施以来,加强了与战略供应商的协同合作,实现了型号供应商的精简压缩,精简率28.7%,优化了供应商结构;产品一次验收合格率由92%提升至99%,产品质量和交付数量稳步提高,外协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显著提升,减少和降低了外协风险,解决型号研制的关键技术以及制约批生产的外协瓶颈,保证产品的如期交付,支撑了航天型号的研制、批生产。
航天型号外协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加强航天型号外协管控能力是实现航天事业向“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实现航天强国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强有力举措。研制与生产相结合的航天企业型号产品外协管理从强化外协供方的准入、管理、使用和评价等环节,提出了加强航天型号产品供方管理的措施;从产品外协的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方面,提出了“夯实供应商基础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外协年度策划和供方提前介入型号研制”的措施,牵引和督促外协供应商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履约能力,减少和降低了外协风险、显著提升了产品外协控制能力,保证了型号研制生产进度需求,解决了卡脖子的外协瓶颈问题。该套管理体系在管理应用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和丰富,可为其他企业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外协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