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群指南编制管理实践
2022-05-21张升升程炳琳黄育秋康磊晶唐琼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张升升、程炳琳、黄育秋、康磊晶、唐琼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作为科技创新之源,基础研究对于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陆续出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旨在扎实推进基础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牵头的某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群兼具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整个项目的总体架构是“1个项目群—M个项目—N个课题—P个专题”的“金字塔式”四级模式。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分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等阶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南编制工作是项目群全寿命周期研究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指南明确选题范围、研究重点、技术指标和成果形式,为后续专题研究项目申报、立项评审和计划编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加强指南编制工作的顶层策划和组织管理工作,从源头上保证项目群研究质量,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确保实现项目群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指南编制原则
结合项目群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特点,指南编制需明确以下原则:
1.突出基础研究特色
项目群要牢牢把握基础研究定位,深挖航天系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瓶颈短板弱项,确保指南选题的基础性特点,以提升航天系统和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
2.广泛调研精准对接
围绕拟解决的航天系统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瓶颈短板弱项,广泛调研国内相关专业领域优势单位,与优势高校、中科院及优秀企业深入对接,注重优势单位的发现、培育,征集指南选题素材,为指南编制做好知识储备。
3.对标目标系统安排
指南需统筹考虑项目群总目标、主要指标、计划安排、技术风险、竞争择优、标志性成果等因素,并且覆盖项目群开题报告和总承包合同涉及的各项内容,系统安排指南论证与发布的时间、批次和各阶段布局重点。
4.对标变化动态调整
应根据项目群研究攻关进展、技术持续进步、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用户实际需求,动态调整研究内容和部分技术指标,适时发布相应指南。
5.把握特点分类编制
指南按照定向、有限公开、公开等3类进行编制,涉及项目群核心关键内容的选题,确定为定向类指南,面向承研单位发布;与项目群有一定关联性的共性基础内容的选题,确定为有限公开类指南,面向国内优势单位发布;与项目群核心关键内容无直接关联的基础理论、方法的选题,确定为公开类指南,面向全国所有具备研究基础的单位发布。
6.分级负责压实责任
按照“项目群—项目—课题”3个层级逐级落实专家负责制,赋予专家技术决定权:课题首席对本课题涉及的全部各类指南负责;项目技术首席对本项目涉及的全部各类指南负责;“两总”对项目群涉及的全部各类指南负责。严格履行指南审签流程,确保指南编制质量。
7.开放融合不得“回流”
打破封闭僵化的旧有局面,加大开放融合力度,压缩定向类指南数量和经费支持比例,提高有限公开和公开类指南数量和经费支持比例,广泛吸纳国内相关领域优势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力量。针对有限公开、公开类指南,严格避免“回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内的课题承研单位不得参与本课题发布的有限公开、公开类指南竞争。
二、制定科学编制程序
在广泛借鉴各领域指南编制程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指南编制程序,有效规范指南编制管理工作。
1.提出指南编制总体要求
注重指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明确指南编制方法,包括指南编号、指南名称、密级、发布形式、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主要指标、需求分类、成果形式、考核方式、技术成熟度、研究周期、单个项目经费限额、拟支持单位数、发布单位等具体要素及各要素的内涵和编写要求,并给出编写范例,开展指南编制专题培训,有效提升项目群指南编制的规范性、质量与效率。
2.自顶而下分解指南选题
以项目群总目标、开题报告和总承包合同为纲,依据不同项目、课题、专题涉及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体量、攻关难易程度以及相应经费规模等因素,从“项目群—项目—课题—专题”4个层级逐级提出指南选题设置框架。
3.自下而上聚合指南草案
在“两总”系统的带领和项目技术首席、课题首席的组织管理下,落实各项目、课题、专题、子专题的指南编写人。项目团队按照专业技术方向,广泛与国内相关优势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民营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对接,把优势资源组织好、作用发挥好,征集高质量的指南选题建议。项目团队依据指南编制的7项原则开展指南论证与草案编制,自下而上形成“课题指南—项目指南—项目群”指南草案。
4.细化明确指南评审要求
指南评审历经指南发布方案评审和指南草案评审2个环节。指南发布方案评审要求重点围绕定向、有限公开、公开3类指南形式,一是审查各条指南形式的准确性,依据3类指南界定内涵,审查指南形式的符合性;二是审查指南条目的覆盖性,对标项目群总目标、开题报告和总承包合同中明确的研究内容,审查指南是否全面覆盖相关内容;三是审查指南布局的合理性,3类指南数量和经费比例的合理性。指南草案评审除包括指南发布方案评审的上述3项要求外,还包括审查研究目标的明确性、研究内容的完整性、技术指标的可考核性、研究周期的合理性、研究成果的匹配性、经费限额设置的合理性、发布单位的符合性等。
5.加强指南评审严把质量
依托项目群专家委员会、项目专家组和课题专家组等3个层级的专家咨询评审体系,按照指南评审要求,对指南发布方案和指南选题内容进行审查把关,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形成项目群指南草案。
6.用户和主管机关审查对接
紧扣需求,聚焦重点,与用户和上级主管机关开展深度对接,一方面找准用户需求,确保研究方向不偏;另一方面通过主管机关对指南“左邻右舍”领域查重,有针对性地完善指南草案,避免指南涉及的内容出现重复支持现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7.指南签署定稿发布
项目群第一批指南从启动到发布历时3个月的时间,在“两总”系统的带领下,精心策划指南编制原则、科学制定指南编制程序,密切对接用户需求,切实落实专家负责制,着力加强开放融合,充分发挥专家评审把关作用,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指南编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项目群专题研究项目立项和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指南审签流程,项目群指南经“两总”系统审批、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后,定稿发布,其中定向类指南采取一对一通知的形式向承研单位发布,有限公开和公开类指南通过相关采购信息网络平台发布。
三、实践成效
项目群第一批指南从启动到发布历时3个月的时间,在“两总”系统的带领下,精心策划指南编制原则、科学制定指南编制程序,密切对接用户需求,切实落实专家负责制,着力加强开放融合,充分发挥专家评审把关作用,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指南编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项目群专题研究项目立项和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1.突出主轴主线,实现基础研究阶段目标
第一批指南突出基础研究主轴主线,面向基础研究的指南条目占比超70%、经费占比超65%,全面覆盖基础研究阶段研究内容,有力支撑基础研究阶段目标和项目群总目标如期实现。
2.注重指南布局,拓展开放融合广度深度
广泛调研国内优势单位,发掘了一大批非传统优势合作单位,支撑领域长远发展;第一批指南有限公开和公开类条目占比超60%、经费占比超30%,从定向类指南抽离出共性技术纳入有限公开或公开类指南对外发布,进一步提升开放度,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吸引国内顶尖团队参与项目群研究。指南编制全过程营造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氛围,初步构建了全国大协作开展项目群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圈。
3.强化论证能力,提升研究团队科学素养
通过第一批指南的论证编制,有力提升了项目团队挖掘基础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的能力以及凝练基础理论的水平,促进研究人员成为既懂科学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强化了基础研究科学素养的养成,锻炼了队伍,为项目群研究工作做好了人才资源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