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个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2022-05-21徐秦法黄冰凤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徐秦法 黄冰凤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旨在打破以往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各管一段”的局面,汇聚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合力,为有效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保障。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可通过教学协同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科研协同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通过实践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以期加强他们之间的一体化意识,为循序渐进地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驾护航。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实践协同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0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007-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寄予厚望,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毋庸置疑,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关键力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工程,理应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关键作用。大道至简,落实为要。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再好的理论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方可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2]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关键作用,必须要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以“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实践协同”增强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衔接意识。通过打通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相互之间的壁垒,进而理直气壮地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发展,最终推进学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一、以教学协同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需始终牢记: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育人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全力站稳立德树人的思政讲台,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努力提升教学技能,解决好“内功”问题,真会、真用、真教思政课。将“六个要”真正贯彻落实在思政课教学之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争做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能手;努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扣好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粒扣子。

1.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

教书育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且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尤其是教师节、青年节、儿童节等特殊时间,阐明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4]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未来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石路。[5]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特殊存在,要求更高,担负的责任也更大。他们始终坚守在学校立德树人的一线上,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把思想理论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和学校各种活动领域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负责。努力做好学生成长之路的“引路人”和“领导者”。

抓好教书育人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求大中小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之入脑、入心、入行,为党、国家和人民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青少年。小学思政课是教书育人一体化的基础化阶段,教师怎么教与学生如何学显得尤为重要,是有效衔接中学大学教学协同的切入点,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接力的第一棒。在加强小学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小学思政课的奠基作用,为大中小学的教学协同筑牢根基,避免出现大中小学“各管一段”的分层现象。注意密切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情景教学法、故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协同育人的功能,使小学生提前适应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学思政课是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知识化阶段,中学思政课教师可通过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知识体系,强化理论认同。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抛开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潜灌输、隐灌输、导灌输”[6]中讲授思政课,激发中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大学本(专)科、硕士和博士思政课是思政课教书育人的思想化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促成行为认同。

2.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

“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备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他们的教学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一样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其对加快实现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养要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下,思政课教师建设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是必然趋势。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首先,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教材是国家事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载体,重视教材建设一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举措之一。当前,思政课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为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的形成做好铺垫。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统编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加深对统编教材的研读,在日常教学中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答学生所关注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努力使思政课课程更加契合每个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其次,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和创新力。因为教学方法既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推进思政课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7]。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展媒介素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对新媒体呈现的各正能量榜样进行学习,对网上的各种繁杂信息学会正确辨别,进而避免各类不良信息对自己造成的困扰,不断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内容为王和新媒体技术为辅的原则,充分运用视频、图像、音频等提升教学效果,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时代感。为了做到网上网下一致,加强与学生在课堂外的交流互动,思政課教师还应熟悉使用腾讯视频、雨课堂、微博、微信、易班、B站等新兴社交媒介,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实现思政课网络育人的目标。再次是思政课教师对各学段思政课课程思想、教学理念的联结力与衔接力。一体化强调的是各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来说,需要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始终坚持一体化意识,加深对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规划与分段安排的理解,做好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结、转化,加快形成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

3.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的落脚点

以教学协同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关键之处在于落实,在于如何通过教学协同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而为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保驾护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合作教学、一体化备课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互相提升各自的教学技能。例如,在合作教学方面,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他们可通过讲座的方式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学生传授教学经验及体会,对即将走上思政课讲台的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以与高校思政课教师交流沟通,提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情况,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供重要遵循;高校教师则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思政宣讲和学习辅导报告,如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会等,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读懂党的发展历程,厘清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学习党的理论创新,坚定党的信仰,做党的绝对忠诚者。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寻找党的初心与使命,善于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理论精华,把党史作为消醒剂、营养剂,增强自身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开展新时代学生党史教育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在一体化备课方面,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备课机制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的备课,有利于各个学段教师互相交流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有效地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没有新意的问题;通过一体化的备课,可以有效地破除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物理空间阻隔,使每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既能备好本学段的课程,还能有效衔接邻近阶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守好本学段的“渠”,还要分工合作,牢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屏障。

二、以科研协同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持续的科学研究,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研究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发展。对思政课教师来讲,就是要把学生放心上,把论文写进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在学生的人生拔节孕穗期栽培好他们。因为检验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水平不是看其拿了多少重要课题、发了多少重要文章,而是看把学生培养得怎样,学生是否认同他们的引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将大量精力用于学生分数的提升,缺乏科研意识;而大学思政课教师虽然科研意识相对较强,但更多地将研究视野局限于高校思政课范围内,这就致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科研协同上缺乏衔接,科研与教学出现断裂现象,影响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当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加大力度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科研协同,以科研协同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进而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相关研究,最终使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

1.正确认识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性

教师的科研水平,是指在学科专业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水平,是教师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证明。教师的科研能力包括多方面,如课题的申报、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等,教师的科研能力决定着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于思政课教师而言,“科研是思政课教师的生命力之所在,他们的未来是和教育科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思政课教师面对新世纪、新实际必须具有的新的教育理念。”[8]从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他们的科研水平也应该有所提升,因为“教学就是一种学术類型,学术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9],两者兼备,才能够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重视科研是未来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股潮流,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意义重大,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深度和水平,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动力,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尊和自信。[10]但从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状况来看,自觉承担起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的教师为数不多,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重教学轻科研与大学思政课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失衡。要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就应将科研能力作为衡量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对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进行研究,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必修课程的内在体系进行研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避免进行探讨;三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作出探索等。显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既涉及思政课理论问题,也涉及思政课实践问题,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学生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只有加强思政课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也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让科研成果走进思政课的课堂。

2.理性分析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协同的阻滞因素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协同的效果不佳,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较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需要理性分析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水平的阻滞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协同提供可靠观测点。

一是各个学段对科研的定位清晰度欠缺,也存在科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关于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对其定位各有差异。中小学思政课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政课教师普遍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极少关注思政课科学研究方面的信息,他们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导致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学术视野不宽,科学研究能力较弱。而在大学阶段,则比中小学更注重科研,科研成果较为丰富,但也存在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对待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不一样的现象。各个学段关于科研教学的定位,并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协同发展。

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氛围不浓。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协同中,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氛围不浓,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协同难以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整体偏低,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则相对可观。但是,也存在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缺乏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存在畏难逃避心理,认为科学研究工作难度大,无法胜任。一些教师甚至没有申报过思政课相关课题,对思政课基本的理论知识、学术动态、学术前沿掌握不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了解不够。

三是部分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不到位,科研保障水平低。由于中小学思政课普遍重视教学效果,把升学率放在重要位置,对思政课的科学研究较少涉及。因此,这里主要从大学阶段思政课的视角进行分析,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协同的阻滞因素主要在于科研管理工作不到位,科研保障水平低。大学阶段的部分高校对思政课的科学研究重视度不够,对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要求低;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的科研保障水平低,科研经费欠缺,致使一些思政课科研项目未能有效开展,思政课研究成果则相对少;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的科研激励不够,未能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兴趣。

3.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协同的基本要求

科研协同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选择,必须要明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协同的基本要求,进而更好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的建设。抓好科学研究一体化建设是指大学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科研领域、科研主题和科研分工上各有侧重,同时又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上协作互动,力争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相关研究上有所突破。

首先,端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态度。要激发思政课教师“我要科研”的主观意愿,投身适合本学段的科研领域,大学思政课教师自觉从事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研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从事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研究。要强化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与学术意识,选取适合自身的研究主题,然后往既定主题方向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选择回应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践现实困惑的主题,大学思政课教师除了选择“微观细绘”的主题,还应选择“中观描摹”“宏大叙事”[11]的主题,努力回应教育教学的理论应然困惑,提炼概括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大教育教学理论。

其次,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素质,使之能承担适合的科研工作。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比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略高,对相关的项目申报工作相对熟悉,要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项验收、成果转化等层面上提升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长期在一线教学,可以在资料收集、具体实施、实践调查、经验推广等方面提升科研能力。如何最大可能地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协同作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则走在了前列,于2019年第一次开设思政课骨干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面向中小学思政课一线优秀教师招收攻读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举措既提升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学识和科研水平,也有效地促进了大学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协同。故而,应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团队的建设,实现科研资源、成果、方法和空间的开放共享,构建学科内、学段内科研共同体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伙伴关系,努力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如可以合作申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相关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联合攻关,形成科学研究合力。

再次,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他们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思政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的贯彻落实。思政课教师“必须将课程教学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否则便是‘以己昏昏, 使人昭昭’。”[12]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互相促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注重对思政课的基本理论和学术前沿的研究,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内容。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还应进行跨学科研究,发挥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增强用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回应本学科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三、以实践协同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首要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要求人们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中,要以实践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沟通,打通内在的交流沟通体系。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明确强调要“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鼓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开展结对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教育等活动”[13]。可知,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协同,通过各种实践方式加强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进程。

1.搭建一体化平台,为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以实践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首要的就是要搭建一体化平台,创造各种交流沟通的场合,为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提供实践空间。一是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机构、学校要创设条件,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的学术与教学交流会议,鼓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走出课堂,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分享他们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加深对各个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了解,共同研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改革创新等。二是建立健全一体化备课平台,从横向备课上,思政课改革创新能力强的学校和思政课水平高的专家应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横向备课,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从纵向备课上,加强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纵向备课,一体化设计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循序渐进地推进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三是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网上交流平台,如易班、钉钉、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互联网+教育”时代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沟通搭建了良好的跨越时空的网上平台,通过在网上互动的方式可以及时了解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根据思政课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2.坚持一体化培养培训,为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坚持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是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通过一体化的培养培训实践活动,进而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建设发展。

一方面,要进行一体化培养。一体化培养是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增强了各个学段教师的一体化意识。这是因为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14]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单靠一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难以完成,必须构建思政课教师育人共同体,而一体化培养则是构建思政课教师育人共同体的有效选择。进行一体化培养,关键是要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作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提供平台。一是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尤其是加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输送一批批专业能力过硬的思政课教师。二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招收高校思政课教师继续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时,应该适当地向符合招收条件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倾斜,既为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等创造条件,也为加强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要坚持一体化培训。进行一体化培训拉近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距离,为破除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局面提供了解决路径,也有利于增强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意识。如何开展一体化培训,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具体而言,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培训。在线下,完善培训体系,构建“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15],同时建立形式多样的研修基地,如理论研修基地、教学研修基地、实践研修基地等。这些基地可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上一节课、思政课统编教材的使用培训、思政课课程改革等培训活动。在线上,可通过5G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一体化培训,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熟悉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如腾讯会议、易班优课、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

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参与力

以实践协同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当前我国思政课教育教学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活动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缺少社会实践活动的辅助,很难让思政课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头脑。始终要牢记的是“‘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6]唯有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协同,与现实生活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也有利于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

以实践协同的方式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思政课教师理应重视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交流沟通,形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一体化格局。如可通过理论宣讲、实地考察、举办学生夏令营活动等方式,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具体到每个学段,具体要求主要是:一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带头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加强经费支持,要做到“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发专门培训项目,并鼓励教师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实践”[17]。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协同的前提条件是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如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力争通过自身的实践了解社情、民情,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积累丰富素材,同时也为加强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协同做好准备。二是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小学思政课教师与大学思政课教师实践协同的联结者,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较为明显,面临着中考与高考的双重压力,但也不能因此忽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学思政课教师要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使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实践教学安排。同时,充分挖掘當地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三是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侧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注重小学生的“体验式”感受,通过自身的切身感受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如小学一年级下册四个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等的教材内容都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小学生知道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既要懂得保护自然,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成长,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小学生。在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方面,小学思政课教师需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一系列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如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活动、入队举行仪式活动,尤其是劳动教育活动,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18],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正能量鼓励小学生,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3]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5][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8:174,184.

[6] 李东坡,王学俭.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挑战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29.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8] 张雷声.教育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J].高校理论战线,2005(5):32.

[9] 柳礼泉,杨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6):162-163.

[10] 刘建军.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怎样做科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62-63.

[11] 吴立宝,张永健.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困境及其实践转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8(1):94.

[12]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传播真理仁爱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06.

[13][16]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9-10-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2_403012.html.

[15]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8-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16] 習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17]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9-10-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2_403012.html,2019-10-12/2022-02-23.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