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对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的启示

2022-05-21张笑雷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延安时期党员干部

张笑雷

摘    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探索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回顾党在建设发展的红色历程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对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党员干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09-0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展廉政建设,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干部清廉、政治清明的社会风气,营造了崇廉耻贪、廉洁奉公的良好氛围。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是一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经验

(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人,通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带有体系性的观念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就是这些观念和作风的体现。

延安时期,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展壮大,因此亟需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提高党员素质。为此,陈云、刘少奇、张闻天都撰写、发表过多篇文章,如《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共产党的进步组织原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通过持续地号召、教育和学习,广大党员干部逐步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统一了全党思想,实现了全党团结和统一,为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1941年1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肯定了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不应违背人民的意旨。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号召全体党员向张思德同志学习,明确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论,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倡导个人利益应服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绝不能图谋私利、贪污腐化。

在论及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时,毛泽东强调,人民军队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结合并战斗的。党的旗帜引领着军队的旗帜。“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凝练成“为人民服务”5个字,这是他对全党的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在延安时期,有关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文献多达60余篇。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形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融入广大党员干部的心里,并最终写入党章和入党誓词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二)培养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作风

延安时期,战争环境艰苦,物资长期匮乏,但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勤政廉洁,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探讨共产党员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加强自己、团结自己的问题,堪称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的纲领性文献。文中指出,共产党员要多做工作、少取报酬,要秉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共产党员要率先垂范、廉洁奉公,反对自私自利、贪污腐败。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节俭朴素、力戒奢靡、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当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他看到的是: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在破旧的土炕上;彭德怀穿着从敌人那里缴获的物资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着缺了腿儿用线绳连着的旧眼镜……中央领导人们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着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这样的粗茶淡饭,让斯诺非常震惊,他深感于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对“为人民服务”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同时也对延安军民的鱼水情深、党群和谐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斯诺洞察到这支人民军队尽管衣衫褴褛、缺枪少弹,却依然展现出必胜的坚定信念、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的顽强斗志时,他断定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具有“东方魔力”,闪烁着“兴国之光”。

在日益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党员干部以上率下,主动带领各抗日根据地主动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与此同时,积极寻求开源节流的方法,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各抗日根据地逐步实现了粮食、蔬菜、衣服和经费的自给或半自给,不仅极大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而且密切了军民关系,顺利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身教胜于言教。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严于律己、以上率下的良好示范之下,陕甘宁边区呈现出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风正气,形成了延安时期人人崇尚艰苦奋斗、拒绝骄奢淫逸的良好风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制定廉政法规条例,加强廉政法制体系建设

延安时期十分重视法治建设,坚持用法律规范构筑起廉洁奉公的法律防线,从法律的高度加强廉政建设。当时的边区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惩贪法律法规。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3]铲除鸦片、赌博,大力推行反腐败工作,鼓励并保障人民检举的权利。在厉行廉政的同时,严惩公务人员的贪污腐败行为,推行俸以养廉原则,力争在源头上防治贪腐。在《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中规定,对边区人员有10种行为之一的,将以贪污论罪,与此同时还规定了具体的惩处标准,对涉及腐败违法的案件进行严肃处理,相较此前有了更为严格的界定。

1937年10月,“黄克功事件”震惊全国,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共中央本着从严治党的原则,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出击,严惩黄克功,以行动警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使腐败分子闻风丧胆。

1943年,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等干部廉政法律制度,明令禁止边区政务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贪污腐败等行为。如果政务人员不遵纪守法,“人民则有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4]。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延安时期提倡廉洁、惩治贪腐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思想教育、以身示范、制度约束等一系列举措的影响下,贪污腐败之风在延安得到了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无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不称颂党风廉政建设的显著成效。

(四)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党的监督检查机制是廉政建设的关键。为保障清正廉洁,防止贪污腐化等情况发生,边区政府设立审计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健全监督体制,优化监督程序,扩大监督主体范围,实行党内、参议会、党外人士、人民群众等多种层面、多个维度的监督方式,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党内监督。党员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通过一系列工作规则和纪律决定,以决议的方式使党内民主有制度可依、有法可依,绝不允许共产党员在社会上有特权,搞特殊化。与此同时,边区政府通过设立审计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这些专门机构进行行政监督和经济监督,有效防止政府工作人员贪污腐化。

加强参议会监督。延安时期的边区参议会是党在局部执政设立的人民参政机构,是反映民意、行使民主权利的权力机关,是边区人民参与国事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组织形式。参议会监督作为当时最高级别的监督,有对各级司法机关公务人员进行弹劾和监督的权力,可以说为边区政府严惩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党外人士监督。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外人士的民主监督。当时的边区结合实际,发扬政治民主,容纳多方代表,实行了“三三制”政策。“三三制”的形式改变了共产党员“清一色”的现象,保证了党外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及时发现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利,进一步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人民群众监督。1941年11月,毛泽东在边区参议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共产党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应当受到人民的监督,不应违背人民的意旨。这项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监督政府及司法机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1945年发生的著名的“延安窑洞对话”中,面对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周期率”的疑问,毛泽东自信地认为,中国共产党能跳出这“周期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建立健全一套全方位、多渠道的民主法制监督机制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建造起一道防腐惩腐的坚固防线,让贪腐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二、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对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的启示

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文化是我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重温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具有重要启示。

(一)引导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彰显了党的初心和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于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深刻领会党关于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論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行动上,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政治本色,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本职工作,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民。

(二)提高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性

延安时期,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很多优良作风和传统。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对三大优良作风进行了提炼。

延安时期,领导干部作风优良、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走进新时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而值得注意的是“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面对依然严峻的形势,高校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继续弘扬延安时期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继续整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党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三)增强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

延安时期,边区政府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廉政法律制度、惩贪法律法规、干部廉政法律制度,建立了防贪财政监管制度,把廉政建设纳入了法制轨道。

尽管由于条件的制约,延安时期还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但一系列相关法律条例和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彰显了党和边区政府依法惩治腐败、兴廉肃贪的决心,对党和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保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依据。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党员干部要重塑延安时期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严惩腐败,纠正“四风”,使党在领导社会发展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延安时期实行党内外的民主监督等多种机制,有效防止和制约了腐败现象的产生。边区政府推行廉洁政治所取得的成就,与当时一系列机制的制定紧密相关。走进新时代,我们党不断加大对廉政建设工作的关注,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制度措施,出台了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深化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党的廉洁、朴素作风。

与此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党员干部的监督检查,明确监督的对象、主体、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监督在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立新规、树新风、开新局,确保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当前,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深入开展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1.

[4]  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76.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廉政文化建设延安时期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浅谈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