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源县后沟村聚落与民居形态探析*

2022-05-20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梁变凤杨怡凡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4期
关键词:窑洞院落民居

文/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梁变凤 杨怡凡 徐 强

0 引言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随着自然变迁、文化传承,山西形成极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在其境内称之为聚落的传统民居更以极具代表性的特征成为建筑典范。位于山西省沁源县西北部的后沟村聚落,以其丰富的资源遗构印证着历史。

1 区位及历史沿革

后沟村位于晋东南地区,该地区古称上党,主要由明清时期的潞安府和泽州府组成。“上党”是高处、上面的意思,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沁源县位于群峰壁立、冈峦耸翠、绵延百里的太岳山脉中部,全县地形90%以上为山地、丘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沁河是本县最大河流。后沟村位于沁源县最北部边境,与晋中地区的平遥县接壤。后沟村距王和镇5km,距沁源县城75km,三面环山,南向开阔,南北长约2km,东西宽约4km,辖内国土总面积22500亩。村内多为丘陵和山地地形,其余为山间平川,海拔最高处约1800m,最低处约200m,平均海拔约1400m。省级公路汾屯线沿村而过,后沟河沿公路线外沿从村东流过,至古寨北入石口河出境,汇入汾河水系。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1′,北纬36°59′(见图1)。

1 后沟村区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后沟村地处汾河水系之高巅,河脉支流居于千秋岭、界牌岭及断山之下,据县志记载,后沟村因居于“沟后”群山环绕成沟而得名。后沟村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洪武年(1368年),史姓兄弟3人由平遥西泉(北西泉)分户迁徙于此,在发展繁衍中,居住人口日益增多,村庄规模扩大,村内相继迁入苏、白、郭、韩、郑、安等姓氏族人,现以史姓族人居多,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0%。

后沟村为黄土旱塬式古村落,自西汉置县以来,曾经历11个朝代。明代,后沟村隶属永丰乡,由锦上都管辖,系北里所属乡村(见图2);清代,全县分七大里,每里设10甲,北里改称丰厚里,市集设于锦上镇;辛亥革命后,“里甲制”废除,民国7年(1918年)创办村政,实行编村制,后沟属第三区领行政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沁源县划分为5个区、193个行政村和625个自然村,1953年,后沟实行乡建制,成立乡政府,2004年至今,后沟村属于独立行政村。

2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沁源县境(图片来源:《沁源县志》)

2 聚落形态特征分析

2.1 选址原则

我国古代传统聚落历来对选址格外重视。《管子·度地篇》记载“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后沟村选址遵循“负阴抱阳”原则,继承古代传统聚落选址的基本思想:靠山可抵挡寒风侵袭,易猎取丰富的食物,还可抵御外敌入侵;近水便于生产、生活及灌溉农田。后沟村坐北朝南,南向开阔,为山地型村落,其依山就势的独特风貌形成自然景观,素有“北国风光”之称,是较理想的聚落。

2.2 布局特征

后沟村历史悠久,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史姓三兄弟迁徙于此,营造房舍聚居始成村落。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后沟村的格局和规模逐渐成型,其后虽屡经修建,但村落整体格局无变化,结构清晰,呈南北走向(见图3)。后沟村位于黄土丘陵地带,沿G241国道一字排开,呈“凤凰”样式,故又名“凤凰村”。

3后沟村总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后沟村位于山地地区,采用依山就势的布局方式,充分利用地形,注重村落主脉选择,村落空间布局顺应地势。北山后侧有古井,旧时作为村落生产、生活水源,如今仍有居民来此取水。村落南侧以煤矿企业为主,西侧为农田,种植土豆、黄豆、玉米、荞麦等。

2.3 街巷组织

街巷是构成村落交通的基本框架,承担分隔与联系村落各个空间的作用,且对聚落的整体布局产生影响。街巷中的“街”指村落主干道,“巷”指宅旁道路,既是房屋分割线,又是村落的交通空间。

后沟村建筑沿G241国道一字排开,因地势复杂,故村内道路仅有大致走向,街巷较窄且宽度相差较大,其中完整清晰的道路有4条,分别为白塔街、红花沟街、门坡街、茶壶坡街,门坡街与茶壶坡街呈“冂”字形,南北长约200m,尺度宜人,是村民休闲集会的重要场所之一。村内民居建筑分属不同时期:村中部是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多为村民自建,缺少统一的布局规划,建筑外缘自然形成交通联系的街巷,其有宽有窄、曲曲折折,隐没于建筑之间,故很难明确道路走向;村东侧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按一定规律排列,道路有清晰走向。

2.4 公共建筑

自古以来,后沟聚落古迹庙宇众多,其中最典型的公共建筑有寺庙、楼阁与戏台,均位于村中重要位置,既是全村人民开展重要活动以及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又是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体现,如明清时期建造的真武楼、娘娘庙、观音堂等。

2.4.1 真武楼

真武楼为明代建筑,现位于村西部山麓,坐西朝东,毗邻学校。真武楼的结构古朴、构筑精巧,为重檐歇山顶牌楼式造型,分3层结构:上层为砖木结构,横梁四柱,梁架上有斗,阁楼平面为四方形;中层为人行通道,四孔圆洞,砖石结构,前后左右贯通,是西院、南院的枢纽;底层为桥,名曰“真武桥”(见图4)。

4真武楼(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4.2 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松山沟娘娘崖巅,其置祀庙3间,设配房,殿内供奉云霄、碧霄、琼霄3位娘娘神像,故名娘娘庙。

2.4.3 观音堂

观音堂建于清中期咸丰五年(1855年),位于村东部的村委会旁,2层楼内塑观音像,象征紫气东来,保后沟村平安顺遂。屋顶形制为歇山式,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3 民居形态特征分析

后沟村地处晋中与晋东南地区接壤的黄土高原山地,春夏季天气干燥,秋冬季多风沙,昼夜温差较大,此种自然环境条件造就后沟村特殊的民居形态。后沟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使民居体现出附加于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阐释着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各种行为系统,呈现出珍贵的历史民居景象。

3.1 窑洞类型

后沟村地处山地,用地局促且制约条件较多,形态因地势确定,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建造方式上,村内建筑以窑洞为主。

后沟村窑洞有多种形式,包括土窑洞、石窑洞和砖窑洞。土窑洞即靠崖窑,方便建造,凿山为洞;石窑洞取材于附近山上的自然石,外观粗犷,大小不一;砖窑洞多采用本地手工制砖。按建造形式,后沟村窑洞包括锢窑和接口窑2种形式:锢窑是直接用砖或石块碹出窑洞,因其结构体系是土基、砖拱、石拱承重,无需靠山依崖便能独立,故可在任意地形条件下建造;接口窑从底到顶用1层石块或砖箍土窑洞口窑面。

窑洞除基本形式外,还有少数“窑房同构”结构,即窑洞上建木结构建筑扩大宅基地面积以获得更多使用空间,丰富院落建筑形制及空间效果。

3.2 院落形态

现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院落主要分布于门坡街、茶壶坡街,红花沟街两侧为20世纪70年代建筑。在住宅建筑方面,窑洞起拱发券不受面宽限制,可形成多个开间,多为三开间、五开间。厢房以砖木结构为主,其建筑面阔受木材尺寸限制,多为一开间、三开间。在少数用地条件较差的地段,主体窑洞外无法再修建院落,上、下排窑洞缺少内部垂直交通,仅能通过山坡地形通达。与晋西窑洞民居类似,由于坐落在山坡上,院落布局紧凑,下排正房的屋顶亦作为上排厢房庭院,称为“脑畔”,典型院落如史锦昌大院(见图5)。

5史锦昌大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

位于G241国道两侧的院落均为“前店后宅”的商住混合布局形式,基本形制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即中间为院落,在四周建房,以此围合院落。沿街两侧的店铺以正面开门,不沿街的店铺多以侧面开门,反映出传统院落的“内向型”布局特征。

4 结语

后沟村是山西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其聚落形态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共同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深入研究后沟聚落形态特征,可看出其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造就特殊的聚落形态和民居形态。后沟村既有黄土高原地带特殊的窑洞式住宅,又采用我国经典的合院布局形式。院落与院落层层相叠,形成“立体交融式”黄土沟壑区独特景观,生动地展现出村民强大的创造力、适应力,具有极高的人文美学价值。后沟村优美的环境风貌,物我同一、崇尚伦理的人文内涵,值得被研究、保护及利用。

猜你喜欢

窑洞院落民居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八一作品
民居摄影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陕北窑洞民居
大西北的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