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英语对分课堂中有效小组讨论的组织策略
2022-05-20易建红
易建红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酒泉 735000)
0 引言
近几年对分课堂在全国教育界全学科、全学段引发广泛实践。对分课堂核心理念是课堂时间对等划分,一半时间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交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个教学模式最大的亮点是有效融合了传统课堂和自主课堂,让学生在自主课堂中自主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在英语学习方面,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一个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作为一名一线的高职英语教师,笔者也认识到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无法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出机会,学生的语言技能很难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无法提高,于是积极尝试各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对分课堂的出现为笔者提供了新思路,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对分课堂的讲授、吸收、讨论三个阶段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教师可以在讲授阶段讲解基本的词汇语法和以记忆理解为主的概念性知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个性化吸收,最后在讨论阶段进行输出。整个过程最大的挑战在讨论阶段。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因师资等原因都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班级平均人数都在60 人以上,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讨论阶段一般都是先小组讨论后班级集体讨论。能否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就成了决定对分课堂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本文对高职英语课堂组织有效小组讨论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小组讨论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高职英语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内容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就某一给定话题交流各自的想法,比如大家各自谈谈广告的利与弊,另外一种就是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比如大家集体制作一份英文海报。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观念,通过小组一起讨论,学生可以确认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也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重新反思自己的想法,当然也可以质疑他人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完成学习,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1.2 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布鲁姆把学习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6 个层次——记忆、理解、分析、应用、分析和评价。高职英语对分课堂讲授阶段教师精讲基本的语言知识,引出下节课要解决或讨论的问题,隔堂讨论时学生会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在实践语言技能的同时深层次探讨某个知识点,完成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在讲“feeling”这一话题时,笔者在讲授阶段通过设计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讨论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判断和控制各种情绪的方法,然后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衡量。学习结束后,不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升,还提高了他们的应用、分析和评价能力。
1.3 促进语言输出
对于语言技能提升,语言的输出学习过程和输入学习过程同等重要。相较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中的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更多机会开口发言,而每个人的发言都可以看作是给其他成员搭建的语言“脚手架”,后发言的同学如果需要可以学习之前同学的语言形式输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即便是语言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不惧开口。另外,当学习者和别人交流时就有机会通过观察对方对自己输出的语言的反应判断自己的对错。如果得到的反馈是积极的,他就会更加有自信地参与下一轮的讨论,反之,他会及时修正自己的语言形式并在之后的讨论中多次实践自己语言的对错。
1.4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重点单词或常用表达,学生只是从教师那儿知道这个单词或短语很重要、很常用,然后机械地把它们输入大脑,至于未来哪天能用上这些知识,能有机会输出,学生不明了,所以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但在小组讨论阶段中,当他想表达一个意思却不知道如何去说时,他自己就发现了自己语言的缺失,于是他就会自己去查找相应的表达,帮助自己语言输出。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有了学习动机,就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2 小组讨论的组织策略
怎么组织小组讨论及如何顺利进行是小组讨论的中心环节,教学应用中小组讨论主要分为三个实施阶段,即讨论前师生准备阶段、正式讨论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2.1 师生准备阶段
(1)划分讨论小组。合理科学地分组是小组讨论顺利进行的基础。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即让学生自己选择、随意分组、教师指定。每种分组方式都有明显的缺点,比如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成员,学生往往选择和自己关系好的同学,讨论中很有可能有讨论之外的闲聊;随意分组可能会出现性格相似的同学组成一组,如果小组内所有人的性格都很内向、不善表达,讨论势必很难进行;相较前两种教师指定应该更保险一些,教师综合考虑性别、性格、语言水平等因素后进行分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在讨论课前选择其中的一种。
(2)做好语言准备。目前高职英语课堂中小组讨论无法顺利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语言功底欠佳,无法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讨论课前做好语言准备,讨论前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与讨论话题相关的表达和一些常用表达。对分课堂的隔堂对分模式给学生小组讨论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内化吸收,之后的讨论课上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知识方面学生都是有备而来。
(3)选择合适的话题。“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教师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是影响课堂讨论质量好坏的最重要因素”。要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讨论话题基于课文,挖掘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在讨论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设计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语言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即让小组活动成为有意识的语言操练活动与无意识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平台。讨论前老师和学生都要搜集资料熟悉话题,这样讨论时才会有话可讲。另外,教师给学生的讨论问题也要很有技巧,提出的问题要有讨论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用yes或no 来回答。
2.2 正式讨论阶段
(1)教师发起讨论。发起讨论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直接说:“Today let’s talk about how to deal with bad emotion.”学生很可能就没有讨论的热情了。教师可以抛砖引玉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问同学们平时都是怎么做的,然后再让同学们开始讨论还有哪些有效办法。这样同学们马上就会七嘴八舌开始讨论。
(2)学生开始小组讨论。讨论中每个成员应该都应该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讨论可以自由发言,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参与讨论,可以采用Round robin 法,每个成员轮流发言。当有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应该认真听可以在笔记上写下关键词,当发言人在表达观点时遇到语言困难其他成员可以及时提供帮助,当发言结束后,大家要及时表达对对方的肯定,并总结出主要观点。每个小组也可以给不同的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比如可以安排一个记录人记录下每个人的发言,一个观察者记录每个同学的发言次数、目标语的使用情况,便于讨论结束后分析评价讨论效果,一个汇报人代表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通过不同的分工让每个成员参与讨论。
(3)教师监控讨论过程。同时,Nystrand指出,讨论给教师提供了机会,通过观察学生表达的观点和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讨论中教师要在各小组之间来回走动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看看有没有偏离讨论话题,有没有人发言,有没有认真听同伴发言等,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推动讨论进行。教师还可以通过随机选一位同学复述别人的观点的办法来鼓励学生认真听其他成员发言。比如在一个同学表达完观点后再无人说话,教师就引导说:“How do some of the rest of you feel about that?” 如果发现学生简单地讨论后又沉默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话题的深入讨论“Can you say a little more about that?”对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地给出反馈:“Thanks for saying that.No one had mentioned that before.” 学生得到类似的积极的反馈后参与热情会更高。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肯定,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能够增强其自信心。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的推进小组讨论的进行。笔者通过学习通的课堂讨论功能和投屏功能,让每个小组将讨论得到的主要观点输入学习通平台,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教室前的大屏上看到各小组的讨论进程和讨论成果,小组间可以互相借鉴学习交流,效果非常好。
2.3 总结评价阶段
(1)讨论结束后小组内进行观点的归纳,然后在班级内进行汇总,最后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归纳应紧扣讨论主题,汇集集体的思维成果,凸显讨论内容。归纳是对课堂讨论成果最直观的展示,会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和收获感。
(2)小组反思。小组的每个成员在讨论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发言情况或把讨论的过程录下来回看后进行评价。自己也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见表1),这个评价结果对后续的讨论有很好的帮助。
表1 小组讨论评估表
(3)教师反思。每一次讨论后教师都会学会如何更好地探讨类似的话题。教师要简单地记录讨论的进展情况,反思学习内容从内容到难易程度是否合理,以及讨论时间、学生参与情况,这样便于日后的改进。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讨论是高职英语对分课堂经常采用的教学活动,也是促进语言输出、实践语言技能的有效途径。但小组讨论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特别是老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师不是简简单单的问题发布者,在讨论的整个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打磨才能让小组讨论达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