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区域材料,让幼儿玩得更快乐

2022-05-20杨蕾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2期
关键词:栈桥积木娃娃

杨蕾

游戏,是幼儿内在需要引发的愉快的活动,是幼儿体验快乐,寻求满足,获得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也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我们在幼儿游戏的时间里常常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可是这样真的好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指出:“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合适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当孩子在活动时遇到了阻碍,需要我的帮助时,如果我可以尽我所能,让他们在游戏中玩得更快乐,为什么我要说“不”呢?

案例描述一

美工区一直以来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是一个充满着魔力的游戏区。它就像拥有着魔法的城堡,孩子们只要一进去就会变成一个个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区域里所有的材料都是孩子们手下的小精灵,听从他们的指挥,变幻出不同的、富有创造力的造型,在美工区内使孩子们得到快乐和满足。

我带着孩子们走进竹林,孩子们就对竹有了很深的兴趣。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在美工区投放了很多有关竹的材料。因为本周的主题是“我是中国人”,孩子们因此对中国的56个民族服饰很感兴趣。在区域活动时间,有的孩子会利用竹筒和一些辅助材料制作竹筒娃娃的造型,会时不时听到他们的谈话。这时我会想:孩子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了解吗?如何能进一步丰富他们创作的民族娃娃造型呢?如何提高游戏水平?孩子如何才能与材料进行有效互动?

第一天:我变幼儿,体验游戏

很多时间,我们都会说,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这一天,当孩子们都离园后,我独自来到美工区,今天我也要当一回孩子。我的计划是要制作出一个维吾尔族的女娃娃。首先,我需要几张维吾尔族女孩子的照片,帮助我了解一下他们服装的特点,观察过照片后,我开始信心满满地创作了。我需要一条像丝巾一样的布给娃娃做裙子,可是我在材料区并没有找到,于是我翻了材料箱两遍才找到。15分钟后,我将娃娃的裙子制作好了,可是问题出现了,剩下的材料不足以让我继续制作一顶帽子,怎么办呢?我又开始寻找材料,在生活区我找到了给娃娃家准备的手帕,就这样,我的维吾尔族娃娃完成了。“大功告成!”我长长地松了口气。展示我劳动成果的时候到了,当我想把娃娃拿起来时却发现帽子和鞋子根本不牢固,“都怪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我心里突然很失落,感觉自己今天真是白忙活了。

反思:

或许,当我自己变成孩子投入游戏的时候,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境况。最开始坐在桌前的我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因为少数民族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了,如果想要制作出少数民族的服饰,首先要观察它,了解它。相关的图片能够为我提供帮助,丰富的材料也必不可少。当我信心满满想大干一场时,却因找不到所需要的材料,而拖延了时间。好在我有明确的目标,又能够坚持,还不厌其烦,最终还是找到了需要的布。但是孩子们呢?直观的行动思维决定了他们往往是看到什么用什么,材料的摆放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意图,他们会不会因为看不到这样的材料而放弃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应该和孩子们好好谈谈,如何对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取放和选择。

我体会到,需要给孩子们更多的辅助材料和自由选择的机会。当我自以为自己的作品完美收官时,才发现根本拿不起来。制作好了却不能移动,内心充满了挫败感。由此,我想到美工区操作的计划性和合理性,在操作前就应该要构思。

第二天:产生意图,开始行动

第二天,孩子们看到我放在桌上的作品都很感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有的说优点,有的说不足,还有的说也要尝试制作不一样的民族娃娃。

区域游戏时间,几个孩子走进美工区,他们经过商量决定制作朝鲜族竹筒娃娃。显然他们知道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工很明确,这让我不禁心生钦佩。他们各自取来自己需要的材料,很快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创作起来,宛若自己就是一个艺术大师一般。朝鲜服饰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怎么做斜襟然后打结呢?几个孩子各有想法。梦雅说:“就用布在竹筒上包住,然后用绳子扎住就行了。”小雨说:“不行,这样就不像朝鲜的衣服了,你看照片上他们的衣服是斜的。”成成说:“那我们就把布斜一点啊?”小雨说:“你这样斜,扎起来根本不好看。”我在旁边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又像又好看呢?”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不是真正的设计大师。我说:“这样斜着看很像朝鲜族的衣服了,可是我们还能用什么材料让它更漂亮呢?我们去找找吧。”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开始寻找适合的材料。不一会儿,成成说:“你们看,这个手链扎起来怎么样?”他的想法得到了其余3名小朋友的一致认同。

游戏时间快要结束了,虽然孩子们的朝鲜族娃娃还没有制作完,但是他们很开心,还在游戏评价时和班里的小朋友们分享了他们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

分析:

由于幼儿具有一定的手工制作经验,而且受到了自主学习式区域游戏带给他们主动思考、创造性地实现自己想法的影响。所以,面对我的作品,他们并没有被我所牵引,反而是当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发地讨论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并制定了更为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当孩子们因为如何制作斜襟而产生矛盾时,我不随意加以干涉。当幼儿的想法穷尽时,我的支持便有所跟进,没有直接提出建议,而是鼓励他们在班里找一找,看看有什么材料能够满足他们操作的需求,把游戏的决定权和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孩子。最后,我将幼儿的制作方法用照片进行记录和展示,一方面是对幼儿挑战成功的肯定,另一方面则是让环境发挥作用,为幼儿后续的制作提供更多经验的支持。

第三天:解决问题,意图实现

孩子们对民族服饰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他们的要求下,我们一起在电脑上搜索各个民族服饰的特点和相关介绍。经过不断地观察,孩子们对制作民族娃娃越来越轻车熟路了,能够用很短的时间制作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娃娃,今天制作了蒙古娃娃、汉族娃娃,还有一个用高高的竹筒做成瑶族的娃娃。制作完娃娃后,孩子们将娃娃拿到图书区进行讲故事表演,这一独特的表演,吸引了一大批的小觀众。

案例分析:

材料是支撑孩子进行游戏的必要因素,游戏中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还是该满足他们的需求?我想到了邱学青老师说过:“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大班的幼儿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更追求细致、准确和全面,对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更为敏感。所以,当他们渴望对各个民族服饰特点有更多了解时,我及时地支持了他们,而这些也帮助他们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了原有的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小朋友们从走进竹林到想到用竹筒做娃娃;从主题“我是中国人”提出想了解中国的56个民族,并且有很浓厚的创作欲望。我们要抓住一切契机,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创作材料和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

大班幼儿能够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但当游戏过程中产生分歧时能够互相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述案例中,他们在如何做朝鲜族服装的斜襟时产生了不同意见,最后很好地达成了共识,并且在完成作品的同时获得了成功感。

案例描述二

周三,池杉湖的秋游之行结束后,孩子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池杉湖好大,那里有好多树”“那些长在水里的树,好奇怪啊”“池杉湖里的那个木桥我一开始都不敢走,但老师带着我就敢了,木桥底下就是水,我都害怕掉下去”“我看见水里还有鸭子,老师说是鸳鸯”……

带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我们开启了“趣游池杉湖”自主搭建游戏活动。为了将自己看见的池杉湖搭建出来,孩子们首先收集了秋游的照片,里面也记录了池杉湖的样子。通过回忆和照片,建立和池杉湖有关的认知经验,就这样,孩子们带着对“池杉湖”的认知经验,开启了“美丽的池杉湖”的自主搭建游戏。

一、分组、讨论、搭建

根据孩子们的讨论,我们进行了梳理与分类。分成了池杉湖大门搭建组、木栈桥组、荷花池组、杉树池组、亭子组。之后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小组参与活动。

分好小組后,我提出:每个小组的任务都明确了,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呢?小朋友们回答说:“我们得制定自己小组的计划,然后去进行搭建。”于是,各个小组就行动起来,先绘制设计图纸。

二、自主搭建池杉湖

场景一:我眼中的池杉湖

孩子们开始分组搭建池杉湖,如何将池杉湖的整体外观表现出来呢?可乐、秦凌他们首先将晨间锻炼的滚筒搬来,然后用一个长的木板架在上面,并且在木板上用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积木进行组合,这样,池杉湖的大门就完成了。可是这时旁边的曼汐发现了问题。

曼汐:“姐姐,池杉湖的大门旁有一个像这样高高的柱子,上面是有字的。”秦凌:“什么样的柱子?幼儿园有没有这样的东西。”

曼汐:“我们的滚筒就是长的,把它立起来就可以了。”

于是,秦凌和曼汐两个人就去滚滚筒去了,虽然滚筒还是有些矮,但是把它立起来,样子还挺像池杉湖大门前的那个石柱。大门的问题得到解决,孩子们也确定就用这个材料了。

场景二:搭建木栈桥

第一次尝试:恩熙和浩浩建了一个木桥,更准确地说,像张小床,平平地铺在地上。然后高兴地说,他们完成了。我围着木桥看了一圈没有说话,刚准备用手机拍下,就听同组的李哲宇说:“这个不行,你们看(他用手指着图纸),这和我们画的不一样,那个木桥要很高的,不然就会踩在水里了。”

恩熙:“可是我刚刚试过了,如果把积木竖起来,我们站不上去啊,它们会倒下去。”

浩浩:“我站过了,是会倒下去的。”

这时,孩子们抬头看向我这里,我用手指了指旁边的大门,“这个门感觉挺高的。”

教师的思考:

其实木栈桥的高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最后形态,而且孩子们搭建的“木栈桥”也满足不了他们在上面行走的想法,孩子们自己也发现了问题,我选择了提问式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这个门感觉挺高的。”话音一落,他们就意识到了木桥的问题:“如何才能让人真正地站在木栈桥上走呢?”这一问题成了孩子们下一步搭建游戏的目标。

第二次尝试:三个小伙伴迅速拆除已搭建的“木栈桥”,重新选取材料。这次他们模仿着大门的样子,搬来了晨间锻炼的爬梯和木板,将木板搭在爬梯架上,浩浩还用手按了按,确定不会掉下来后,三个人选用了长方形的积木,有序地排列在木板的两边。

李哲宇不停地移动积木的位置,努力将积木排好。

恩熙笑着说:“这样就像了,跟我们走的那个桥一样”!

这一次木栈桥的高度几乎和孩子们的身高齐平了。

高度可以了,只见恩熙又在上面进行搭建,一边搭一边说:“我要给这个桥做一个围栏,不然太危险了。”

李哲宇:“恩熙,你这样不行啊,一碰就掉了。”

浩浩:“上边的积木感觉会倒下来的,支撑不住,换大一点的积木吧。”

游戏解析:

木栈桥的高度解决了,可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两侧的围栏不牢固。孩子们多次移动积木、反复的尝试,发现围栏不牢固,总会倒下来,他们只能重新选取新的积木替代。

第三次尝试:这一次三人换掉了上面的方砖,找来相同大小的木桩。对准、对齐,然后将三角形积木放在木桩上,这次看上去比之前稳固多了。

李哲宇晃动着积木,说着:“不行,不行,积木还是晃动。”浩浩将最上层的三角形积木取了下来,试着晃了晃,发现围栏不晃动了,大家终于找到原因,是最上层的三角形太大了,和木桩不匹配,就会晃动。

找到了晃动原因,他们迅速行动。这次换了小一点的三角形积木,木栈桥的围栏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实验了,恩熙第一个说:“我来试一试,看看这个木桥怎么样。”于是恩熙、浩浩先后走上了木栈桥,稳稳地能过。孩子们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解读分析:

在搭建木栈桥的游戏中,主要体现了两个焦点问题:1.木栈桥高度。2.围栏的不牢固。游戏中搭建木栈桥,孩子们一共尝试了三次,从平面到立体,随着游戏的进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围栏会晃动。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选材替换,寻找问题,一次次调整距离,更换晃动的积木,使其稳定。

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游戏为儿童创造了学习的机会。活动中孩子们团结一致,遇到困难迎难而上,游戏中锻炼了孩子们坚韧不拔、专注的学习品质。

案例反思:

1.满足幼儿的需求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区域活动的材料越丰富、越多样化,就能使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变得更自信、大胆,从而使之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感。在游戏中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幼儿只有在与区域中的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建构起对外部社会的经验,激发起一种探索的欲望。我们将竹筒、竹块、竹篾等新的材料给予幼儿时,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它们的特点,从而引出了许多新的游戏,在这些游戏中幼儿的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等都在不断得到提升。

2.持续关注幼儿的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并用适当的方式及时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由以上案例的启发,我发现不仅仅是在美工区、建构区,其实在我们每个区域活动中,当幼儿对某个方面感兴趣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与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相关的材料,为孩子的探索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提供充足的材料、空间、设备等,让孩子对即将进行的游戏能够大胆地探索。

就如我们的孩子在进行建筑游戏时,如果材料仅仅局限在一个区域里,那么出现的将是一个个单一的、狭窄的游戏环境。美工区只让幼儿感受美、建构区只让幼儿发挥创造力、益智区只发展幼兒的动脑能力,这样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串联、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串联。在美工区,我们不仅要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还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建筑区,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发展能力,还要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就如案例二所出现的情况,幼儿虽然很好地完成了他们设计的图纸上的建筑物,可也出现了“不美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作为旁观者的曼汐没有说出来的话,他们的建筑任务也就会到此结束,也就不会出现娃娃家的孩子、垂钓区的孩子们加入游戏的兴趣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说,游戏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教师应该避免采用局限于单一用途的游戏材料,而应为幼儿提供“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让孩子在自由操作中探索、发现、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功能。

猜你喜欢

栈桥积木娃娃
堆积木
理由要充分
在栈桥上
再见
美丽的栈桥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