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管理模式 为师生成长赋能

2022-05-20朱英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研学校教师

朱英

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创办于1924年,原址坐落于老吴淞江南岸的黄渡,由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分校首届毕业生创办,为乡村师范学生开辟的实习基地。首任校长是当时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傅鸣先,他提出了“亦耕亦读,勤俭成风,技术精通,科学是崇”的办学主张,将教育有机融入生活实践,崇尚科学,精研技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历经百年沧桑,几易校址,唯一不变的是对未知世界和真理的孜孜以求。拓宽学生学习的时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当下学校办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对学校办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顾明远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如何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思维品质,让学习不断增值?笔者以为,首先要创新学校管理模式,突出价值引领和文化浸润;其次,合理配置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潜能;再次,要变革教研方式,将研究的主动权给到教师,让教师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不断提升自身解读教材、解读学生、解读课堂的能力水平,要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持续赋能。最后,要变革课堂组织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育人的视角去设计和推进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凸显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从夸美纽斯开创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成了几乎全世界公认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如何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生命场域中健康和谐地成长,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创新学校管理模式,让资源赋能学校生长

今天的教育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集聚时代。校企合作、馆校合作、社区共建,还有免费开放的公共资源等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场景。学会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赋能教育,是今天学校教育管理必须直面的一個重要课题,也是促进和提升学校办学内涵的关键所在。

(一)凝练学校精神,为管理储能

教育自古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一所学校的文化并不是写在墙上的文字,贴在墙上的图片,而是展现教师和学生脸庞的笑容,举手投足间淡定从容的姿态,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自觉性和能力。

1.问道“师长”,寻找学校精神之根

一所创办90多年的城乡接合部的公办学校,受师范教育守正务实、勤勉简朴、科学严谨治学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师范教育那些优良传统影响着莘莘学子孜孜以求,潜心向学。问道“师长”,发扬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引领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学校始终围绕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规划未来,落实当下,始终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为风尚,这便是学校精神的根基所在。

2.走访校友,发现学校精神之源

近百年的办学历程,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万的学子,学校教育留在他们身上最深的烙印是追求一流的品质。校友回忆中,每位毕业生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一手硬笔书法、掌握一门体育艺术或科技特长。这些都得益于学校一流的师资队伍,他们的老师都是安亭师范历届最优秀的毕业生,优秀的基因来源于一流的教师,这是学校精神的源泉。

3.挖掘历史,把准学校精神之脉

档案馆里留存不多的资料展现最多的是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调研报告,学校规章制度健全,从经费筹措、设备添置、校舍建设、修桥筑路、备课教研、作业批改、新教师培养到学习生活,记录翔实一丝不苟,被称为“学校管理的优秀范例”。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学校一直扣准时代大脉搏,与时俱进,不断攀登新的目标和高度,从未停止追求严谨务实的管理作风。虽然百年已是回眸一瞬,但是学校始终站立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这是学校的精神脉搏。

(二)确立制度规范,为管理增能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严谨务实的治学之道体现的是学校的制度文化。好的制度可以促进人的发展,提高管理的效能;好的制度既要体现公平正义,更重要的是体现对人的尊重,对成长规律的尊重。

1.建章立制,夯实学校管理根基

建立学校《章程》,明确学校办学的方向、突出办学特色、体现办学之路。通过制定《章程》开展对学校历史的深入研究,对学校风格特色的全面把握,对以往办学之路的科学总结,对国内外办学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消化理解,对今后改革发展憧憬和展望。以学校之母法夯实学校管理的根基。

2.落实制度,关注环节有序和谐

制度不是写在墙上的而是落实在行动中指导行为的。引导教师一起参与学校制度的修订,允许教师对学校制度“指手画脚”,甚至可以先抛弃或者先执行再修订。关注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发挥,而不是成为禁锢人的枷锁。先完善程序性制度,让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保持学校管理的秩序;再建立奖励性制度,保持一定的外驱力,让榜样示范发挥作用;最后用各种公约来保持组织内部的平衡,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优化制度,保持人在学校中央

当制度规范与人的发展有冲突的时候,将人放在中央,以尊重人性为原则,考虑如何让制度和规范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因为人才是一切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服务学生发展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为目的。因此,学校制度需要在一定的时候“废改立”,根据人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完善,以便于更好地体现其优越性和价值意义。

(三)规划重点项目,为管理赋能

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规划好学校未来发展的路径可以让目标更加明晰、作用力更加聚焦,更加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规划的内容需要考虑学校、学生、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让学校特色更加鲜明。

1.寻找亮点,赓续优良传统

学校开放的办学思想和对科学的尊崇始终伴随学校的生长而发生,办学初期条件艰苦,师生员工读书耕作,在劳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原理,改善学习生活条件。没有校舍自己盖、粮食不够自己种,白天耕田农作、修桥筑路,夜晚挑灯夜读、寻找科学规律。教学做合一,既增长知识又改造了社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汽车小镇迎来八方来客,学校迅速回应,调整课程结构,增加跨文化学习内容,接纳外籍学生入学,主动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双语特色、艺术特长、体育传统项目齐头并进。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需要后来者赓续。

2.问需学生,借助区域资源

从发现学校亮点到问需学生,将教育转向真善美的人格塑造。借助家长资源进企业、参观、社区、公园、邮局,一切教育发生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资源。将一个个独立的活动、一节节孤立的教学内容、一次次主题节庆活动串联成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从道德规范、智力发展、审美情趣、强健体魄到社会实践,架构起一个立体的学校课程框架,不断丰厚内涵品质,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3.多管齐下,擦亮特色品牌

美丽的安亭“药斑布”,讲述着古老而神秘的美学故事,她的价值已经超出了作为服装原材料的本质。把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并且创造出更加美丽的传奇故事。一块花布衍生出对染料的研究、对植物的研究、对药材的研究等等。安亭有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汽车文化,汽车小镇的发展记录了中国家用轿车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安亭人的经济命脉,更是安亭人与时俱进创造美好生活的见证。把“汽车学院”办进学校,把百草园建在学校,把染缸架在学校,让古老的文化与现代工业交相辉映,成就了学校两大特色课程品牌。

二、变革教与研的方式,让研究赋能教师发展

我们常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因此要营造教研的氛围,高位引领教研的目标,给足教师教与研的时空,通过教研赋能教师成长。

(一)线上线下融合,教研随时发生

学校前期做过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调研,其中共两组数据对后续教师发展和教研方式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第一组,关于教师在校工作时间的分配,90%的教师认为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升得益于教研活动;第二组,你希望学校为你的个人专业成长提供哪些帮助,有近80%的教师选择外出培训。在工學矛盾依然紧张的情况下,教师愿意并希望通过外出培训和参与教研的方式获得成长的机会,可见我们的教研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1.有计划地落实主题式教研

学校根据各年龄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排出培训计划,落实学期研究主题,各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细化主题,开出学习菜单,分配教研任务。围绕主题的备课、上课、观课,让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有任务,以任务驱动,充分做好活动前期准备,鼓励活动过程中观点碰撞,分享活动后的收获。每周两小时以上,线上线下融合。

2.无计划的教研随时随地发生

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建好若干工作群、资源库、学习平台。网络时代,一个话题就能开启一场教研活动,在快节奏的校园生活中,这样的形式还有可能发生在走廊、食堂、教室、办公室和家中,学科组长和带教师傅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在教研的“现场”。

(二)请进来走出去,学习无处不在

建立学校固定的专家导师团和非固定的专家组。固定的专家导师团主要帮助学校分析问题,根据学校管理和学科发展现状开出“诊断书”,指导教师制订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非固定的专家组成员由教师自聘,学科分管领导出面牵线,教师自己规划学习内容和导师来校指导计划。

1.请进来指导,带着问题求教

把市区两级学科专家请进校园,把脉问诊,指导学科发展。学科组带着问题、带着项目、带着课题与专家交流,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几次突破一个难点。偶尔还会去蹭大咖们的课、报告和研究项目。

2.走出去学习,带着资源回家

学校积极参与市教委城乡合作共进项目和区优秀教师培养项目,把骨干教师和潜力教师送出去,请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带教指导。带教学员带着任务参加学习,带回资源分享,组建起跨学区的教学研究社群,扩大受益群体。做导师的“影子”,成为团队的“火种”,形成个人的“主张”,这是学校对跟岗学习的骨干教师的要求。

(三)从观课察教走向观课察学

传统的教研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多地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对活动的推进和对方法策略的选择,往往忽视了作为重要学习主体的学生。这种“单相思”式的教研长期影响着学校管理的成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树立儿童立场和学生中心地位。通过转变教研方式,帮助教师关注教与学的联动。

1.分工合作,多维循证教的方法

各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了观课评教的指标。从“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维度,设计若干观测点。例如,英语学科从资源利用、思维能力培养、语用任务三个二级指标来看老师们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学的成效。

2.利用平台,即时反馈学的过程

自然学科,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小组实验。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设计检测量表,安排学生将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的数据输入,当堂反馈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假设、验证和得出结论的,将孩子们学习的全过程呈现出来,既有利于教师用最快的速度当堂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又能让学生同时看到学习伙伴的思维过程。将技术融入学习诊断,通过技术改进赋能师生成长。

三、改进课堂组织形式,让创新赋能学生成长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创设的氛围、环境、课程,更离不开课堂的滋养。教师把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作为课堂的首要任务,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熠熠生辉。

(一)以任务驱动,开启合作探究式课堂新样态

围绕让更多的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任务,我们在专家引领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以点带面推进“主题探究式合作学习”的课堂新样态研究。从合作学习的起点开始,不间断地研究如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发现和发掘孩子的学习力、组织力、思维力和领导力。

1.组建高效率的合作学习小组

由班主任牵头,各科任教师参与,依据多元智能原理上好一节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班团队课,确定小组共同目标,制定合作守则,分配工作任务。在各科教学中不断强化和巩固组员责任,培育合作文化。通过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规则引入、评价激励,让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习他人的长处。

2.把握时机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精心选择教材中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发挥学习小组团队的力量一起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难点问题。创设有利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的场景,组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关注,获得交流分享的机会。

3.研制任务单化解教学重难点

教师对照学习目标研制合作学习的任务单,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化解为每一项学习任务,唤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巡视,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集体的智慧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各自独特的学习经验。

(二)以项目带动,让学习真实发生

我们在研究学生学习力提升的过程中,发现合作学习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了时间不够的问题,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小组长能够非常好地替代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且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兵教兵”的方式学会学习。但是这还不是我们心中“真实学习”的场景。追求把学习过程真正地还给师生,是鉴别学习是否真实发生的分水岭,而项目化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样态。

1.确定研究项目组建学习小组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三个特点:驱动性任务、需要多种工具和材料、有最终作品,我们从中医药特色学校项目中,找到了“蓝草小镇”研究的子项目。将三年级265名学生按照多元智能原理进行分组,以项目招募书的形式招募组建了“蓝草情报站”“蓝草秀吧”“蓝草梦空间”“蓝草药房”“蓝草种植公司”等5个学习大组,再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因为有了合作学习的基础,学习小组的分工就显得轻而易举。

2.发布学习任务开发学习平台

各项目小组根据领到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学习任务单,寻找学习资源,完成学习笔记。“蓝草药房”的孩子们提出想去看看中草药馆,实地勘察中草药种植的环境和制作的过程。“蓝草情报站”的孩子们利用阅读课、午休时间去图书馆查资料,采访老中医搜集资料,翻看医学典籍找资料。学校为师生们提供了種植园、培育幼苗的土壤、学习参观的场所、建设染坊,开放图书馆、小剧场、电子阅览室等一切可以提供支持的平台和技术服务于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3.团队合作开展学习成果分享

项目小组成员把每一次学习探索的过程用任务单、照片、画板、视频、文案等方式记录下来,最后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他们项目学习的成果。

小小一片蓝草叶子调动了孩子们的所有感官,查、访、探、种、画、染、糊、刮、说、演、做、秀,他们全身心投入,理性研判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自信展示交流成果,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最真实的学习,它已经悄然发生在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一所百年老校在新建的校舍里建起了校史馆、“药斑布”非遗教室、汽车学院、药香圃,布了剑道,开了染坊,组建了棒球队、足球队、篮球队、卡丁车队、打击乐社团。学校管理团队积极接纳新事物,适应教育发展的新样态,架构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转变教室功能,实现物联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生放在学校的中央,在传承和创新中前行,努力为自己也为社会培养未来的教育者和学习者。

猜你喜欢

教研学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