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生本教育 培养智慧学生

2022-05-20卫飞明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桃园科学素养课题

卫飞明

一、研究的基础

我校地处东海之滨——大团镇,这里素有“桃源之乡”的美称,是上海有名的蜜露桃之乡。2008年起,学校开始挖掘“桃文化”的教育能量,通过区级课题《以“桃文化”为背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创编了《桃之美》《桃之韵》等5本校本教材,2014年学校又立项区级课题《农村小学微视频教学资源采集与应用的研究——以具地方特色的<桃文化>校本课程为例》,建立学校微视频教学资源库。2014年,学校被评为浦东新区首批校本联盟学校。

二、問题的提出

不断探索,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我们发现,我们研究了校本课程,研究了教学资源,但对我们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的研究却少了。当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中小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科学进步程度。

近年来,地处偏远农村的向阳小学,本地生源流失严重,在校学生均为农村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到41.7%。农村学校学生受到环境约束、自身认知、行为特点的影响,其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独特性,调查显示,我校大部分学生科学知识相对匮乏,科学探究技能相对薄弱,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兴趣,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等能力亟待提高。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提出并申报了《农村小学<桃文化>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2017年11月立项为区重点课题,开启了又一段与“桃”共成长之旅。在这个课题中,我们以具地方特色的《桃文化》校本课程为载体,通过“探秘桃园”“探寻桃乡文化”“微视频教学资源采集”三大板块研究,着力开辟一条具有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之路,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体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丰富学校课程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三、实践与探索

(一)内涵研究

科学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素养的内涵在不断修正与完善,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的知识与原理,二是科学探究技能,三是与科学有关的态度,四是科学的世界观。

《桃文化》校本课程包括原来创编的《我爱家乡水蜜桃》《桃之美》《桃之韵》《桃之源》等五本校本教材以及大团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桃乡文化。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初步将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位为四大方面: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兴趣”指的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科学方法”指的是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把握,能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信息或证据,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能一起合作,解决难题;“科学精神”则指的是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二)科学素养培育的具体内容

我们把农村小学《桃文化》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内容,分为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四大方面,并结合我校《桃文化》校本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梳理,从低年段到中高年段,各有侧重且呈螺旋上升趋势。如“探秘桃园”主题探究活动中,更加侧重学生观察记录、实践探究等能力的培养,以“桃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桃园,探秘桃园,了解“桃”的一生。如三四年级的主题活动就让学生通过观察与采访了解授粉、疏果、包桃的原因和过程,从而提升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1)。

大团桃乡有着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比如八大非遗文化、古镇文化等,学生们行走于桃乡,就如读了“万卷书”,因此“行走桃乡”探寻桃乡文化主题活动中,则更加侧重学生方案设计、合作交流和创新思维等科学素养的培育,如表2所示为“龙潭酒酿”和“大团土布”两项活动的培养目标:

“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的血液,在子课题“微视频资源采集与应用”中,我们通过指导学生把自己实践探究所得制作成富有创意的“微视频”学习资源,侧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等素养,如表3所示为中、高年段的培养目标:

三个子课题紧紧围绕“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结合每个板块的特色培育,科学地设计培养目标,板块与板块之间相辅相成,又各有特色,年段与年段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呈螺旋状上升之状。

(四)实施途径

1.聚焦“桃”的生长,开展探秘桃园系列探究活动

以校本课程《我爱家乡水蜜桃》《桃之美》《桃之源》为载体,围绕“春暖花开篇”“盛夏收获篇”“秋冬养护篇”,以“桃一年四季的生长”为主线,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等科学素养。

(1)春暖花开篇

春天,桃园里是孩子们探索、学习的乐园,我们以校本课程《我爱家乡水蜜桃》的实施为载体,围绕科学素养的培育目标和学生年段特点,设计了“‘绘’桃树、赞桃花”“‘小毛桃’的字数”“‘趣’桃园——寻找芬芳”“我是桃园小讲师”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桃园,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探究那无穷的乐趣,从而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升,每个活动都针对不同的年段,且有相对应的科学素养培育目标,如表4所呈现:

师生积极参加活动,共收到绘画作品300多幅,观察日记、小诗、文章数百篇,《桃蹊文集》收入作品60多篇;共收到“桃娃探究所”录制的主题为“认识桃花”“授粉小奥秘”“认识小毛桃”“疏果小奥秘”“包桃小秘诀”等“桃的科微片”50多个,择优选送10个收录到学校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了数十堂“桃园小课堂教案”,其中《春华夏果的奥秘》《探秘花期》《包桃知识小讲堂》《疏果知识小讲堂》这几篇优秀教案收录在课题结题教案集,并录制成微课。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走进桃园大课堂,他们运用“宅前屋后皆蜜露”这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入桃园、长新知。同学们通过绘画,了解了桃花的颜色、桃树的构造;通过演讲,说清了小毛桃的模样;通过征文,记录下了美丽的桃园景象;通过微视频录制,了解了授粉、疏果、包桃的科学原理和实施过程……他们的眼在观察,脑在思考,脚在行走,手在行动,成长也随之在路上。如三(2)班朱婧琪同学的一首《桃农》:“阳春三月细雨繁,雨过大地万物长。桃树林中桃花开,花开时节人群忙。手起笔粘花万朵,待至夏时收硕果。”

(2)盛夏收获篇

盛夏时节,通过“桃的自画像”“‘醉’美品桃盛夏”“‘桃’香”跃笔尖”“‘金点子’销售王”“桃园小讲师”等活动,让孩子们走进桃园,请教摘桃秘诀,体验摘桃乐趣,探寻保鲜之法,创新销售模式,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见表5)

盛夏时节的探究体验活动,在师生们的积极参与下,共收到绘画作品300多幅,小诗、观察日记、体验文章共计200多篇,其中收录《桃蹊文集》30多篇;收到主题为“摘桃秘诀”“保鲜小贴士”“桃的销售”“桃的营养价值”“气候与甜度”的微视频100多条,其中择优6条收录学校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共收到有关“盛夏收获”主题的教案30多篇,其中《摘桃小奥秘》《桃的销售》等4篇优秀教案收录课题结题教案集,并录制成微课。

(3)秋冬养护篇

秋冬季节,表面上是桃园里最安静的时候,其实,那是即将要为第二年的开花结果储备力量与营养之时,因此,我们继续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小果农’养成记”“走进田园大课堂”“我是桃园小讲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像桃树一样为新一年的生长储备知识力量。在这个时节,“‘小果农’养成记”最有特色,孩子们参与秋冬整枝与施肥,感受其奧妙和希望(见表6)。

同学们积极参加活动,桃园里留下了他们劳动的身影,笔尖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还有那一个个精心拍摄的微视频,一篇篇精雕细琢的桃园课堂教案,都成了他们成长路上最美好的印记。活动共收到观察日记、学农体验感受200多篇,择优20篇收录《桃蹊文集》,并在学校公微发布;收到主题为“秋冬整枝”“秋冬养护”的微视频60多条,择优3条收录学校微视频资源库;收到“秋冬养护”主题的教案20多篇,其中《灼灼桃花枝孕其华》《秋荣冬落忙养护》等教案收录课题结题教案集,并录制成微课。

2.拓宽“桃”的内涵,开展探寻桃乡文化主题活动

“缤纷桃园亦课堂快乐学习在向阳。”在向阳师生的眼里,不仅那美丽的桃园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教育能量,还有那富有地域特色的桃乡文化,也是孩子们成长的阶梯。围绕大团地区非遗文化、传统文化,我们以项目式主题活动为抓手,让向阳师生行走桃乡,品味一方水土,培育一校师生。其中比较富有特色的活动有“七彩桃乡我来画——绘制大团竹篮、古镇等特色文化”“行走桃乡我来记——走访桃乡,撰写桃乡游记”“一方水土我来品——品味桃乡文化,录制微视频”,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走访、观察、绘制、方案制作等,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大团非遗文化馆里留下了向阳师生的身影,龙潭酒酿传人的酒酿坊里留下了向阳师生的身影,声声锣鼓书飘扬在向阳校园的上空……同学们不断去了解,也在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他们的发现、他们的感受,也和老师们用一堂堂微课,把桃乡的文化传播向更远的地方。活动共收到绘画、小报作品400多幅,游记、观察日记100多篇,教案30多篇,其中《舌尖上的非遗——龙潭酒酿》《小竹篮大智慧》《小小家乡布浓浓中国情》《铿锵锣鼓》《趣味扎染》《大团芦花鞋》等7篇教案收录课题结题教案集,并录制成微课。其中《小竹篮大智慧》《小小家乡布浓浓中国情》《铿锵锣鼓》《趣味扎染》《大团芦花鞋》5堂微课,被学习强国录用。

3.绽放“桃”的芬芳,开展桃娃风采系列展示活动

在班级层面、年级层面、学校层面开展系列展示活动,搭建平台,助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学校举办“绘画作品”“观察日记”“桃园小诗”“桃园土布创意”“微课制作”等展示评选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分享的舞台。

通过系列展示活动,提升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等能力。当孩子们用响亮流畅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当孩子们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给幼儿园小朋友上课时,当孩子们通过“土布时装秀”“亲子诗歌朗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时,那是他们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美好印记。

4.凝聚“桃”的智慧,开展家、校、社合作共育活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可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我们打开“桃园”和“桃乡”这座宝藏的同时,也打开家长和社区资源的宝藏,探寻一条家、校、社合作共育之路。

(1)家长课堂

当我们打开乡土资源这座“宝藏”,家长本身就成了一座“宝藏”,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比如他们是种桃能手,可以为孩子们答疑解惑;他们是织布能手,可以为孩子们展示织布机上的“五彩缤纷”;他们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可以为孩子们讲述桃乡的变迁……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课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堂别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课堂。比如,请家长来校为孩子们讲解如何制作酒酿,再带着孩子们去酒酿制作坊现场观看,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知道了浸米—蒸饭—淋米—拌曲—下缸发酵的整个过程,并通过思考、询问、探究,了解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在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之路上,让家长、教师、孩子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共同体,给孩子一个全面、温暖的教育环境,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为学生创造切实可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了解家乡“桃文化”,在“桃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我们挑选了三处桃园为校外实践基地,供小朋友们探究、实践,挑选了龙潭竹篮工作室、龙潭酒酿坊、赵桥村非遗文化馆三个桃乡文化主题探究活动基地,成为孩子们深入探寻桃乡文化的活动阵地。

(3)亲子项目式主题探究活动

鉴于大团桃娃都生活在“宅前屋后皆蜜露”的环境,我们采取亲子项目式探究活动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亲子探究活动。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主题活动任务。活动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以家庭为一个探究团队,团队中每个人各司其职,有自己的任务,小朋友在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这个团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奶奶,她作为一位资深桃农,引导着孩子自己去探究、去体验,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无形中也促进了家长乃至整个家庭的成长。

(4)携手社区共育

充分利用大团文化中心、赵桥村、龙潭村等资源,让社会、家长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增雨添露。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主题活动,如“主题征文”“主题朗诵”“探寻非遗”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社区活动中,感受知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身边,成长就在身边。

(五)评价方法

1.评价主题多元化

评价主题有教师、学生(自己、同伴)和家长等。例如,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经常请合作小组成员进行互相评价。在亲子项目学习中,我们邀请了家长参与评价;在主题展示活动中,我们邀请辅导老师、同伴、社区工作人员等参与评价。

2.评价形式多元

一是鼓励形式多元:有结果肯定式、过程肯定式、参与鼓励式。二是评价表述多元:有口头表述、肢体语言,运用评比、等第、公微、电子屏展示等。评价形式多元,保证了评价的及时性、激励性、过程性。

3.评价策略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策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方案设计、动手操作能力等得到提升,并在活动结束时获得等第评价结果。

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策略,使学生自我评价和学校、教师、家长、同学评价相结合。

采用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策略,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效的体验不在一时,需要将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

四、成效与成果

(一)主要成效

1.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较之前提高了,对未知的事物能产生疑问,并能大胆地提问询问,想方设法去探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能有层次、多角度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学生在课堂上与生活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不会再害怕,而是能够大胆提问了。

學生科学知识水平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一次次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积累了许多有关“桃”的科学知识,也了解到多姿多彩的“桃乡文化”,完成了一次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文化的有效沉淀。

学生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们能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并有意识地进行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主动地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进行信息梳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方案设计、动手操作、交流分享等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实践锻炼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面对事情,能够实事求是;在分析问题时,能够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在与同伴的相处中,能够就事论事,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互助。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的自我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教师通过课题组活动学习研讨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选择相应的研究主题,进行个人行动方案设计,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桃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自我的科学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2)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学习情报资料,参与现状了解,展示交流,听取专家报告,对小课题的选择、设计、实践与初步总结等过程,教师的科研知识有了增长,科研意识得到增强,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撰写了课题研究的案例28篇,桃园小课堂教案12篇,探寻桃乡非遗主题教育7篇,撰写论文15篇,有5篇在市、区征文比赛中获奖,并在刊物上发表。

3.提高学校办学品质

(1)提高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

学生在课题活动的浸润中,整体精神面貌、学习态度得到改善,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2)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如我校获得了“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浦东新区科技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以及2019年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优秀活动项目二等奖、2020年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优秀活动项目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同时,家长、社区对学校的满意度呈直线上升趋势。

五、经验与思考

(一)经验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本课题研究,校长亲自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工作,审核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学校教科室是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学校课题组完成了课题的调查问卷、调查总结等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在所有学科中渗透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全校教师参与《农村小学<桃文化>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专题课的设计、个案研究和课例研究。教师的共同参与,为课题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证了课题研究取得理论价值和实践成果。

2.专家引领现场互动

本课题的研究自始至终得到了教发院资深科研员杨海燕、黄建初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为全校教师开设关于经验总结撰写的报告讲座,关注课题研究进展,认真修改教师研究文稿。专家的参与,为课题研究顺利地推进和完成起到了引领、把关作用。

3.组织有力制度保障

为了推进研究的进程,为我们建立了定期联系制度、定期沙龙制度、定期培训制度等。在研究中,我们定期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方法的培训。

(二)思考

针对研究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调整行动研究的计划。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需要营造更好的科研氛围,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搭建更多的研究平台,有效激励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来逐步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

学校迫切需要专家引领。学校将继续与区内外相关专家尤其是区科研员加强联系,就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活动评价与主题式案例的撰写、专题总结与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指导。

就家长方面而言,外来进城务工成员的小农意识浓厚,思想、行为跟不上现代社会要求,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非本校一校所能,也非一日之功。我们拟进一步加强需求了解、拓展服务途径、丰富服务形式、组织更多实践活动,更好地设计每次定期活动计划、做好日常随机沟通与指导,力争使上述现象有一定的好转。同时,我们将在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划分、实施策略、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总结,克服目前发现的不足,取得更加明显的实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桃园科学素养课题
雨后桃园补救管理措施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室”外桃园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