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鸦片战争之前的林则徐

2022-05-20王旭

书屋 2022年5期
关键词:林则徐

王旭

林则徐(1785—1850)是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乾隆五十年,林则徐出生于福建侯官的地方教读之家。其父为未曾出仕的士人林宾日(原名天翰),于经史学问颇有见解,著有《小鸣集》《倒颠集》,在家乡教书度日。在林则徐为其父所撰的《先考行状》中可知,林家系出文风昌盛的九牧之地,初为地方显达之族。在《先妣事略》一文中,林则徐记载了家道中落后的少年生活:

逾年,家君入学,旋食廪饩。此后馆谷虽稍充,而食指渐繁,贫如故。先妣工针黹,又善剪彩为草木之花,大者成树,其小至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岁可易钱数十缗,遂资其直,以佐家计。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备传其妙。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其他困苦之状,类非恒情所能堪者。

林则徐成年之后,与莆田进士郭尚先、陈池养、林扬祖等都有密切交往。家道渐颓,林宾日虽为底层文士,但为学井然、教导有方,林则徐于此记忆深刻:“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撻,即呵斥亦绝少。”嘉庆九年(1804)十二月,林则徐前往京师参加会试,可惜名落孙山,第一次受到了人生的打击。嘉庆十二年(1807)秋,林则徐被张师诚招为幕僚,专司笔札,接触到了地方官僚行政的机制。次年,林则徐赴北京第二次参加会试,再次折戟。嘉庆十六年(1811),命运开始眷顾二十六岁的林则徐,第三次会试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中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仕途相对顺利、罕有错误而深受儒学道德观念影响的传统官僚,林则徐受到地方名流的重视,迎娶了名儒郑大模长女郑淑卿,相比于皓首穷经的学子,属于科举制下的官宦生涯的佼佼者。嘉庆十八年(1813),林则徐入京师翰林院庶常馆,仔细学习了“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清苦岁月中接触到了全国顶尖的文化人士,沾染了大国中心的恢宏风气。在执掌地方之前,林则徐先后履职学政、御史、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和河道总督,任职轨迹遍布近十省和多个要害部分,有丰富的事务历练和施政经验。

儒家学问的训练和对时局的忧患,影响了林则徐的为官之道。雷厉风行的林则徐,以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为行政取法,得到了清廷中枢的注意。道光十二年(1832),尚未知天命的林则徐位居江苏巡抚,成为朝廷权力集团的上流之士。江浙之地富庶繁盛,林则徐积极倡导农桑,恪守治道: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在劝课农桑、经理政务的实践中,林则徐完成了传统士人所应达到的政务要求。几年之后,林则徐迁至湖广总督,迎来了仕途的高光时刻和人生转折。

作为政治家和经学家的林则徐,无疑是政界成功的“新生力量”。与同时期的官绅一样,尽管林则徐对于西方何谓是盲目的,但多年光辉的宦海经历所带来的心理自信,似乎有能力遏制帝国机体出现的衰退之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古代士人一种独特的经世关怀与家国责任感。在鸦片严禁与弛禁之间,这位新任不久的湖广总督表现出了特有的魄力,痛陈鸦片之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林则徐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这种坚定的意志感染了道光皇帝。1838年,林则徐领钦差大臣,带着奉旨南下的光环,办理久有争论的鸦片事务,消解帝国已经显现的财务危机。

政道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清廷经过康雍乾时代的军事经略,嘉道期间已经步入守成的轨辙。在皇权体制下,对于科层官僚来说,持重守成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素质。轻言改革或行为乖张,都不符合儒学经义和为官之术的内在要求。作为儒学名士的林则徐,无疑是卓异的,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从读书时代开始,林则徐的思想圈层和文化交际,采纳诸子百家,并不自囿于一隅。在经世学派和学术新风的影响下,实际上已经很难说属于保守派。鳌峰书院学习和身居幕客的经历,郑光策、陈寿祺、郑大模、梁章钜、曹振镛乃至上司陶澍、张百龄、张师诚,皆一定程度影响了林则徐的思想观念。嘉庆十九年(1814),林则徐加入了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人,怀济世匡时之志。担任考官之时,对于落第学子,未荐之卷,必逐卷有朱笔批点。可谓无一事不认真,无一事无良法。治理地方,侧重民生,赈济灾民,平息民愤。事实上,林则徐不善社交,但刚直不阿的性格和一丝不苟的作为赢得了当世的清名。

乾隆末年之后,学术已经出现了趋新的派分。对于经学的理解,实际上包含着对于政务的认识。林则徐所处的历史时势,还没有到达中西文化冲突化的剧变时代。对于一个精熟传统“治道”的官僚来说,忧患者多出自世风的转移。与治道相对应的是,清代吸纳传统中国的经术与经验,政道达到了帝制中国的顶端。汉宋与今古的论争和取法,在嘉道之际呈现出一种相对明晰的新走向。部分埋首于传统经学的士人,已经有了开眼的意识。贺长龄对于以漕运危机为核心的治理困境已启忧患,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学术风气。原因在于:嘉道之际东南夷务、夷情和夷形之张,冲击到了既有的秩序体系。因此,林则徐到达广东之后,积极探访外部世界,操办新闻报纸,了解夷情,受到了政治需求和学术新风的双重影响。

仕途的畅达,带给了林则徐政治的底气和满足感。杜绝因循,带给了林则徐特有的行政魄力。广东理政期间,林则徐组织、翻译和汇集了《华事夷言》《澳门新闻报》和《国际法》,对于外洋的初步了解,对于谙熟中学的林则徐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世界。在幕僚的帮助下,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被编为《四洲志》,西方的形象和位置逐步在钦差大臣的脑海中生根发芽。1844年,林则徐的好友魏源以之为基础编撰成《海国图志》,开经世学派之风气。当然,仍有一些身居中枢、老成干练的帝国僚吏,似乎对此仍然并不感兴趣。实际情况是,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探访外洋、采纳夷形、遍阅夷情和办理夷务之后,冲击到了中学背景下的官僚士绅。在军事冲突中,方才醒悟帝国面临的不再是定期进贡的化外之臣。

西风东渐的力度,在历史的演进中暗流涌动。传统帝国对于不安定力量的剿抚并用,重视朝廷体面和儒学宣化,是常见的政务模式和常见治术,大事化小是一种必要的行政品质。在林则徐的人生历程中,驾驭和整治地方桀骜之徒,一直颇有心得。皇权所赋予的强硬姿态: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度让林则徐看到了打击走私和制服外商的希望。1839年,林则徐向皇帝陈奏的许诺,实际上最终并未实现。即便是开明的帝国官僚,处理复杂的新问题,不免也捉襟见肘。在中外事务的交通中,鸦片必须清源和边衅不容轻启,最终成为无法兼顾的现实矛盾。事实并没有按照常理演进,林则徐秉持的对内道德劝诫和对外威服,没有堵住瘾君子吸食的“病口”,也未恐吓住已经强大的“英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民心可用、民力犹张的惯性经验下,广东兵勇粗疏的排练未能抵御住船炮精利的现代武力。老成能干的林则徐以几乎无可挑剔的政策,处理了中英积聚几十年的贸易问题。这种基本无误的旧模式被归咎于“办理不善”,林则徐锐气大失,开启了苦闷冷落的晚年生涯,重新审视似远而近的泰西诸国,这是中学士人的时代悲剧。

鸦片战争前的学派、政道与西风,正是林则徐心灵世界的历史折射。开眼看世界,但是世界太大了,中国用了百多年的时间,从东西交冲、东西和合到东西并峙,真正看到了全球化的曙光——尽管这一过程如此曲折、波动和繁复。

猜你喜欢

林则徐
清 林则徐 行书四条屏
《林则徐》
林则徐禁烟
爱国
从神光寺事件看徐继畬与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差异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林则徐与外文情报翻译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