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对策研究
2022-05-19田仁连张明星
田仁连 袁 倩 张明星
(1.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6;2.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6)
党的百年光辉历史蕴含卓越的智慧和丰富的党建经验。 这对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南京高校学生党员发放调查问卷,以期获得学生支部组织力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 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1]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 由此可见学生党支部在各类学生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能否将优秀的青年学生紧密凝聚在党的周围, 直接关系到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学生群体中贯彻实施。
(一)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党重要的建党原则和鲜明特色,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时就对同盟的目标、发展盟员的程序、支部的设置、同盟的纪律等做了初步的框架[3]。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基础上,提出将支部作为新的基层组织,强调只有集中的战斗组织,才能取得胜利的进攻[4]P290-292,为新型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政党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4]P468-526。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一大,提出了党员发展、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组织原则;党的四大,首次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党在三湾改编后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毛泽东指出“连有支部,班有小组。 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5]。 邓小平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6]P253,并且进一步指出“严格党的支部生活极端重要,没有支部生活就没有战斗力”[6]P160。 江泽民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提出“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7]。 胡锦涛在谈到支部的作用时讲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8]。 这些精辟的理论对理解党支部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9],强调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0];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11]。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精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长期执政、开创伟大工程新局面的重要保证。
(二)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党在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 而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则是加强党在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相较于其他群体,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潜力巨大,同时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仍然处于形成阶段,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建设,能够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是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12]。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调动学生党员参与到各项学生事务中,增大党针对学生群体开展工作的覆盖面。 通过理论学习、党日活动、党课培训等方式,切实提升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将广大师生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强化党组织的思想引领。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中学习时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13]。关于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内涵,国内学者已有诸多研究[14][15][16][17],本文基于南京高校的调研数据,了解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高校学生党支部成员,调查内容包括:(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如学历层次、年级、党内职务、党龄等,见表1、表2、表3;(2)被调查者对党支部组织力了解情况;(3) 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效果。
表1 调查对象的党内职务
表2 调查对象的党龄分布
表3 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现状
本次共发放408 份调查问卷, 回收调查问卷408 份,调查问卷有效率100%。经过统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
1.学生党支部工作满意度仍需进一步提升。 通过分析问卷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学生党支部工作表示满意,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有2.21%的受访对象认为本支部的工作未能覆盖到本单位全体党员和群众;1.97%的受访对象认为党支部对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促进不明显;2.21%的受访对象认为党支部在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时的“主心骨”作用不明显。
2.学生党支部党日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仍需进一步创新。 主题党日活动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增强支部思想引领力、社会影响力、党员凝聚力、群众组织力的重要载体,是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的重要途径。 主题党日活动必须突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先进性、实践性等基本原则。 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受访者对学生党支部党日活动表示满意, 但也有6.13%的受访对象认为党支部在开展理论学习时对党的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0.98%的受访对象认为党支部对理论学习重视不足;16.67%的受访对象认为支部活动形式及内容较为单一、创新不足。
3.党支部支委能力素养仍需进一步提高。“注重从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2]。 在课题调研中,多数受访者对学生党支部能力素养表示认可,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生党支部支委流动性较大(毕业、学业等影响因素较大)、支委培训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高校学生党支部支委素养离支部普通党员的期望存在一定的距离。 在党性修养方面,1.47%的受访对象认为,党支部书记“党性修养一般,理论修养一般,在自我教育、 自我提升方面存在欠缺”;1.23%的受访对象认为支委“党性修养一般,理论修养一般,在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方面存在欠缺”;另有1.23%的受访对象认为“各项能力一般,在服务群众的水平及能力有待提升”。
4.少数党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调研中,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学生党支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表示满意, 但也有1.72%的受访对象认为“身边的党员党性修养一般,理论素养不高,在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方面存在欠缺”;在能力素质方面有1.47%的受访对象认为 “身边的党员各项能力一般,服务群众的水平及能力有待提升”;在思想引领作用方面有1.96%的受访对象认为“身边的党员思想引领作用发挥一般, 理论水平一般,思想引领作用发挥受限”。
5.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服务师生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通过调研分析,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学生党支部为师生服务方面表示很满意, 但也有1.23%的受访对象表示“身边的党员服务意识不强,对于服务群众无所谓,更关心自身的需求和问题”“服务能力一般,服务方面能力欠缺,服务群众的水平不高”。这表明高校学生党支部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师生能力。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政治引导、思想引领、服务群众、社会影响上存在的不足,影响了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个别学生党支部组织力不强,上级党组织如有通知,只是单纯转发给支部成员;对内教育、监督、管理党员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在进行理论学习时,机械地领读上级文件,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深入。
有的学生党支部书记、 支委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党支部相较于教师支部人员流动性大,每年都会有担任支部书记的学生毕业,从某种意义上也对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延续性有一定影响。 同时,有的学生党支部书记、支委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主动性不够。 也有少数学生党员信念不够坚定,在进行支部理论学习时,将学习当作任务,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对策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将支部普通党员和支部支委的力量有机整合在同一方向,形成劲往一处使的格局,激发支部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使得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突出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中提升组织力
政治建设在支部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而思想引领力则是支部组织力建设的关键。 支部工作应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突出政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运用到支部政治建设实践中,推动支部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3]。 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定时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注重加强党员自觉学习的能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做到组织生活严肃、认真,增强党员的政治敏锐度。 支部在开展工作时应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群体的特点相适应, 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让主题党日活动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让党的思想更贴近学生,将思想引领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切实增强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
(二)配齐配强支部班子,注重党员队伍建设,在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中提升组织力
党支部班子是党支部的领导力量,党支部班子的能力素质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支部的领导力越强,支部就会越坚固。 实践证明,配强支部书记,加强支部班子队伍建设,开展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的培训,是增强学生党支部政治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注重从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2],将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学习优秀、作风优良的学生党员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注重选拔任用工作能力强、党性修养高的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传、帮、带”的工作。 加强各类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定期轮训,注重支部班子工作的协调性,加强对支部班子的人文关怀, 提升支部班子的工作能力,从而切实增强支部班子的战斗力。
注重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对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毕业班党员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党员理论素养;挖掘高校红色资源,增强学生党员荣誉感;注重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切实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高质量开好组织生活会,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理。 严格党员发展标准,始终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将谈心谈话落到实处,切实掌握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 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其对党的光辉历史的了解,增强其荣誉感和使命感,在增强学生党支部的队伍建设中提升组织力。
(三)优化支部设置,加强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在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工作覆盖力中提升组织力
“学生党支部一般按照年级班级或者学科专业设置。 可以依托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或者学生社区等设置师生党支部”[2]。 党支部的设置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支部的功能和作用;相较于传统的以年级、班级、专业为单位设置党支部,探索在学生社团、课题组、实验室等设置党支部,融合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类群体,不断扩大党支部的工作覆盖面。 加强党支部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注重网络教育阵地建设,不断扩大党支部的工作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大党支部活动的吸引力,推动组织工作的有效覆盖。
(四)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密切党群关系,在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中提升组织力
回顾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群众心连心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强不强, 关键体现在服务师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要时刻把师生的利益放在心上, 把服务师生作为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赢得师生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党组织的群众凝聚力和号召力。 鼓励学生党员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中,时刻关注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注重解决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增强对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真正做到与群众心连心;创新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及时反馈,做到上传下达;注重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注重对学生群体诉求的收集,提升党支部服务学生的能力;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发挥学生对支部、党员的监督作用。
(五)注重制度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创新支部活动,在增强学生党支部的自我革新力中提升组织力
严明的政治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特点。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制度建党,以党纪党规严格党员纪律,造就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党员队伍。 正是因为有了严明的政治纪律,我们党才具备如此强的凝聚力、强大的组织力以及无比的战斗力,也正是因为纪律严明,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要继承党史中制度建党的优良传统,将党规党纪作为党员行动的准则, 在增强学生党支部的自我革新力中提升组织力。
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增强组织生活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提升党员的参与度;推进党建与业务相互融合, 让学生党支部的活动与专业特色相融合,培养既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又具备专业技能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环节。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各要素相互影响,可以通过增强支部的思想引领力、政治领导力、工作覆盖力、凝聚力、自我革新力来切实提升支部组织力,真正将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红色堡垒,巩固党组织在学生群体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