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能力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财政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5-19马改艳
马改艳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财政学课程鲜明的实践性和课程关注宏观与国是的特殊性,决定了本课程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外, 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等价值导向的引领,从而使学生“立诚明德、经世致用”。 但在当前,财政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输、轻价值引领,重知识讲授、轻思维探索与社会实践,重考试分数、轻能力素质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财政学课程要构建知识、能力与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财政学课程教学中,知识、能力与价值这三者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成长与发展中。 其中, 知识是实现能力提升和价值培育的基础与载体,能力是教学的核心与主要目标,也是链接知识与价值的桥梁,价值观则是知识传输与能力提升的导向与进一步升华,它关系到财政学课程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 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财政学知识、能力与价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大多数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财政学这门课,且将其作为专业核心课之一,可见其在专业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与增长之影响的经济学科。 课程内容有5 个模块: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预算及其管理体制、财政政策。 它涵盖的知识面广,课程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将财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财政改革的最新动态反映其中,使财政学课程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信息载体。 通过该课程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财政运行规律与运作机制,理解财政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并增强对我国财税改革实践的关注和讨论。 结合财政学的课程特色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财政学课程教学在知识、能力与价值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要求分别如下:
财政学教学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与要求是:通过学习5 大教学模块的知识与理论, 学生能掌握公共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财政学基础理论,掌握财政收支、财政预算及其管理体制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并能领悟课程5 大模块间的联系和课程的底层逻辑; 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与我国财税改革实践;了解党和国家有关财税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财政学教学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与要求是:熟练运用所学的财政学知识、原理、方法对财政现象进行分析,具备解决财政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财政政策效果分析的基本范式和至少一种政策分析工具,会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会用相关静态与动态指标解读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的变化,具备较高的管理与决策能力;能与同伴或老师沟通和交流复杂的财政问题;通过财税模拟实训考核,练就较强的财税业务实践能力。
财政学教学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与要求是:通过数字看中国,立体生动展示财政政策助推经济社会进步的图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领会财税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通过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各单行税法等财税法制政策的浸润,培养财政法治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基于历史视角与国情分析, 学生能正确评价并认同我国财政理念与制度;通过研讨型和探究型教学,激发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和质疑权威的创新精神。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传输、轻价值引领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探讨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与边界,它本质上研究的是治国之道,这一特殊性使立德树人在财政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且育人是本,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一门优秀的课程应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2]。 然而,当前财政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输、轻价值培育”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过于强调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实施“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很少分析知识点所隐含的育人元素并开展课程隐性育人教学,通常以完整地向学生呈现课程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而将思政育人的工作交给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 但我们知道,学生从中学阶段已开始接受思政教育, 再加上大学一二年级更系统的思政课学习,学生对思政课程普遍存在抵触逆反心理,而恰好专业课程隐含更多元、更生动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如果能被专业课教师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当然,这不是说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不重要,而是要强调透过知识传授巧妙地对学生立德树人。
财政学课程教学忽视育人功能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部分教师思想认识有偏差,对课程育人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擅长教授专业知识,自身的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不够深入,很多教师身兼数职,教学任务繁重,缺乏钻研思政理论与案例的时间,使得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探讨不够深入,进而影响其通过专业课程进行隐性育人[3]。
(二)重知识讲授、轻思维探索与社会实践
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几乎每个知识点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章节内容之间也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每项财税政策改革都具有严密而坚实的理论支撑。 因此,探索与思考财政学知识点背后的逻辑思维、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财税政策改革的底层逻辑对学好财政学至关重要,这可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更能训练学生求真务实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4]。 然而,财政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讲授、轻思维探索”的倾向。 一方面,教师授课中以“教为中心”,教学成为教书,过分强调知识讲授与灌输,忽视思维训练与思想碰撞,课堂基本是沉默式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另一方面,教师注重提供问题的结论,忽视赋予学生思考的过程与权利,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质疑教师、质疑教材、质疑权威的意识与勇气。 这种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习得学习方法与能力,学生只会课中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不能终身受益。
同时,财政学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重知识讲授、轻社会实践”的倾向。 财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方面,财政影响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反作用于财政,财税政策改革都是由经济社会的实际问题推动进行。 因此,在财政学教学中,应注重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问题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收集分析民情社情,收集财税政策实施后各方面对财政政策的建议和意见, 再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发表,推动或完善财税政策改革[5]。 另一方面,财政学章节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如财政职能履行、政府支出绩效、政府采购、税收实务、财政预算等章节需要通过模拟实训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然而,由于多数学校在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导致财政学实践教学课时少、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等问题[5]。
(三)重考试分数、轻能力素质
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单纯依靠一张试卷考核学生学业成效的做法,显然很难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也不利于教师持续改进课程教学[6]。 然而,用一张试卷考核学业成效的办法基本是财政学常用的考核办法,这使得学生对分数极为看重,考前拼命死记硬背,忽视了平时课堂教学的深度参与和思考,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会注重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和实践技能提升,这显然已不符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财政学“知识、能力与价值”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在课程教学中,传授学科思想、思维和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元,学生不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可以随时通过各种途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获取,这使得教师知道的不一定比学生多,现在的学生“敢不听”上课内容,教师如果还像传统教学那样给学生灌输知识,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讲方法、讲思维、讲底层逻辑,向学生赋能,引导学生提问题,鼓励学生向权威发出挑战,培养学生质疑权威的求真务实精神,还应注重透过知识传输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用。 为此,财政学教学亟需构建融“知识、能力与价值”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知识的高效传授
1.线上学浅中层知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使学生随时随地自主探求新知、巩固旧知,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财政学开展慕课形式或SPOC 形式的混合式教学后, 教师可以将课程浅中层知识交给线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视频,尔后完成单元测试巩固知识。 教师可提前一周发布学习指南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学习指南包括教学目标、驱动性问题、课堂研讨问题及相关资源、测试题、小组项目与个人作业。 线上学习中,教师要及时回应学生线上学习的问题,并与学生开展线上讨论互动,全面及时掌握线上学情[7]。
2.线下讲深层知识、课程逻辑和研学方法
教师结合线上学情反馈,通过生问生答、生问师答等形式解答共性问题,再深讲重难点并进行案例讨论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与深挖,把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让学生学懂学透,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课中分享以个人分享、小组分享、教师分享、精华贴分享等形式进行,期间采用生讲师评、生讲生评、平行互动等方式开展。 知识点拓展通过学科前沿热点、财税改革新案例、教师学习思考等为素材进行交流探究。 课堂讨论通过词云聚焦总结或结构化研讨等引导式方式开展,赋予学生以逻辑思辨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经世济用”。
课后,教师根据前期教学反馈,设置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单元作业或讨论题供学生巩固提升;通过“学、思、践、悟”完成团队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引导学有所长的学生参加科创。 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从而提高知识学习效率与质量。财政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见图2。
图2 财政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图
(二)开展研讨式、探究式与实践性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针对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重知识讲授、轻思维探索”的问题
开展研学式、探究式与实践性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与决策能力。 研学式、探究式教学基于问题意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 教师通常会提出1-2 个有价值的问题导入课堂,再通过层层递进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最后以是否回应了问题结束课堂教学。 这种方式下,教师只作学生的脚手架、激光灯,教师打开学生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使他们掌握课程底层逻辑、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有价值。
例如,在讲“公共产品”这章知识点时,先抛出“为什么虽然有众多的野生动物保护法, 但一些野生动物却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而家禽家畜从来没有人保护,它们却没有繁衍之忧? ”这个问题,再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公共产品的相关知识。 在讲到“税负转嫁”这个知识点时,提出“该不该奖励纳税大户”这个问题,再引导到“税负转嫁”问题,其间再结合案例“无心为恶的税”讲解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这样,可以将学生完全引到课堂中来,学生讨论、探究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在讲到“税制结构”这个知识点时,布置“我国税制结构问题及其改革”为主题的小组任务,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 分别就 “税制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我国税制结构的问题”、“如何改革完善”等问题进行小组汇报,从而提升学生的文献查阅、文献研读、PPT 制作、汇报演讲、学术研究、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针对当前财政学教学“轻实践”的问题
首先,学校要加大财政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投入力度,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解决教学硬件和软件不足的问题。 其次,教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将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指标分配、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决算等内容整合为财政综合实验课,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经营过程,并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渗透到实验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操作技能,更教会实践操作背后的原理, 提升学生的财政管理与决策能力,助力其将来成为工作中的改革者与开拓者[8]。 最后,除了实验课之外,还应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与大创项目,进行社会调查、参观体验等方式,促进学生提升财政实践能力。 在社会调研方面,每个学期可以设计两个以上的调研专题[5],包括财政透明度调查、减税降费调研、农村基础教育调查等, 组织学生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三)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实现课程隐性育人
针对当前财政学教学“轻育人”的问题,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将价值观塑造融合到课程教学全程,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
一是,课程思政的前提是强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因此,教师应强化对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理性认识。 二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设计与实践,结合财政学的教学培养目标,明确其可以对学生进行哪些价值观塑造,再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重构课程内容,设计好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使课程内容既体现学术性,又反映思想性。 三是,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解社会保障支出时,通过摆事实、看数据的方式,使学生切实了解社会保障事业的进步, 体会政府服务企业、改善民生的决心;在讲解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时,通过梳理我国财政体制由“统收统支”到“财政包干体制”再到“分税制”以及近年来的营改增和省级(含)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这段改革史[9],使学生深刻体会财政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最后,通过给定每个小组同时体现学术性、 创新型和思想性的题目对小组进行面试,再结合学生问卷调查、督导听课等方式,对财政学课程育人效果进行考核,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做法。
(四)坚持产出导向,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评价办法
针对以往财政学教学中“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解决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情况。 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可通过对线上与线下的签到考勤、单元测试与作业、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参与科创活动等方面设置不同的权重进行量化考核,对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比重也设置一个权重。
结果性考核通常采用闭卷考的方式,题目设置应偏向应用与拓展类的主观题,不应再设置客观题进行考核,客观题考核可通过单元测试进行,对结果性考核占总成绩比重同样设置一个权重。 结果性考核,也可采用调研报告、论文考查的方式,如果采用调研报告、论文的形式,则要设计详细客观的评价标准。 整个考核体系要做到评价严格,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连贯完整、可回溯。 同时,学生学业评价不仅利用系统评,还有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可以促进学习过程的高投入性和沉浸性,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财政学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评价办法见表1。
结 语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与价值的引领是任何一门专业课教学必须注重的问题,财政学这样研究国是、探讨政府财政治理问题的课程更应该注重将三者融为一体。 其中,知识掌握是基础,能力提升是核心,价值引领是导向。 为了实现财政学课程教学将“知识、能力与价值”融为一体,建议该课程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实现知识的高效传输;开展研讨式、探究式与实践性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施课程思政,实现课程隐性育人;坚持产出导向, 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评价办法。最终实现知识的高效掌握、思辨创新及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以及课程隐性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