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生存与预后因素分析
2022-05-19叶媛媛王静静
叶媛媛 巴 菲 王静静
恶性淋巴瘤为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多存在体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瘙痒、发热等全身性症状,极大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1-2]。免疫治疗、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放化疗虽可一定程度缓解临床症状,但仍与临床预期效果存在一定差距。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受受供者年龄等限制,且相对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较低,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但不同状态、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或存在差异,明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因素,可为临床制定科学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恶性淋巴瘤患者57例,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与预后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恶性淋巴瘤患者57例,均经X线、CT、体格检查及临床确诊为恶性淋巴瘤,均符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征,均已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男性30例,女性27例;年龄≥50岁17例,<50岁40例。
1.2 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有无结外受累、治疗时间、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有无骨髓侵犯、有无B症状、移植前状态、乳酸脱氢酶(LHD)水平、移植后有无巩固治疗信息。共发放57份调查问卷,全部有效收回。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生存率
本组57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2年生存44例,死亡13例,生存率77.19%(44/57)。
2.2 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性别、年龄、有无结外受累、治疗时间和患者预后死亡无明显关联性(P>0.05);IPI评分、有无骨髓侵犯、有无B症状、移植前状态、LDH水平、移植后有无巩固治疗是患者预后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表1 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例,%)
2.3 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PI评分>2分、骨髓侵犯、B症状、移植前状态部分缓解、LDH水平>245 U/L、移植后未巩固治疗是患者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恶性淋巴瘤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恶性淋巴瘤死亡率约3.62/10万,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位居第十[3-4]。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方法虽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5年生存率仅37.2%[5-6]。随现代医学发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仅可用于一线巩固治疗,在复发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挽救治疗中也具有良好效果。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利于临床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并可为临床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参考,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
本组57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2年生存44例,死亡13例,生存率77.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有无骨髓侵犯、有无B症状、移植前状态、LDH水平、移植后有无巩固治疗是患者预后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IPI评分可用于患者预后评估,其评分越高,预后危险程度越高,死亡风险越高;伴有骨髓侵犯和B症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更高,会一定程度降低移植治疗效果;移植前状态未达到完全缓解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风险更高,成为患者预后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7-8]。LDH水平和临床分期、疾病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疾病恶性程度更高、病变范围更广下肿瘤负荷增加,肿瘤侵袭范围扩大,会导致LDH水平显著升高,经积极治疗后LDH水平会有所降低,但在复发患者中LDH表达再次增高,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标志物之一;此外,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为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移植治疗后机体缺乏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积极进行巩固或维持治疗,可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9-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PI评分>2分、骨髓侵犯、B症状、移植前状态部分缓解、LDH水平>245 U/L、移植后未巩固治疗是患者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证实上述因素和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死亡的相关性。临床可据此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明确不良预后和死亡风险,以针对高危人群及早实施干预措施,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IPI评分>2分、骨髓侵犯、B症状、移植前状态部分缓解、LDH水平>245 U/L、移植后未巩固治疗是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据此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