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022-05-19刘大鹏河南省南召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栏舍流行性猪只

文│刘大鹏(河南省南召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大力发展,猪场疫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的、高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及机体消瘦,严重时可发生死亡。1971年,该病首次在英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陆续传播至我国,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猪群的健康,给养猪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笔者结合在当地多年对该病的诊治及防控经验,详细介绍了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以期为生猪养殖户更有效的预防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该病的病原体,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正链RNA病毒,直径大小为130纳米,是冠状病毒中最大的RNA病毒,有囊膜,只有一种血清型。该病毒经口鼻进入小肠,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糖基化跨膜蛋白结合,并在小肠细胞中大量增殖,感染后的小肠细胞迅速坏死,小肠绒毛萎缩,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最终诱发腹泻,严重时可发生死亡。该病毒耐低温,能在8~12℃下生长增殖,在4℃下能保持7天的感染性,在-20℃下能存活数月,但对乙醚、乙醇及氯仿敏感,常见的消毒剂能将其杀死。

2.流行特点。任何品种和日龄的生猪均会感染该病,其中仔猪、育肥猪及架子猪,特别是10日龄内的乳猪感染率最高,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病猪和带毒猪为直接传染源,其排出的粪便、尿液及分泌的唾液、鼻涕均含有大量的病毒。健康猪只可通过接触污染的环境、饲料、饮用水、饲养工具及交通工具经消化道而被感染。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寒冷的深冬季和初春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传播速度极快,一旦有猪只感染,便可迅速感染至整个猪群,防控难度极大。在规范化的饲养环境下,生猪一般不易感染该病,通常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及气候突变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性能低下而引起的。因此,生猪饲养人员需加强饲养管理,提升饲养专业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预防,从而杜绝该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因感染途径的不同而长短不一,通过粪口感染通常为1~2天,而自然感染的会长一些。感染后的症状与生猪日龄大小有关,往往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哺乳仔猪感染后初期表现为呕吐,呕吐物中夹杂着未消化的乳块,发生腹泻,排出黄色或灰色水样恶臭味稀便,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怕冷,扎堆;随着病情发展,仔猪体温下降,食欲废绝,精神极度萎靡,机体消瘦,脱水严重,往往整窝仔猪均发病,通常在发病后1~2天便发生死亡,死亡率高达100%。断奶仔猪及成年猪感染后,初期表现为呕吐,采食量下降,精神沉郁,发病4~6天后,开始发生腹泻,排出或喷射出黄色水样的粪便,并伴有恶臭味;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脱水,体重下降等症状,经过治疗多数断奶仔猪和成年猪可以恢复正常,病死率较低,死亡率通常在10%。母猪的发病率相对更低,在15%左右,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精神不佳,厌食,腹泻,产奶量下降,甚至不产奶,经治疗可逐渐恢复,一般不会发生死亡。

三、病理变化

将病死猪进行解剖,脱水严重,皮下干燥,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部位,小肠明显扩张,肠壁变薄呈透明状,肠道内含有大量的黄色液体,并充满大量的气体,肠系黏膜充血,肠系淋巴结肿大,小肠绒毛萎缩、脱落,小肠表皮脱落,上皮细胞有空泡;胃里面含有大量未消化的黄白色凝乳块;胆囊萎缩明显,胆汁稀薄,肝出现黄染。

四、诊断方法

采取病死猪小肠内容物,接种vero细胞进行分离鉴定,采用荧光二抗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特异性抗体结合,再进行抗原检测,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病毒抗原。或者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核酸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病毒中和试验等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均可进行确诊。再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便可确诊。

五、防治措施

1.药物治疗。当前,该病尚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可进行治疗,通常根据临床症状进行选择。对于脱水严重的猪只,可补充盐溶液100~200毫升,3次/天,连续服用3~7天,或者在饮用水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和食盐;再者将口服盐液与土霉素碱或诺氟沙星混合,39℃喉温灌服,4~5次/天,对防治脱水具有很好的效果。而对于腹泻的猪只,可按体重0.1~0.2毫升/千克肌内注射2%~3%诺沙星药剂,1次/天,连续注射3天,同时,按体重0.1~0.2毫升/千克肌内注射黄芪多糖以及盐酸吗啉胍药剂,1次/天,连续注射7天;或者将200毫升的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与15克蒙脱石粉混合均匀后,按每头剂量5~10毫升进行灌服。又或者在猪只的后海穴肌内注射盐酸山莨菪碱,按仔猪5毫升、成年猪20毫升,1次/天,连续注射3~7天;或者皮下注射2000~3000单位白细胞干扰素,1~2次/天,连续注射3~7天,能起到良好的抗病毒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取党参、茯苓、白术各50克,煨木香、炙甘草、藿香及泡姜各30克,研磨成粉,加入200克白糖,拌料,自由采食,也具有一定的缓解治疗作用。

2.免疫接种。根据当地该病的流行情况,制定疫苗免疫接种方案,及时进行接种,一般在冬季来临前完成接种。可接种甲醛氢氧化铝灭活疫苗,保护率可达85%,或者接种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肠胃炎二联灭活疫苗,妊娠母猪在产前1个月免疫,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该病的免疫保护。

3.加强饲养管理。

(1)优化环境,加强生物安全管理。该病的发生常与环境卫生及气候环境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生产实践中,需保障良好饲养环境,以避免疫病的发生。首先,规模化养猪场应聘请安排专门的卫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制定栏舍清理与消毒方案,做到每日定时对栏舍、产房进行清理粪污,更换垫草,并清洗栏舍内外,同时定期对栏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杀虫,防止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滋生;另外,也要做好饲养工具、运输工具及生产工具等的消毒工作,从根源上避免疾病的发生。其次,禁止外来人员及车辆随意进出养猪场,对进出的人员及车辆也需进行严格的消毒、登记,进出栏舍的工作人员需换好工作服,并进行全身消毒方可进入,避免将病原体带入栏舍内。再者,还要保障栏舍干燥,通风良好,完善猪舍内通风及水电气等设备,安排专门的人负责管理舍内温度及湿度,保持在舍内温度在23℃ ~26℃,控制昼夜温差在3℃ ~4℃,特别在寒冷的深冬与初春季节,控制饲养密度,注意保暖防冻,避免产生应激反应,而诱发疾病。最后,还需提供适当的光照时间,以提高猪只的免疫抵抗能力。

(2)提高营养,科学饲喂。营养是机体健康的保障,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还需提供营养丰富全面的饲料,并定时、定点、定人进行科学饲喂。应根据猪只的生长生理特点,合理搭配营养,并选择质量良好的饲料,及时清理剩余饲料,不可饲喂剩余、过期、霉变或污染的饲料。同时,保障水源干净,提供洁净、安全、充足的饮用水,适时增加母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及仔猪饲料中铁、钙、硒等含量,并保障新生仔猪能尽早获得母乳,以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

(3)注意保健,药物预防。对于高发疫区或者新的规模化猪场,可在猪只饲料中添加白头翁、黄连、黄柏、黄连、黄芩、地锦草等中药,给猪只食用,可起到预防的作用。或者在猪只饮用水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维生素等,有利于猪群肠道环境的稳定,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又或者加入一定量的土霉素、痢菌净等药物,也可防止腹泻的发生。

(4)加强检疫,及时隔离。养殖场尽可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禁止到疫区引种,且引入前必须对引种地进行深入的调研,掌握其既往病史,并经过检疫无疫病后方可引种。引种后避免长途运输,并进行1个月左右的隔离饲养,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采取合群饲养。同时,饲养人员需实时了解猪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猪只异常,立即隔离处理,并对健康猪群进行检疫,若发生死亡,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原体的传播扩散。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该病传染性强、发病快、死亡率高,对生猪养殖场的危害极大,且目前也没有特效药。因此,养殖人员应提高对该病的预防意识,并应及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提供干燥、洁净、通风的良好饲养环境,保障营养需求,做好药物保健预防措施,谨慎引种,加强检疫,做好工作记录及观察,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从根源上杜绝该病的发生,从而提高生猪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栏舍流行性猪只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治
大学生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行为及中医知识调查研究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提高装猪坡道装载效率的研究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养成健康卫生好习惯 做好流行性疾病预防
肉鸡饲养管理技术
唐人神:近期种猪销售订单供不应求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