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小儿全麻手术后低体温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19郑泽栾艳霞
郑泽,栾艳霞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 手术室,广东 惠州 516001)
人体核心温度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范围,维持人体核心体温相对恒定对机体正常代谢与各生理机能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2]。全身麻醉会导致人体正常代谢降低,对机体体温调节系统造成抑制,极易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影响患者预后。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机体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发育完善,机体温度调节能力水平较低,手术过程中容易受到手术环境、麻醉药物以及灌注液温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低体温发生风险较高,不仅影响手术安全性,而且影响麻醉后的早期恢复。因此,小儿全麻手术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干预,以尽量维持术中核心体温。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9 年8 月至2020 年4 月于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120例患儿,探讨低体温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小儿全麻手术后低体温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 年8 月至2020 年4 月于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12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0~3 岁,平均年龄(1.57 ±0.23)岁。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0~3 岁,平均年龄(1.55±0.25)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患儿年龄0~3 岁;②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悉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③麻醉时间>2 h。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系统、免疫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异常;②术前体温异常;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1.3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行全身麻醉后,采用毛毯覆盖患儿肢体,调节手术室温度为24 ℃~26 ℃,湿度50%~60%,连接生命体征监护仪与鼻咽温探头,测定患儿围术期体温水平。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低体温预见性护理,内容如下:①术前护理:患儿进入手术室前30 min,将温毯机温度设置至37 ℃~40 ℃;提前将患儿双上肢、肩颈部及双下肢下1/3 至足部均使用棉垫进行包裹。②术中护理: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将其置于温毯机上;完成皮肤消毒后应及时擦干;使用恒温加温器,对术中输注液体、血液等加温至37 ℃再使用;术中密切监测患儿术中体温、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并注意控制输液速度。③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立即更换被冲洗液、排泄物及血液等弄湿的衣物或敷料,并将其置于37 ℃的温毯机上复苏。
1.4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的体温、麻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体温:对比两组患儿术前体温、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时体温、复温30 min 体温及出PACU 体温。采用红外耳式体温计,以患儿鼓膜为核心体温测量部位进行体温测定。②麻醉恢复:对比两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PACU 滞留时间。③并发症:对比两组患儿术后PACU 复苏期间低体温、寒颤、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温情况研究组进入PACU 时体温、复温30 min 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体温比较(,℃)
表1 两组的体温比较(,℃)
2.2 术后恢复情况研究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苏醒时间、PACU 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min)
表2 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min)
2.3 并发症研究组出现3例低体温,1例寒颤,并发症发生率为6.67%(4/60);对照组出现6例低体温,3例寒颤,3例躁动,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12/6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
3 讨论
全麻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会对机体体温调节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增加低体温发生风险,而低体温则会对机体免疫机制造成影响,降低机体免疫防御能力,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年龄作为围术期影响体温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成人相比,小儿具有皮下血管多、热传导性更强的特点,术中更易出现体温失衡的情况[3-4]。加之小儿体温调节系统尚处于发育过程中,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体温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加低体温发生风险,影响术后恢复。
常规围术期护理过程中,针对体温维护开展的护理措施较少,更侧重于围绕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护,在维持术中核心体温稳定方面效果不甚理想[5-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进入PACU 时体温、复温30 min 体温均高于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苏醒时间、PACU 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低体温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小儿全麻手术后低体温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预见性护理是医护人员在结合患者病情与护理程序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的预测评估,并提前实施有效的干预对策,以达到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改善预后的目的[7-8]。低体温作为全麻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核心温度<36 ℃即判定为低体温。为减少低体温对手术安全性与术后恢复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预见性围术期保温护理,在全身麻醉患儿中采取术前预保温及术中综合性保温等措施,可尽量减少低温环境、术中液体输注等因素导致的核心体温丧失,降低低体温发生风险,减少术后寒颤、躁动的发生。同时,在围术期维持患儿核心体温稳定,有利于麻醉药物的代谢,不仅可缩短患儿术后麻醉苏醒时间,还可尽早消除麻醉药物对体温调节机制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低体温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维持小儿全麻手术过程中的核心体温,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有利于加快麻醉恢复速度,降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