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情对 “猪周期”的影响分析
2022-05-19邓海军李杏媛
邓海军 马 力*李杏媛
(1迁安市农业农村局,河北唐山 064400;2唐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北唐山 063000)
“猪周期”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表面看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现象,实则是市场经济运行轨迹不平衡的表现,且对推动养猪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反作用。自2018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猪业生物安全水平的提高,并促成高效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猪周期”与非洲猪瘟疫情看似联系不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此次的“猪周期”是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比较“猪周期”与非洲猪瘟疫情间的综合属性,可以更好地了解非洲猪瘟疫情对此次“猪周期”的影响。
1 “猪周期”与非洲猪瘟间的综合属性比较
1.1 价格是 “猪周期”外部属性,政策是 “猪周期”内部属性
价格变化是“猪周期”的表现形式,一般表现为“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布瑞克农业数据显示,2018年1月2日至2021年10月25日,全国猪价最高为40.97元/kg,猪价最低为9.76元/kg,猪价的大幅波动造成生猪养殖市场不稳定,影响养猪行业的稳定发展。
调整政策是平衡“猪周期”的一种杠杆形式,可以实现养猪市场的利润平衡。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由于其致病死亡和染病扑杀等影响,造成我国生猪养殖数量大幅减少,“猪周期”剧烈波动,国家相关部门通过投放与收储猪肉来调控生猪行情,虽然每次涉及猪肉数量不多,但连续的投放和收储,释放出平衡猪价市场信号是强烈的。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2019年1月10日进行了中央储备冻猪肉的第1次投放,数量为0.96万吨。此后,2019年3月8—22日进行储备肉的3次投放合计11万吨;2019年9月19日至2021年3月10日共计投放储备肉50次合计96万吨。2021年5月以后,我国的生猪市场又经历了生猪价格下行的局势,国家又开始了冷冻储备肉的收储工作。2021年7月7日—10月 10日共收储储备肉 4次合计 8.3万吨,2019—2021年共计投放储备冻猪肉到市场96.96万吨,收储冻猪肉19.3万吨(图1)。通过猪价高位投放冷冻肉与猪价低位收储冷冻肉的方法,达成调整政策、稳定“猪周期”的效果。
图1 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与收储
1.2 政策是非洲猪瘟疫情的外部属性,检测是非洲猪瘟疫情的内部属性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涉及相关政策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9]31号)[1]、《关于做好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等有关工作的通知》等,随时间变化改进了《非洲猪瘟应急实施方案》的不同版本,各省市同步落实应急方案的指导意见,出台符合本区域的文件积极防控非洲猪瘟。
检测是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的依据,我国在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初期,非洲猪瘟疫情的确认工作均由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实验室进行PCR检测获得结论报告[2],随着非洲猪瘟检测技术的逐渐成熟,为缓解单一检测部门的工作压力,2018年12月20日开始,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工作首次由省级实验室实施PCR检测并出具非洲猪瘟病毒阳性结论和报告,截至2021年12月15日,云南、湖北、四川、甘肃等共21个省(区)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出具阳性报告共计83份,有效地解决了非洲猪瘟疫情扩散的风险。
2 非洲猪瘟疫情对 “猪周期”的影响
2.1 非洲猪瘟疫情引发 “猪周期”
非洲猪瘟疫情初期,因疫情扑杀及养殖户担心生猪感染疫病,出现短时间内集中大量抛售生猪,造成生猪价格连续9个月下跌,最低单周平均猪价达11.9元/kg。此后,由于生猪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生猪价格连续上涨32个月,最高涨幅达262%,最高单周平均猪价高达40.9元/kg,生猪市场的不稳定,严重影响生猪交易价格,造成“猪周期”波动严重失衡和我国养猪行业不稳定状态。截至2021年12月15日,我国共报告非洲猪瘟疫情195起,农业农村部官网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报道非洲猪瘟疫情99起、63起、19起,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21年我国共报告非洲猪瘟疫情14起,其中,自2021年3月后,农业农村部官网很少报道非洲猪瘟疫情,2021年有4起分别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官网、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兽医公报和食品伙伴网(源自OIE通报)报道的。2021年前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涉及存栏生猪334.795万头,发病1.9722万头,死亡1.4537万头,2021年扑杀0.36万头生猪,可见非洲猪瘟的发生给我国养猪行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应对“猪周期”与非洲猪瘟的目标均是实现我国养猪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工作。
2.2 “猪周期”与疫情的关系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会引起一系列市场反应,造成养猪行业经济不稳定,如肉价高→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能繁母猪→养猪场管理松懈、疫病增加→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一味追求高利润、高回报是导致“猪周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非洲猪瘟疫情是严重危害生猪健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当大面积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同样制约我国养猪行业的稳定发展。可见“猪周期”与非洲猪瘟两者密切联系,“猪周期”不稳定和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都会给养猪行业带来威胁。
3 应对非洲猪瘟和 “猪周期”的指导措施
为应对“猪周期”和非洲猪瘟疫情,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关于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 《关于做好种猪场和规模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 《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3]。分别提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保护生猪基础产能、稳定生猪生产、鼓励和支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维护生猪正常市场流通的措施,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要求,帮助养猪企业渡过难关,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
3.1 建议做好生猪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
3.1.1 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
2019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农业农村部共同决定,到2020年底暂时提高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保额,分别将能繁母猪保险1 000~1 200元/头和育肥猪保险500~600元/头暂时提升至1 500元/头和800元/头[4]。争取2022年在此基础上根据养殖户的设施设备投入、人工费用、猪粮比等综合核算生猪成本,参照农业农村部官网数据中“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相关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区域猪粮比和能繁母猪存栏量等预测生猪价格,及时发布生猪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并最终通过系统完整、准确可靠、时效性强的生猪及其产品市场数据信息进行预警调控。
3.1.2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和“保险+期货”
2013年北京首次推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后,湖北、山东、湖南、辽宁大连等地也陆续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工作。但由于相关部门宣传不到位,个别保险公司人为设置参保上限,理赔人手不足,出现机械性操作,养猪户认知水平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存在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致使养猪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存在警惕甚至抵触的心理,存在着未出险就等于浪费保费的想法,因此投保意识不强,影响投保积极性[5]。从事商业性保险的公司应以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加强对本地相关保险公司的走访调查,稳定参保、理赔等风险保障机制,定期走访参保养猪户,实地考察运行效果,切实提升保险服务诚信度、提高参保农户幸福感和获得感。“保险+期货”模式是2021年1月我国生猪期货上市后出来的“新生产物”,指生猪养殖企业(主要是中小养殖户)通过保险公司购买期货价格保险产品规避猪价风险,保险公司通过向期货经营机构购买期权进行风险分散,而期货机构则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的一种业务模式[6]。
3.2 做好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和净化工作
2021年上半年,非洲猪瘟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组对16个省份64个县区的规模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养殖户、运输车辆等不同环节共计688个场点,采集样品4 113份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养殖场样品阳性率明显降低,但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等场所非洲猪瘟病毒的阳性率较高。因此未来我国的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任务依然艰巨。
提升非洲猪瘟检测效率的方法包括:一是配备足够的检测仪器设备,提升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积极组织培训与比赛,2021年12月20—21日,河北省举办了第一届动物疫病检验检测员职业技能竞赛,使检测人员扎实了临床知识,做到第一时间精准判断。二是做好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全面了解养殖场(屠宰场),保证检测取样的链条清晰,明确使用的检测设备,样品采集过程中避免存在采样物资(如采血管、采血针)污染。三是正确采集样品,采样比例不得低于该批次生猪数量的30%,除了采集血液及组织样品,还有鼻拭子、唾液拭子、脾脏(屠宰场采样)、淋巴结(屠宰场采样)等组织,保证采集样本的质量与数量,同时避免过度采集。四是检测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时间、空间和送检等因素,避免检测仪器污染、临床假阳性等状况,实现PCR和ELISA联合检测,出现多个试剂盒检测一定比例的抗体阳性率超过3%,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检测过程持续观察结果后再解除风险,避免误判和错误处置造成重大损失。五是规范非洲猪瘟检测档案管理,做到信息可追溯管理。
4 结语
生猪保险政策的调整和推广,可实现“猪周期”稳定;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效率的提升,有利于非洲猪瘟的净化。分析“猪周期”与非洲猪瘟的关联性,可以让养猪人更清晰地认识疫病对“猪周期”的影响,并为加强猪场生物安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