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期“童话” 一词传入中国后的再发展
2022-05-19胡蝶
【摘要】“童话”一词本发源于日本,自近代传入中国后,由于所面临的时代潮流以及使用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使其在读者对象、内容题材、使用方式上都发生了与原意不同的新变化。以20世纪前期报纸杂志为依据,通过探讨“童话”一词传入中国后的新变化,发现近代词汇的变化发展历程与社会现状联系紧密。
【关键词】童话;近代;中文词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8-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31
近代中文中“童话”一词源于日本,其意为“以兒童为读者对象,具有文学性的读物,大多是指面向低学年的短篇作品。”①此前关于“童话”,已有多的研究。对于“童话”的内容研究,西方认为属人类学、民族学的范畴,与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历程关联颇深。中文“童话”一词的源流考证,20世纪初,周作人与赵景深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虽早有受众为儿童的文学作品创作,但并无“童话”一词。自西方童话传入日本后,“童话”一词方自日本传入中国, 近年朱自强也有进一步考证。此外,20世纪末还出现了一批综合论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的著作,对近代中国童话作品的内容、体裁、沿革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然而这些研究只针对符合“童话”原始含义的作品,在实际使用中,“童话”的含义却超出了原本儿童文学的范畴,有了新的拓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初期的三十年间,报纸杂志中表现出的“童话”一词的使用状况,对“童话”一词在传入中国之后出现的新发展进行探讨。
一、读者对象的外延
20世纪前三十年来,中国报纸杂志等印刷品中“童话”一词出现率陡增。全国报刊数据库数据显示,1871-1899年的近三十年间,与“童话”有关消息仅27项,且多为英文报纸报道西方童话剧演出等内容。1900-1930年的三十年间,“童话”一词则共收录有1591项,是前三十年的57倍。这期间的童话的读者主体并不是儿童,而是学生、市民、女性等群体。
以学生为读者主体的《学生文艺丛刊汇编》《少年(上海1911)》等杂志均设有童话栏目,刊登的童话故事想象奇特丰富、语言直白生动,对于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该面向儿童的文学作品,却成了以青年学生为主要读者群体的杂志中的一大栏目,无疑意味着童话类文学作品读者群体的拓展。
此外,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上同样有童话专栏,载有多篇短小精悍、意蕴深长的小故事。例如:
亚洲东南覆一古钟,钟内佳果遍地。童子四十余卧其上,不解果可食也。
一日,群猴自旁隙入,欲以钟为巢,以果为食,以童为奴。
一童惊醒,起而呼,众皆作。
猴大惧。
当时,多数童子将古钟举起,筑架高悬,以木击之,钟声洪亮。
群猴皆奔入穴,不敢复出矣。
童子以佳果自食,快乐高歌,自为主人。②
《民国日报》的读者群体显然并不是儿童,作为国民党的宣传阵地,《民国日报》影响颇广,其刊载的“童话”与时政联系紧密,具有维护共和、宣扬民主等主张的作用。此类故事意蕴深长,符合大部分关注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中国民众的阅读兴趣,也显现出作者期望启迪民智、振奋民众精神之意。是20世纪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背景下,部分知识分子通过童话体裁寄托自身愿望的产物,也自然将这一类“童话”的读者群体拓展至普通市民及知识分子等新群体。
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群的报纸杂志同样有许多童话刊载。其内容或与家庭教育、修养德行相关,如以宣扬女德、培养贤妻良母为己任的《竞化》杂志曾刊登一则名为《新童话:枇杷》的小故事,讲述了一小儿不听母亲、姐姐的规劝,将琵琶皮四处乱堆,以致自己摔倒,尝到苦果的故事。这则“童话”的写作目的大抵是教导女校学生们要勤劳自律,为将来执掌一户,培养后代做好准备。虽然名为“童话”,实际上于对象、内容上都已脱离了“童话”原本的内涵,有了新的意图。此类“童话”的读者也并非孩童,而是将来教养孩童的妇女,作者希望通过提高近代中国妇女的知识水平,来培育更为优良的下一代,使得国家得以摆脱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大潮流的困苦状况。
与之类似的还有《妇女杂志》。《妇女杂志》同样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家庭妇女为己任,虽然其风格受时局及主编影响较大,但在拓宽女性视野方面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家庭俱乐部栏目时常刊登童话故事,主要以翻译西方童话为主。译者将西方故事内容套用中国习俗讲述出来,使读者更易理解,并在末尾加以点评。这种寓言式的童话是近代童话中的一个典型类别。1917年《妇女杂志》刊登了一则经译者再创作后的英国童话:一条老狗原主人死后被赶出家门,在好朋友老狼的帮助下,向新主人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得以重新回到家中。狗十分感谢狼的帮助,遇险时,不惜以自己的身躯挡住狼,只为报答狼当初的仗义相助。笔者最后感叹:“可见人生在世,如若忘恩负义,那便禽兽不如咧”,③将西方童话以中国传统推崇的“知恩图报”“舍生取义”等美德加以解释,方便读者理解。虽然面对的读者皆为女性,但在内容选择方面并未刻意偏向宣扬传统恭顺孝道等女性美德,而是被人类社会一贯接受的公里道德,也展现出20世纪以来提倡解放妇女增强国家实力的普遍要求。
可见在阅读对象方面,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对传统中国的改革需求进展至文化层面,文学体裁与时代背景的结合愈加紧密。各式文学作品承载了启迪民众、开启民智的作用,并不拘泥于特定的读者群体,因此近代“童话”所面向的读者远不止儿童这一特定人群,所有识字者都可以是童话的受众,“童话”的读者大大丰富了。
二、内容的新发展
随着目标读者的扩展,其20世纪“童话”的内容同样将随之扩展。除了传统童话内容,“童话”还发展出了作者以童话故事为载体表达自身观点及开拓读者眼界的新内容。
“童话”的传统内容题材丰富,依托内容广博的中华文化,涌现出了大量童话作品,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由历史轶事改编而成的童话。《民国日报》童话栏目曾刊载名为《乡下人的历史》的故事,以平实生动的语言写了姜太公遇周文王,文王推车八百步,姜太公预言周朝可传八百年的故事。得益于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以历史人物为主角,依据历史背景创作新的故事是我国文学作品的惯用题材,20世纪传入中国的“童话”亦不例外。此类作品脱胎于长期以来国人对历史演义故事的喜爱,使用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抓住读者眼球,同时增添故事的可信度,颇受读者欢迎。
第二类是由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童话。《民国日报》曾刊登名为《补天》的童话,先以生动笔墨描述众神“都是自告奋勇地去补天,却终究都失败了回来”,最终只有女娲“奋身起来,毕竟把天底一角补好了”。④相较于流传甚广的女娲断鳌足、炼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这则童话着重描绘了传说中力大无穷的神话巨人们面对天漏时的无能为力,塑造出女娲虽身为女子,却更为神通广大,能够担当重任的形象,与当时社会宣扬女性同样有能力自力更生的舆论背景结合紧密。将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进行符合时代价值观的改编,是童话的一大内容类型。
第三类是以寓言故事讲述道理的童话。例如《民国日报》上刊载的一则童话《一颗谷》中,一个女孩要求父亲将一颗谷“连种十年,把十年所收的,统统给我”作为嫁妆。父亲照这种说法,将谷种下,谷越收越多,
到了第六年上,爹爹所有的田不够种她女儿底一颗谷里所生出来的谷了。可怜爹爹,借了债,当了衣服,卖了房子,把邻村所有的田,都去租了来种,總算满了十年的期。⑤
最终女儿所收获的,“要比爹爹的多一百倍了”。告诉读者只要信守承诺、坚持不懈就能积少成多、发家致富的朴素道理。
除了这些传统内容,近代“童话”还有讽喻时事、普及知识的新内容。
例如《民国日报》曾刊载一则讽喻故事:
原来是一个城市,给一群老虎占据了去,宛然是它们的巢穴。老虎的势力实在是利害,他们一种威严,真叫人望而生畏,但是牠们却偏会装起慈和的面孔来,面子上牠们还算在保护着城市中的人类呢!
城市中的人类,虽着觉得老虎的可怕,但是因为牠们总算不大发出兽性来,所以到还不觉得十分不安。
老虎发布出种种号令来,要叫城市中的人类纳着各种的捐税,像什么老虎巡捕捐哩,房捐哩,……据牠们说,为是要保护界里的居民,所以如此。人家因为老虎利害,自然只好听命于牠们。
但是老虎虽然说牠们会保护界里的居民;而界内的居民,却时常受到各种骚扰——原来在这一个城市中,强盗很多,每天居民以及行人的被劫者,总有不少!这种强盗,不知是狮子还是豹,老虎巡捕自然奈何他们不得!
城市中的居民说:“老虎呀,如何你不能保护界内的居民,维持界内的治安呢?倘使我们纳的捐,全是给老虎巡捕已衣裳穿的,那是大可以不必呀!” ⑥
作者借由童话中的角色暗喻近代社会中的各色人等,讽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众保受欺压的处境,以及外来殖民者的伪善面目。类似此种暗含讽刺意味的辛辣文章,文章结尾处还附有编辑部的征稿启事,表示“关于这一类的作品,欢迎朋友们投稿”,可见是相当受读者欢迎的。
至于面向女性的杂志上刊载的“童话”则着重于说理型故事。既有用以规训女性的教条规范,同时也有要求女性独立自强的新内容,用以开拓女性之视野。
要之女子生存于世界,不可不有自治之能力,以求独立;不可不有一定之职业,以求生活。若夫营营衣食,仰人辅助,无共同劳动之观念者,安足以裕生计哉?⑦
20世纪前期,随着西方价值观的传入,女性作为独立的“人”被发现,国人恍然发现女性同样可以成为负担国家建设责任的一分子,为了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培养女性自力更生精神,减少资源的浪费,为近代中国发展贡献力量,改变大部分女性传统的女子必须依附丈夫生活,不事生产的想法,“童话”成了向女性宣讲独立自主精神的途径之一,产生了许多以此为目的的新内容,“童话”在20世纪中国的内容体量得以拓展。
三、象征意义的发展
除了原本的实际文学属性,“童话”在20世纪前期也有其独有的象征性意味。
1911年,诗人绿原创作的第一本诗集即以“童话”为名。此时“童话”不再是实在的文学体裁,而是作为一种意向,表达了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天真、浪漫、勇往直前、不惧黑暗的情感。其中的代表作《哑者》是绿原写作风格的最好注解:
没有音符/而是野性的/原始的呼号/他要说话
挥舞着手指/想敲击意志的键盘/他在说话
而那些/嘀咕和唠叨/像痢疾般奢侈地排泄/他便沉默起来/他不说话了
颜色/他憎恶/声音/他没有/哑子是不能说话的么
呵/亲爱的兄弟/为什么我如此熟悉你呢/是不是因为/我也如你一般是/忍受着损害和侮辱/被不平的命运/扼住呼吸的哑者呵 ⑧
以“童话”一词作为诗集的名字,一方面是对诗歌的内容风格的概括表达,一方面也映射出人们心目中对“童话”的看法与想象。此处的“童话”代表的是自由、无拘无束、能够冲破一切现实社会中困苦与折磨的精神力量。这与当时文化界中“童话”读者范围以及创作内容的拓展展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新思想带给广大民众的冲击是分不开的。这使得“童话”除了指代文学创作的一种体裁之外,还有了新的表现在困境中不屈寻求光明的浪漫意味。“童话”由一个实指的名词转变为形容词使用,是在20世纪前期的近代中国中“童话”一词的另一重发展。
四、结语
童话作为一种描述文学体裁的词汇传入中国后,在中国进行了新的发展。在读者对象、故事内容、象征意义上均出现了拓展现象。
童话的读者由儿童拓展到了全体国民,其读者范围非常广泛。由于其篇幅短小,用语简洁,说理直白浅显,阅读门槛较低,也便于传播,在尚处于新旧文明交替、对世界认知不够的近代中国,是非常合适的文化传播方法。
其内容除了中国本就一直在创作的历史故事、古代神话故事,以及较为适合儿童理解的动物拟人寓言故事外,时政讽刺故事及家庭教育故事也非常丰富。20世纪初期正是大力提倡思想解放、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时代,大量西方近代经典传入国内,随着而来的是高举“科学”“民主”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此时中国思想界获得了更多新学说的浇灌、正是思想解放、生机勃勃的时刻。一直以来的思想禁锢正在被冲破,百姓开始谈论政治,不断变幻的政局也在吸引国民的关注。于是借“童话”之名的时政讽喻故事也成了“童话”题材中的一大类型。除此之外,新学说也使国人认识到国民精神的强健是国家能够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占据人口一半的女性不應作为男性的附庸存在,近代思想家不断提倡女性需要建立“独立”“自主”的新精神,并在刊物中开拓女性视野、建立女性自我。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得到重视,女性作为家庭内部事务的实际执行者,被寄予了为民族培养新一代合乎时代要求的人才的希望。因此有关女性德行养成以及儿童家庭教育的故事同样成了“童话”的一部分。
在“童话”原有之意的延伸中,对词汇的象征性使用也是近代词汇的一个特点。由“童话”内容中的符合儿童旨趣的“天真”“单纯”“勇敢”“自由”等意向赋予词汇本身,将“童话”作为描述性词语使用,以表达创作者对文章寄予的感情,是“童话”在实际使用中的新发展。
可见,“童话”作为一个外来词传入我国后,经过语言的使用者在实际使用中的发展,很快与时代背景及个人需求相结合,发展出了新的内涵与外延。
注释:
①日本儿童文学学会编:《儿童文学事典》,东京书籍株式会社1988年版。
②苏凤:《新童话·古钟》,《民国日报》,1928-2-22。
③乌蛰庐著,西神辑:《妇女杂志》,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3卷第9期,第8-12页。
④太郎:《补天》,《民国日报》1924年7月2日第8版。
⑤太郎:《一颗谷》,《民国日报》1924年7月6日第8版。
⑥苏凤:《新童话》,《民国日报》1928年2月22日。
⑦张士一:《妇女教育丛谈之一:论童话》,《妇女时报》,有正书局1911年第1期,第41-46页。
⑧绿原:《童话》,南天出版社1942年版,第68-70页。
参考文献:
[1]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2]张香还.中国儿童文学史[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
[3]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4]代茜.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童话研究史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胡蝶,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