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战争电影发展史视域下的《长津湖》探析
2022-05-19韩畅廖冰凌
韩畅 廖冰凌
【摘要】战争电影《长津湖》展现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英雄群像并突出塑造了伍千里、雷睢生等生动立体的战斗英雄形象;影片以战事发展与新兵成长两条线索并行,在宏大战争叙事之外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的细腻观照;该片表达了对于志愿军将士们崇高家国民族情怀的礼赞,和对于战争残酷本质的深刻反思;该片在深入挖掘战争电影文化特质的同时,兼顾了此类影片的商业特质,是新中国战争电影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优秀范本。
【关键词】战争电影;《长津湖》;英雄形象;战争反思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8-008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27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院级科研项目“以新中国战争题材青少年电影为媒介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021YKYB-013)阶段性成果。
在七十余年的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战争电影因其本身的独特魅力和其所具有的反映历史、反思人性的特殊价值而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战争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建国初期以讲述战争故事、讴歌英雄精神为主要思想内容,到八十年代以反思人与战争关系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再到九十年代对于商业娱乐因素与战争相结合途径的探索的发展变迁过程。进入21世纪,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依旧生机勃勃,此类影片对于战争的诠释以及人与战争关系的思考更加深刻丰富,所使用的拍摄手法也更加多元化,呈现出积极探索、深入发掘的创作态势。2021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便是当下战争电影领域的又一佳作,该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志愿军战士在极端严寒和军需物资有限的情况下舍生忘死,英勇战斗,力挫美军,取得长津湖战役的胜利,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良好基础的动人故事。影片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主题思想的表达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体现出了战争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深刻艺术价值。
一、光辉的英雄群像书写
塑造英雄人物是战争电影恒久不变的一个重要任务。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的战争电影,塑造英雄群像的影片比比皆是,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史上的重大战役为表现对象,必然也要塑造参加这一战役的志愿军英雄群像。
影片从七连战士的集合讲起,回乡探亲的连长和指导员在收到返回部队的命令后,均毫不迟疑地在第一时间回到队伍,在车站报数的时候,七连的一百余名战士无一遗漏,开篇便向观众展示了七连志愿军战士纪律严明的一面。随着情节的推进,观众又在这些战士们于奔赴朝鲜的列车上嬉戏打闹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了他们和所有同龄男青年们一样所具有的活泼开朗的一面,这样一支队伍无疑会让人倍感亲切。待到战斗打响,影片则展现了这些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震撼画面:有战士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冲向战火硝烟;有战士后方支援,炮火压制敌人进攻;更有战士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中遵守命令等待伏击敌人而被冻成一尊尊冰雕……正像影片中三营营长谈子为所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些视军人荣耀、军人担当重于生命的志愿军战士们,无一不是值得人们敬仰的英雄。可以说,电影《长津湖》成功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真实生动而又纪律严明、英勇无畏的光辉的志愿军英雄群像。
二、细腻的个体生命观照
在新中国战争电影发展史上,塑造坚韧不拔、奉献自身的个体英雄的影片亦不在少数。电影《长津湖》也不例外,影片在塑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七连战士英雄群像的同时,还分别对七连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火力排排长余从戎、炮排排长雷睢生、神枪手平河、三营营长谈子为、三连连长杨根思、新兵伍万里等人物进行尽可能饱满的展现,使每个人物都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中对于伍千里、伍万里两兄弟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细腻,体现出影片对于个体生命的深切观照。影片中,第一个出场的七连战士,便是带着兄长骨灰回乡探亲的连长伍千里。影片并没有将伍千里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完美英雄,相反,影片还着重刻画了伍千里的矛盾心理。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并对兄长的牺牲倍感哀痛和自责,因而在伍万里想要参军时他非但没有鼓励还对其加以阻拦,此时的伍千里不再是战场上那个冲锋陷阵的七连连长,站在自家那叶飘摇的小小渔船之上,他只是一个迫切想要保护弟弟的兄长,满心规划的都是来年春天回家给父母盖房子,帮弟弟娶媳妇。阻止弟弟上战场的矛盾心理一直伴随着伍千里,当弟弟拦下司令员的车子要求入伍而被带到战士们面前时,伍千里愤怒地呵斥其离开,当弟弟跟着自己坐上了开往朝鲜的军列时,他又找到老成持重的炮排排长雷睢生,让他教会弟弟如何活下来。在抵达朝鲜后的行军途中,伍千里还会刻意安排弟弟跟着护送电台的队伍先走,而不是跟随自己去与敌军交战。然而这些描写却丝毫没有损伤伍千里这一人物的英雄形象,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都是冲锋在前、不计生死,通过影片所呈现出的数番激战场景,伍千里的英勇和无畏早已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之中。“无情未必真豪杰”,对弟弟的保护恰恰增加了伍千里这一英雄形象的真实性。当伍千里亲自带领弟弟击杀敌人,看到其投掷手榴弹的绝技并听到其向自己诉说希望像牺牲的大哥一样上阵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后,伍千里的心结才终于解开。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塑造伍千里这一真实立体的英雄形象的同时,还对伍万里从一个对战争一无所知的少年变为一名合格的志愿军战士的全过程进行了细致地描绘,伍万里之于整部电影的意义显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人物形象塑造层面,而是构成了与宏大战争叙事并行的另外一条战争类型电影中常见的线索模式——个体生命在战争中成长的叙事线索。伍万里的参军理由充满着孩子气,“要让哥哥看得起自己”。在如愿加入志愿军队伍之后,他一心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枪和子弹,但子弹还没到手,真实的战场就给他上了残酷的第一课。伍万里所在的七连在运送电台途中徒步经过一片乱石滩,恰遇敌机巡逻,为了保护电台、保存战斗力量,连长下令让全体战士躺在石滩上伪装成阵亡军队以躲避敌机的轰炸。但没想到两名美军飞行员竟以石滩上的“尸体”为靶子玩起了射击游戏,伍万里亲眼看着朝夕相处的伙伴还没抵达战场就血肉橫飞地死在自己面前,忍不住崩溃痛哭。兄长伍千里告诉他这样的事以后还会经历很多,伍万里第一次认识到了真实战争世界的残酷,参军之初的那份莽撞顽皮的游戏心态在此时已荡然无存。在之后分兵两路跟随雷睢生运送电台的过程中,伍万里悄悄逃离队伍,跑到敌我交火一线去支援兄长。但当真的看到兄长与敌军近身肉搏的时候,伍万里不仅放不出枪,甚至就连拿刀子捅杀敌人也下不去手。影片真实地刻画出了一个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少年,在面对敌我双方你死我活较量之时的紧张与无措。终于,在兄长的引导下,伍万里在自己被敌人压制命悬一线之际开枪击杀了敌人,也迈出了从懵懂少年向一名真正战士转变的第一步。
在此后的行军和作战过程中,伍万里越战越勇,逐渐锻炼出了过硬的军人素质,同时也见识到了志愿军战士之间真挚的战友情谊,感受到了来自老兵雷排长的关爱,并与兄长解开心结,并肩作战。当长津湖战役的总攻真正打响时,伍万里跟随战友们一起奋勇杀敌,直捣北极熊军团指挥部,迫使美军仓皇撤离。但美军随后赶来的空军增援力量却险些让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老兵雷睢生不顾个人安危将定位弹抱起并开车冲向敌方阵营,他的这一行为成功帮助战友们脱离了危機,但自己却死在了敌机的轰炸之下。这个平时对伍万里悉心照料、分给他食物、叮嘱他不要逞强以免丢了性命的如父兄般的老兵,最后以舍弃自我保全连队的壮举,为伍万里上了军人要英勇无畏、不惧牺牲的最后一课。至此,新兵伍万里已经从一个鲁莽顽皮、面对战火不知所措的少年,蜕变为一名沉着冷静、英勇无畏,懂得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的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的洗礼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三、家国民族情怀的礼赞与战争残酷本质的反思
“消灭敌人武装或打垮敌人,是战争行为的唯一目标” ①,战争无疑是一种暴力行为,但同时战争作为一种非正常的人生状态,会在极端环境下于一定程度上提供一个洞悉人性的窗口。而战争电影的意义正在于透过战争,呈现其背后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家国民族情怀和极端环境考验下的人性抉择。关于这一点,电影《长津湖》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影片既表达了对于志愿军将士们崇高家国民族情怀的礼赞,也表达了对于战争残酷本质的深刻反思。
首先,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护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为了使后辈同胞能够在和平的年代里安定生活而参加的一场正义的保家卫国之战。影片中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军队中的每一名战士,甚至每一个普通民众对此都有着清晰而一致的认识。所以,在志愿军战士集结准备出发的时候,成群结队的民众自发出来夹道相送;当七连士兵为了争分夺秒运送电台而不待棉衣运达便在边境登上开往朝鲜的列车时,车站的工作人员将自己的衣帽围巾摘下来抛给他们御寒;当七连士兵面对老战友的壮烈牺牲时,指导员梅生想到的是“我们打这一仗,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打仗”。可以说,这场战争是全国军民都志在必得的一次胜利。影片通过对志愿军战士们奋勇作战和全国民众热情支持这场战争的表现,歌颂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崇高家国情怀。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透过影片所呈现的战争场景,人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那份“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崇高精神,并因此而肃然起敬。还原历史现场,以一个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来打动并感染观众,这便是战争电影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之一。
电影《长津湖》在礼赞家国民族情怀的同时,还通过一些细节的呈现将影片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反思战争残酷本质的领域。伍千里有一个记录着七连士兵姓名的小册子,每当有战友牺牲,他就会用红笔圈出其姓名。在影片结尾,伍千里掏出册子去圈雷睢生的名字,却怎么都下不去手,一页页翻看过去,昔日的战友早已在历次战争中伤亡惨重,一眼望去,红圈以外的人名所剩无几,第七穿插连的钢铁连长第一次崩溃痛哭。战争胜利的集体主义荣誉和保卫家国的崇高信念,虽足以支撑这些钢铁战士们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但面对个体生命逝去的悲剧,他们依然会无法控制地表现出沉痛的悲伤和哀悼,被战争影片所呈现出的“生与死的抉择”拷问着灵魂的观众们亦然。
在展现战争对于我方士兵造成伤害的同时,影片还将人道主义层面的思考延伸到了敌方领域,这无疑是该片作为战争类型电影的一处闪光点。在影片中,伍千里阻止弟弟向已经中枪倒地的北极熊军团团长射击,并告诉他军人要学会拿起枪也要知道什么时候放下枪。在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性的三点诠释中,最后一点说道:“人性的表现形态是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即人类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②两军对垒,在社会属性层面他们是相互厮杀的敌对双方,但在自然属性层面他们都是具有正常人类情感的血肉之躯。于志愿军战士们而言,奋勇杀敌不是因为崇尚暴力和杀戮,相反,他们投入这场战争正是为了阻断战火的蔓延,从而保护更多无辜同胞的生命。所以,在面对一个已经中枪即将身亡的敌人时,伍千里教给弟弟的“放下”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是志愿军战士们“以战止战”初衷的写照。
四、总结
新中国战争类型电影在经历了七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从战争片这一片种本身的文化和商业特质上, 来领悟和表现战争片的内涵与形式” ③是中国战争电影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商业特质上来说, 战争电影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需要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取得足以支撑影片拍摄成本的票房业绩。“观众之所以喜欢观看战争片, 与观众内心潜在的攻击原欲、普遍存在的英雄情结,以及影片传达的悲剧意识、蕴涵的人道主义精神、达到的哲学升华有关” ④。
换言之,战争电影具有其他类型电影所不具备的一些吸引观众的可视性元素,如与日常生活场景不同的特殊环境下的战斗场面、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生死一线的人性考验等。战争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应把握住这些独特的艺术元素,在情节设置、场面布局、视听效果等方面,尽可能地满足市场和受众的期待,为观众打造具有独特吸引力的观影体验。
从文化特质上来说,战争能够折射出人类灵魂中最阴暗的一面,任何国家或民族若穷兵黩武、发动战争都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而在应对战争的过程中,为保护家国而战的将士们以身许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又呈现出人类灵魂中最高尚的一面。因而在艺术创作领域,战争这一主题注定是多义而复杂的,一部成功的战争电影不能简单地对人类历史上所经历过的某场战争进行复刻,而要站在一个透视战争、反思人与战争关系的高度上,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呈现战争中的画面与场景,并对战争和人类的部分精神世界进行解读和剖析。
综上所述,电影《长津湖》凭借其恢宏的战争场面、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立体多元的人物形象成功吸引了观众,并凭借其对于战争本质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多重探索引导观众对人与战争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实现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丰收。该片无疑是新中国战争电影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念和探讨的范本,能够为21世纪中国战争类型电影的创作,带来诸多有益的思考与启迪。
注释:
①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②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④曾耀农:《略论战争片》,《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高慧.八一电影制片厂战争片研究[D].湖南大学,2008.
[5]侯微.战争电影与家国认同[D].复旦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韩畅,女,辽宁营口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2021级博士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文学。
廖冰凌,女,马来西亚吉隆坡人,博士,拉曼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