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路径的异同

2022-05-19黄丹

今古文创 2022年18期

黄丹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路径上存在异同。通过对比二者的研究路径,发现马克思更侧重俄国内部条件进行探究,恩格斯更侧重外部条件来探究,从而出现了理论侧重点和关注点的差异,但是二者的路径差异只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而完善他们的理论的体现,这也体现了二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路径;卡夫丁大峡谷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8-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18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究,得出关于东方社会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设想。[1]但在探究路径上两者具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和探究侧重点。

一、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路径

(一)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见解

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马克思紧紧围绕俄国农村公社的走向问题来展开。这具体表现在晚年马克思对人类学及古代社会的考究文本论述当中,也表现在对俄国活动家查苏利奇的回信以及对俄国民粹派的批驳信中。在这些文本论述或信件中,马克思主要探究了俄国公社可否蜕变为俄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新生长点,即俄国社会发展是否需要重新经历西欧社会发展路径的问题[2],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俄国社会区别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路径的形式,以及俄国公社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

(二)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路径

马克思立足宏观的世界历史视野,结合俄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来阐述自己对俄国公社以及东方社会的性质及其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的看法。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究路径主要体现在:

1.立足世界历史的交往分析方法

在资本主义拓展全球市场,历史向“世界历史”过渡的阶段,马克思立足世界历史的视域,并结合俄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来探究俄国的社会发展道路。[3]马克思分析到俄国不是脱离世界历史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单独存在的,资本全球市场的开拓和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使俄国与资本主义共存于世,并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产生了交往联系。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如果俄国能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下,借鉴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发展并改造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用破坏。[4]如此,俄国农村公社就极有可能借助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充分吸收的这一基底来革除自身存在的落后要素,从而成为俄国新生的起点。可见,马克思是立足世界历史维度,在世界的大环境与俄国的特殊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探究其发展道路模式。

2.历史主义方法的对比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让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跌入低潮,而与此相反,东方社会反资本主义殖民统治情绪高涨,处于革命爆发的前夕,这种局面是超出马克思设想的。为了对东方社会结构和发展道路进行全面分析;也为了对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给予正确的考量,马克思投入大量精力,潜心研读了关于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的大量人类学文献资料;以俄国为重点进行典型研究,从而形成对东方社会更加系统的、全新的认识。

基于对人类学和东方社会的研究考察,马克思改变了早期关于东方社会必然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观点,并强烈反对东方社会照搬西欧模式。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对比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马克思反对将西方发展道路夸大为一般发展道路。这一新认知又表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对诸如柯瓦列夫斯基、菲尔等人类学家在东方社会上机械套用欧洲封建概念的观點进行有力的批判[5],强调每个国家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环境特点,决不能把欧洲历史概述为所有人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另一方面,关于俄国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歪曲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思想,并“生搬硬套”西欧模式到东方的错误观念,马克思给予有力地批驳,同时也较含蓄地谈论了东方社会存在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可能性。因为“极为相似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结果”[6],所以他强调抛开历史环境谈论社会发展道路是教条主义的表现,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不同,因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会相应地在各个国家民族呈现一定差异形式。“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 [7]。第二,马克思注意到农村公社的存在是东方社会结构的特殊性所在,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较详细地探讨东方社会农村公社的特殊性,并进一步强调“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 必须保证它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8]可见,马克思在这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般历史哲学方法论,通过借用历史主义方法,在对史前社会的研究中来洞察东方社会的独特性及其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从而突破之前关于东方社会必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论断。

3.细胞解剖方法研究俄国公社的二重结构

马克思依据俄国公社的历史环境,着重分析其农村公社的历史地位、二重结构下的双重命运,这是细胞解剖法的运用体现。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发展有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前途,而其发展“一切取决于历史环境”。[9]农村公社在结构上表现为“二重性”:在社会关系方面的地域性,但又保留氏族社会的血缘残余;在所有制的公有制性质,但又掺杂私有制成分。具有这种特质的农村公社:既使得其结构不易受社会经济政治变动的影响;同时也导致其逐步瓦解。

4.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马克思在辩证分析国内外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俄国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10]针对国内环境,马克思以农村公社的二重特征结构论述俄国农村公社的双面性是其活力源泉。关于国外环境,马克思指出资本市场的全球拓展,俄国同资本主义产生互相联系是必然的。“俄国是保留土地公社公有制的唯一欧洲国家, 同时, 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 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11]与资本主义的共时空性以及世界市场的连接, 使得俄国在通向社会主义社会时,可以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明成果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来加快这一进程。

二、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路径

(一)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

社会条件的变化,让恩格斯在继承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做出调整与补充。在有关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专门文本论述中,恩格斯发表了关于俄国公社前途命运和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实现条件的新看法。

(二)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思考

1.历史条件的新变化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生转变,在俄国资本主义也迅速发展,导致俄国国内外历史环境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俄国公社加速崩解。恩格斯通过考察俄国公社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有了新见解。

2.“两个提升”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新变化,资本主义在俄国快速发展及其对农村公社的走向产生影响,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见解论述做了新的提升。一方面,恩格斯将有关俄国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扩展到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路径问题上;另一方面,恩格斯将跨越卡丁峡谷的可能性问题转化为“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的具体实际问题。在《〈论俄国社会问题〉跋》中,恩格斯对二者进行了透彻的论述,提出东方国家应该借鉴西欧无产阶级经验“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西欧所经历的苦难和斗争。”[12] 恩格斯后面甚至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临近的死亡,也将使俄国有可能大大缩短它现在已必然要经过的资本主义阶段的行程”。这在实际上表明,恩格斯将俄国发展道路的问题推向了一切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

3.物质技术基础问题的强调

以特卡乔夫为代表的民粹派认为在一个农业国家能够一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须依靠外界力量、只需要依靠国内农民阶层来实现共产主义。恩格斯批判了这种空想主义性质的共产主义观点,分析到农村公社并非俄国仅有,此时的俄国缺乏对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公社的基础和资本的基础。这也是恩格斯着重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达是社会主义能够实现的基底所在,进而提出东方落后国家该怎样去创造走通向社会主义所必备的物质技术这个基础问题。恩格斯还进一步批判特卡乔夫等人将资本主义大工业嫁接到俄国农村公社的荒谬观点,指出要想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公有制成分進行保留,使俄国不经受资本主义发展的痛苦离不开俄国革命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二者之间的互补。恩格斯也批判了那种俄国更接近社会主义的观点,这方面最有利的证据是俄国公社是不发达的和存在着落后的生产力的局限。但这也并不表明恩格斯否认当时的俄国有可能走向社会主义这一趋势,而是更加强调物质技术条件是社会主义建立的必要前提。总之,基于对俄国现实情况的分析,恩格斯指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是俄国公社提升到相同发展阶段所必备的前提。这彰显了西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技术基础有赖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顺利。

三、马克思恩格斯探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路径的异同

马恩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以及研究方法基本一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马克思逝世后的时代发展的新变化,需要恩格斯与时俱进地完善他们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路径的差异和关注点的不同。

(一)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路径的相似点

第一,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世界历史维度分析。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地区逐渐迈入相互依存的新阶段。立足世界历史视阈,马克思分析俄国现存的历史环境——同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历史环境,使得公社的“私有制因素”有可能屈从其“集体所有制因素”。恩格斯则分析到俄国公社要想成为新社会的力量源泉,离不开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的榜样作用及支持帮助。这表明二者是以俄国所处的历史环境来分析其发展道路过程,并把俄国放在“世界历史”图景下来进行认识,都认为其发展道路的实现也只能基于“世界历史”的背景。[13]第二,二者一致认为俄国要跨越卡夫丁峡谷需具备一定条件,都肯定外部推动力是其必要条件。二者也都指出囿于俄国公社的现实基础条件,仅靠自身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认为若俄国坚持农奴制改革所开辟的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它将错失最好的机遇,“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的波折。”[14]恩格斯在给丹尼尔逊的信中强调农村公社虽然具备一定的萌芽潜能,但是要激发这种萌芽潜能得先具备一定必要条件,即借助西欧经济体制的变革这个外部推动因素。

(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路径的不同点

1.二者理论侧重点的不同。虽然二者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观点大致相同,但受马克思逝世后时代变化的影响,二者的理论侧重点也存在一些差异。马克思认为基于社会发展是多样多线性的,因此俄国这样的东方社会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欧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恩格斯晚年则依据历史条件新变化,探究了俄国公社的走向趋势,认为获得西欧资本主义的榜样效应及其支持是俄国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又能够缩短转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的前提。

2.二者对俄国跨越的相关条件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差异。马克思更注重跨越的内部条件,强调俄国公社的特殊性所在,这是俄国新生的支点所在,希望公社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同时马克思也强调这也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即外部条件的有力支持与帮助。恩格斯则更侧重外部条件,更强调作为外部条件的西欧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一因素对俄国革命的先决作用。从上述恩格斯批驳特卡乔夫等人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点。

3.对待农村公社的态度存在分歧。马克思持乐观主义,认为公社的独特优势是积极因素,可能成为新社会的起点。他认为在俄国农村公社走异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模式既顺应时代发展方向,也顺应俄国社会的总运动方向,并认为俄国公社农民的劳动组合习惯能推动小土地经济转向合作经济。这在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可以看到其积极态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俄国有其特殊的情况,公社作为俄国的有利因素,使得俄国可以借助其公社的发展来促进俄国自身的发展。[15]随着时代新变化,恩格斯愈加看清了落后保守的农村公社趋向瓦解趋势,更强调俄国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并从劳动组合的产生、特性、表现来批判劳动组合的落后性[16]。他认为农村公社能够保留到现在,只是因为俄国农业仍然处于很落后的状态。相互隔离的公社状态使得俄国与世界也处于隔离状态,只有在干预公社失误时,俄国农民才能意识到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存在。而且,恩格斯认为俄国公社毫无生命力优势可言,因为实质上它只仅仅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很不发达的协作形式。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村公社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会被机器大工业所淘汰走向灭亡。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恩格斯阐述了革命前途问题,认为俄国革命在俄国的传统社会中找到新的支点有赖于西方革命的胜利,俄国注定走资本主义道路。

四、小结

在对二者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路径异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马克思更侧重从俄国国内的条件特别是农村公社角度进行探究,恩格斯更侧重外部条件特别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带来的帮助的角度进行探究,从而出现理论侧重点和关注点的差异。但是也清晰地看到二者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的路径差异只是顺应历史条件新变化,完善修正相关理论的需要体现。总体而言,二者在大体上的研究路径及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思想历程中反映出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也更好地促进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理解,增强对社会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多线性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钟一言.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J].党建,2002,(02):30-31.

[2]姜佑福.马克思的东方社会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河北学刊,2019,39(05):83-88.

[3]周建超,刘勇.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兼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J].河北学刊,2008,(05):203-207.

[4][6][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3,55,442

[5][7][8][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41-342.

[9]欧永宁.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三层逻辑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5):63-67.

[10][13[涂成林,杨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J].哲学研究,2007,(12):3-11+124.

[14]姚顺良.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新思想的實质——“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再研究[J].江海学刊,2012,(03):16-24.

[16]张鼎良.论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异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