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兴是故:传统戏剧行业的习惯法

2022-05-19宋伟哲

检察风云 2022年9期
关键词:戏班习惯法后台

宋伟哲

在传统社会,人们对戏剧极为痴迷。上自天子百官,下到平民百姓,人人爱看戏。戏剧不仅是一种精神娱乐,更是一种文化传播。不过欣赏之余,恐怕很少有人去思考戏剧兴盛之缘由,更很少去思考它与法律的关系。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传统戏剧行业逐渐形成了一套习惯法,涉及舞台上下、戏班内外的方方面面,在业内备受尊崇。正是有了这套规矩的指引,传统戏剧行业才能繁荣不衰。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齐如山先生曾言,“数百年来国剧之日益发达者,职是故也”。温故知新,回顾这段特殊的法律史,不仅能够让今人体会到中华传统“软法之治”的魅力,亦能对当代演艺行业的健康发展有所镜鉴。

戏班规矩多

许多人都听过一句话,“戏班规矩多”。不管在台前还是幕后,班中人员的一举一动,都有着不少讲究,“名角儿”“大腕”亦须谨慎遵守,丝毫不得马虎。在中国古代,由于“皇权不下县”的缘故,国家法律对于基层社会的控制比较粗疏,各行各业大多采取的是自治办法,形成了大量的传统习惯。这套自治的办法或规矩,就是今天法学学术意义上的“习惯法”,属于“软法”的范畴。同许多行业相比,为什么偏偏戏班给人们留下了规矩极多的深刻印象呢?一方面是戏剧艺术受众广泛,关注者极多;另一方面,传统戏班的确规矩繁多。何以至此呢?从法律发生学视角来看,在传统专制社会,演艺工作者被称为“伶人倡优”,社会地位极低,稍有不慎,就会招致灾祸。出于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一行业的从业者在工作中谨小慎微,更容易形成行业习惯。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戏班的习惯规矩对于法律人来说,倒是一个研习中国传统习惯法的极佳窗口。

在戏班的规矩中,派戏十分重要。什么叫派戏呢?过去戏班组建之初,每位演员都要将自己能够演出的剧目详细列出一个清单,交给戏班的总管事人。以后戏班派给每位演员的戏,必须严格依照这份清单中开列的剧目来执行,不得随意派演。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必须演出某一剧目,而班中演员无人能演,则由总管事人出面,聘请最好的师父教授演员该戏,行话叫作“说戏”。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说戏”在当时是同行应尽的互相帮扶义务,非但不能无故推诿,而且不取报酬,学生只要口头称谢即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说戏”的情况只适用于不重要的配角,属于事急从权之举。如果涉及剧目主角,则绝对不允许现学现演。其对待艺术灵活、严肃之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有了规矩的指引,传统戏剧行业才能繁荣不衰 (图/网络)

对今人而言,传统戏班规矩影响最广、最为知名的当属后台座位之归属。说是座位,其实是指戏班放置服装道具的工具箱,既能放置物品,又能供人休息,经济实用。当时,不同人员坐哪种戏箱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得随意乱坐。内行人走入后台,只要看到某人坐在某处位置,就能判断出此人在戏班的角色。座位之安排,主要根据演员专业来划分。具体是,旦行坐大衣箱,因为其中放置的主要是女装及相关道具。生行坐二衣箱,明朝以后,生、末分行,生行多是武戏演员,二衣箱内主要盛放的是武人服装。净行坐盔头箱,因为净行所饰演的角色也多为武人,而盔冠、蓬头为其扮戏所需。当然,净行也会出演一些文人角色,但因大衣箱、二衣箱已被旦、生二行占据,净行只能坐此了。末行坐靴包箱,武行坐把子箱(即兵器道具箱),都以便于扮戏为宗。

非常有趣的是,舞台上给观众带来最多欢乐的丑角,尽管他们在戏中较少成为一号,但是在后台却享有一项“特权”,那就是他们可以坐在任意戏箱上。因为丑角向来兼顾各行,所扮演的角色男女老少、善恶忠奸皆有。由于所扮人物不分行道,所以座位也不固定。戏箱是戏班的命根子,当然要有专人来照管,这就是管箱人。演员所需的衣物道具都由管箱人代为找取,同时帮忙穿戴。有些服饰,演员自我穿戴即可。有些则必须有人帮忙穿,比如穿蟒袍,管箱人必须代扣肩膀之纽;戴盔时,帮忙结帽带。这就要求管箱人不仅具备保管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戏剧知识。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谈了这么多戏箱,难道就没有桌椅吗?当然不是。条件再简陋的后台,也必会放置一套桌椅,供戏班总管事人坐,大小事务的请示处置,都要在账桌处进行。

以上就是传统戏班座位分配的规矩,看着浅显易懂,可它的来源却并不简单。历史上的习惯法保留至今的有不少,但是后人能清晰探寻其发展演变源流者却不多,这就给研究者带来许多困扰。幸运的是,戏班座位习惯的演变史较为清晰,有助于让我们了解习惯法是如何诞生和演变的。最初这种座位分配方式起源于乡下村镇的野台子戏。因为在大城市,后台一般比较宽敞,除了摆放戏箱,尚有足够的空间摆放桌椅板凳。如果是在专业戏园子,每天都有演出,更可以摆放固定座位。在乡下唱野台子戏则不然,演出条件大多较差,往往要临时搭台,后台空间不足以再另摆桌椅。此外,当时一个村镇最多只唱三四天,就要换到另一个地方演出。让戏班在服装、道具外再多准备桌椅,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古时戏班,能在大城市演出的毕竟是少数,大量演出都是在鄉村地区,这就为这一习惯的形成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时各个戏班之间流动频繁,有同行路过有戏上演的村,到后台给祖师、班主行礼之后,便可直接坐在某个戏箱上。这样大家就知道他的行当,有义务帮助食宿。如恰遇班中缺此角色,其非但不能推诿,而且必须要无条件帮忙。可见,后台座次分明,客观上有利于戏班管理,减少了冲突。久而久之,整个行业也就接受了这个规矩。后辈新人往往谨遵前辈教诲,却不一定晓得习惯是如何来的。

立艺先立德

在传统戏班的习惯法中,戏德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过去戏班教学,皆把戏德作为重点来教育弟子,正所谓立艺先立德。一场成功的演出,靠的是全体演职人员的团结努力,因此“不许当场阴人”就成为传统戏剧从业者最重要的铁律。台上表演,必须按照编定的台词流程进行,严禁私自增减,以免使搭戏者慌乱难接,导致台下喝倒彩。当然临场表演,错词忘词在所难免。这时,搭戏者必须帮忙遮掩,使观众不易发觉。如果情节复杂,不好帮忙遮掩,也必须保持镇静,尽量帮忙补台。切忌将同伴的错误在舞台上明晃晃表现出来,故意让同伴蒙羞,迎来台下喝倒彩。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戏德极差之举,为同业者所不容,会引发同行群起攻之,诉至精忠庙等行业协会处,还会有极为严厉的处罚。

一些机智的演员在面临同伴恶意搅戏时,能够随机应变,巧妙化解尴尬场面,迎来有识观众的喝彩,让恶意者沦为笑柄。据记载,在一次三国戏《定军山》的演出中,老将黄忠、严颜的演员登台表演。按照剧本,两位演员登台亮相,先分别念出“老夫黄忠”“老夫严颜”的台词。谁知黄忠演员却自编了“老夫姓黄名忠字汉升”的台词,给扮演严颜的演员挖下了大坑。原来剧本并未编定严颜的表字别号,即便是在《三国志》《三国演义》中,也没有相关记载。此时如果演员再念出“老夫严颜”,则气场与节拍与黄忠大为不合,容易引起倒彩。好在扮演严颜的演员素养很高,知道历史上张飞义释严颜,严颜曾自称“断头将军”拒绝投降的典故,于是临场编出了“老夫严颜,人称断头将军”的台词,使演出正常进行。这种临场发挥需要演员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文史戏剧功底,属于可遇不可求。

传统戏班的习惯法还有很多,比如台上不许看后台、不许顿足、不许私窥前台、不许笑场、不许错报家门、不许临时告假、不许临时推诿、不许临时误场、开戏前不许动乐器、后台不许拍掌叫好等。当然,立规必有责罚,否则难以施行。在传统戏班,违反规约习惯的责罚非常严厉,有永不叙用、革除、不叙用、缓留、重罚、重责、责罚不贷、罚跪、责罚等多种形式。

金庸先生曾把武侠江湖中的侠客分为侠之大者和侠之小者,指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在传统演艺界,戏德崇高者,同样达到了为国为民的境界。抗战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蓄须不为日本人演戏的故事堪称千古流芳,可谓戏德之大者的杰出代表。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人钦佩感动。沧海桑田,传统戏剧行业如今虽略显沉寂,但是表演艺术行业依然蒸蒸日上,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汲取传统法律文化之精华,贯彻德法共治,演艺界才能长盛不衰。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戏班习惯法后台
习惯法的修辞—辩证观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再谈婚姻的定义:尤以一妻多夫制、继承权及僧伽罗人的习惯法为例
后台暗恋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
前台、后台精彩花絮停不了
以“后台”的名义节省电池用量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