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可持续传承弘扬之策
2022-05-19张占仓
张占仓
中国孝文化,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早期“善事父母”的家庭道德观念范畴到儒家学派集大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当把“移孝作忠”作为一种孝道精神提出之后,“家国情怀”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受人尊崇的至高境界。传承弘扬这种民族精神,造就我们整个民族都拥有关键时刻把国事当家事的激情,使我国每每遇到重大灾难时就会涌现无数忠贞报国、无私奉献、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的英雄儿女,以他们的无私无畏投入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中华文明可持续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最本质的标志。当然,我们传统孝文化中,由于历史演进的原因,也存在封建专制等不利于人民的糟粕。按照“剔除糟粕、用其精华”的原则,推进传统孝文化可持续传承弘扬之策是:加强党建引领、探索建立新时代孝文化弘扬创新制度、组织开展对青年一代孝文化教育、以孝文化理念探索城乡公益养老新模式、传承弘扬优良家风、讲好新时代孝文化故事。
作为全球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对中国居民日常生活与官方政治制度演变影响巨大的孝文化颇具特色,值得持续深化研究。
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演变
1.孝的基本含义
在中华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中,素有“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的基本理念。按照中国最古老词典《尔雅》的解释,“孝”的含义是“善父母为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意思是子能承扶、负担年老的父母。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辞海》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现代汉语词典》中,“孝”指“孝顺”,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当然,这都是解释“孝”所包含的善事父母的一面,也表明“孝”是子女对待父母“既养且敬”的含义。由于对父母及长辈的尊崇,当父母及长辈不在之后,子女及家族近亲会举行一定仪式的追思活动。所以,“孝”同时还有祭祀先祖的含义。因为父母是人生最大的依靠,孝顺父母在传统文化中居于特别重要的位置,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德。
2.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孝文化是随着早期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早期母系氏族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在家庭(族)生活中依赖长辈、接受抚养和教化并处在被支配地位的子辈就很容易产生对母辈的尊崇、尊敬和感恩心理,感恩报德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孝”的意识与行为就伴随日常生活与习惯而产生并发展起来了。在母系氏族社会,年长女性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在族群中时常扮演领导者角色,受到族群成员的普遍尊重。这些女性去世后的安葬规格也高人一等,而且还有人去进行一定形式的祭祀。所以,早期“孝”的本身,也包含祭祀尊爱先祖的意思。
为什么在東方文化圈生活的人们早期会产生较强的孝意识与孝文化,可能与中华传统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关。因为该区域是典型的亚洲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和风霜雨雪等天气变化较大,酷暑、严寒、暴风雨、疫情等灾害频繁。早期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生存与生活的人们遭遇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较多,食物供给保障程度有限,幼小子女对长辈的依赖性比较强。每每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食物严重不足时,凡是能够生存下来的子女均会感恩长辈无私的照顾、教诲与帮助。所谓环境影响意识,在人类社会早期,可能更加典型。从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孝”字的形义构成看,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意涵老人需要子女的支护。这既是人之常情,也表明后人解释的“善事父母”比较贴切。“老”与“子”结合产生“孝”的意象,使“孝”的理念最早起源于子辈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报答也就顺理成章。在当时,这种养与被养的感恩性质的亲情互动关系成为脱离了动物反哺本能的人的社会行为,是家庭(族)成员之间亲密、持续的社会交融催生而来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道德行为规则,并逐步成为一种公共文化现象。
在学理层面,中国孝文化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奠基。孔子以“贵仁”著称,把“孝”视为“仁”之根本。在《孝经》中,孔子之言有:“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子女如何尽孝,孔子及弟子孟子、曾子等所形成的儒家思想系统而全面:一是既养且敬。对父母不仅要尽力有口腹之“养”,还要给予精神方面的拳拳真情,让父母时刻感受到源自心底的幸福。二是侍奉以礼。侍奉父母要严格按照先圣制定的“礼”进行。父母健在,要以礼侍奉;父母去世,要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三是谏以委婉。子女一旦发现父母有错误或不合适之处,应当毫不犹豫地进行委婉、耐心的劝谏。四是善保己身。让自己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担惊受怕。五是父母去世后要继其志,绍其事。即父母去世后,子女应当将其善道正业继承并发扬光大,而对其在世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予以改正和去除。因为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经历坎坷,不仅广泛了解各地的传统文化精华,而且通过实践感悟到孝文化仅有民间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影响国家治理。因此,站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高度,提出“孝”是治国理政、教化万民的“为政之道”,使“孝”由民间道德行为规范升级为国家政治统治的一种重要思想。
在秦汉之际,孝文化影响更大,成为官方与民间都高度重视的一种思潮。为满足汉朝皇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需求,儒家后学将孔子、孟子、曾子等论孝的重要言论搜集整理编成《孝经》。该书首先提出了“以孝治天下”,把孝看作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第一次把一切道德行为统摄于孝德之下,使孝成为元德,阐明了“忠”“孝”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把离父事君作为孝道重要内容之一,提升了孝道地位,也教育世人先忠后孝,突出孝在治国齐家平天下中的政治价值,将先秦儒家“以德治国”易为“以孝治国”,让孝文化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崇尚的至高境界,也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行为与思维方法。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这种“家国情怀”的特殊秉性,在历史上每每遇到重大危难时刻,都会涌现无数忠贞报国、为国捐躯、无私奉献的英雄豪杰与青年精英,以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帮助国家度过至暗时刻,维系了中华传统文明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按照这种“孝治天下”的思想,汉惠帝推行仁政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由国家增设“孝弟”之科。东汉时,举孝廉成为常科。官方试行“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皆扁表其门”,影响甚广。唐玄宗曾亲为《孝经》作注,并颁行全国,从而使孝文化在全国政治和社会发展上形成全面影响。此后,历代王朝统治者都专下诏书,举孝悌之人、治不孝者之罪,强化孝道的政治魅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曾经缔造了汉唐盛世,其中儒家文化确实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淳朴、深厚的家庭情结,也因此成为大家耳熟能详表达孝文化的优美意境。
当然,“以孝治天下”思想的进一步膨胀,为封建家长专制统治思想滋长奠定了社会基础。汉代大儒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理念,拉开了社会等级关系,使孝文化成为封建政治统治的伦理基础。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加速发展,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百姓的统治,孝文化成为统治者禁锢人民思想、麻痹人民意识的工具。统治者通过宣扬“二十四孝”,过度张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范例的孝道“楷模”,如“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孝感动天”的故事引导社会舆论,强化百姓对封建伦理的绝对服从,进而促成“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的宿命思想流行,使孝文化发展步入完全为统治者服务的不良轨道。宋明时代,孝文化继续向极端化、专制化、愚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统治者愚弄百姓的重要工具。
晚清民初,随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一代文化先驱站位时代前列,大胆揭批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和愚昧性,使老百姓初步认识到传统孝文化精华的可贵。到“五四”运动时期,专制性孝文化受到严厉批判,回归民生本位的新型孝文化开始恢复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善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著称的毛泽东主席大力倡树“人民至上”的理念,为传统孝文化健康发展开辟了新路。改革开放后,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孝文化在基层社会得到进一步恢复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各种类型的孝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日益活跃起来,为全社会家庭幸福、企业管理、社会治理、乡村文化振兴等提供了新的精神支撑。
二、新时代对传统
孝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我们不仅要继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这种要求,全国各地大胆实践,促进了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以孝文化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特别重视,而且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孝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书架显眼位置,放置他牵着母亲的手陪伴母亲散步的温馨照片,曾经感动了无数人。2018年5月,这张照片又一次出现在了人民日报客户端特稿《习近平和妈妈》一文中。该稿一出,快速成为各大网络媒体的头条新闻。据统计,短短24个小时,其全网阅读量超过10亿人次,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在办公桌前向全国人民致新年贺词时,这张照片一直都在,它向全社会传递着孝文化的巨大力量。
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要求,全国各地以孝文化传承与弘扬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让孝文化成为尊老爱幼、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促进了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整体氛围,为更多年事已高的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提供健康向上的环境条件支撑。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各地积极创新载体,传承弘扬孝文化。在湖南长沙、河南周口、辽宁铁岭、湖北襄阳等地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孝德传统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在山东潍坊、河南濮阳、广东湛江、辽宁大连等地开展的“孝人物”推荐评选表彰活动,旨在传承孝文化,撒播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组织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使基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源之水,有缘之木”,为全社会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做出了重要贡献。
2.以孝文化理念探索乡村居家公益养老新模式
衰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在我们国家已经历史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不仅需要关心家里的老人,全社会的很多老人也需要有组织地得到帮助。
我们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调研时发现,当地在基层党支部的带领下,以党组织的力量,传承弘扬孝文化,创造出乡村居家公益养老的“郭家村模式”,非常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该村共9个村民组,503户1731人,党员70名。近年来,郭家村党支部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乡村搬迁的实际情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把“移风易俗、孝贤养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孝老善亲传统美德,积极探索居家公益养老新模式,培育优秀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全村形成了孝悌和睦、崇德向上、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郭家村立足村情实际,传承孝文化传统,以关爱老人为核心,2012年,投资150万元将闲置小学改建成建筑面积1980.7平方米的郭家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全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低收入、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独居老人及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居家养老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化服务。中心最多时候入住65岁以上老人70多人,现有老人40人,年龄最长者90多岁。其突出特点:一是养老居家化。本村相互熟悉的老人一起住,一起吃,一起生活和娱乐,一起安度晚年。中心为入住的老两口提供居住、做饭便利,为每户老人分配一块菜地,满足他们离不开家乡田地、锻炼身体、耕种收获的幸福愿望。结合群众收入实际,要求儿女每天为老人缴纳0.5元的养老保证金,并定期到中心看望老人、打扫卫生、关心老人健康,主要目的是让儿女们知道自家老人在中心生活,需要时时关心、时时回家看望、时时了解老人的需求;每逢老人生日,孩子们要给老人送上生日祝福,同吃团圆饭,留住了浓浓的乡情、亲情。老人们在养老中心,与老邻居、老伙伴一起下棋、打牌、聊天、健身、看戏,欢声笑语不断。市、区文艺轻骑兵等经常到中心开展送文艺下乡等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二是管理人性化。村“两委”班子直接领导、管理、服务居家养老中心,时时处处关爱老人。在运行费用方面,除入住老人的儿女为每位老人每月缴纳水电费15元(每天0.5元)之外,村里每年对中心运行补贴2万多元,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在日常维护运转方面,完全由村委负责。管理中注重人性化服务,视老人为亲人,做到听老人言、顺老人心,说话轻声细语,关心体贴入微。三是突出孝文化引领。镇、村利用居家养老中心模式和文明家庭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乡村光荣榜”“星级文明户”等载体,采取“评、帮、乐、庆”等方式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评孝老爱亲户、星级文明户、乡村光荣榜等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弘扬美德、向善向美。这种乡村养老模式,运行成本不高,但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暖暖的正能量。
3.以孝文化为依托助推乡村治理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既为广大基层群众创造了空前丰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滋养,也确实因为种种原因积累有一些社会矛盾,导致在部分基层上访问题比较突出。
近些年,伴随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在德治中大力弘扬孝文化,明显改善了乡村治理状况。像洛阳市偃师区翟镇圪垱头村,就是著名的二里头遗址中心区,1999年曾经是全市最乱的村,被媒体多次报道,有的上访户整年主要精力就是上访。后来,村党支部改选之后,新任党支部书记立足于传统优秀文化积淀丰厚、代代相传有很多以孝著称的名人轶事的村情,明确提出,一个村,由乱到治,从孝敬老人、营造和谐氛围着手。党支部以孝治村、以孝兴村、以孝明心,把孝道文化与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孝老爱亲,发展经济,推动党建和孝道文化充分融合、相互促进。2018年,该村举办首届孝道文化节,在全村14个村民组、3100名村民中选出21名好媳妇、好儿子、好女婿,选出了21名好婆婆,除了大力表彰他们侍老奉亲的事迹外,还举行了盛大的饺子宴,让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去吃“千叟宴”。年轻的男女村民争当志愿者,和面、洗碗、端盘、上菜,一片和谐喜庆场面。第一组选出的年轻好媳妇董丽娜动情地说:“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我婆婆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会一生待我婆婆像生身父母一样好。”还有一位75岁的段克安给95岁的母亲洗脚时动情地说:“娘,我让您一辈子都干干净净的,给您洗脚就是我的义务。”这些村民身边的人,所展示出的日常生活中孝老奉亲的具体事,感动了无数在场的人。在大力弘扬孝文化整体氛围影响下,原来村上的上访户也开始认真学习同村模范户的做法,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侍奉老人和发展经济上,从而使该村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再出现上访户,而村集体经济发展却活跃起来,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党支部带领村民传承弘扬孝文化,融党建于孝文化活动之中,彻底改变了一个村的面貌。
洛宁县委围绕孝文化传承与弘扬,淳民风,树新风,营造明礼守约、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县委制定出台了《洛宁县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建立完善“一约四会”及乡贤参事会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罗岭乡讲理村建有“讲理堂”,村里群众有事来说理、明理、讲理,数十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兴华镇董寺村建有“懂事堂”,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实现了由“乱”到“治”,重塑了社会治理秩序,真正实现了“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以上这些实例,都是通过传承弘扬孝文化,促进了乡村治理,在基层村落营造出孝老奉亲、其乐融融的和谐环境。
4.以孝文化弘扬创新保障乡村居民家庭生活幸福
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训、家风,家庭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全社会的文明进程与和谐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高度重视。在2015年我国传统佳节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谆谆教诲,道出了家庭生活幸福与国家兴旺发达的逻辑关系。
古往今来,中国之所以以家庭和谐幸福为追求的目标,就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讲,可谓为孝的文化。而孝的本質是爱,爱是家庭幸福的根本。”
在我国现代社会条件下,伴随物质基础的不断改善,弘扬创新孝文化,成为全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热门话题。我们到历史上因孝贤得名的河南省西华县奉母镇调研,深切感受到基层老百姓立足于现实发展需要,对弘扬创新孝文化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全镇35个行政村,根据时代要求赋予村规民约以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要求,让村规民约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仅体现为道德教化,规范村民生产与生活行为,同时也蕴含着维持乡村秩序、建设新时代幸福家庭的丰富内容。所有村规民约中,孝敬父母长辈,都是最重要的条款。按照约定,凡有老人的家庭,子女必须跟村里签订赡养父母协议书。协议书明确要求子女应该遵守哪些,做到哪些,如果做不到,要接受哪些惩罚。对此,村民组定期检查、定期报告、监督落实。从而在当地形成了孝敬老人有人管,落实情况有人查,兑现承诺有人抓,民主评选靠大家的新风尚,促进人人比着孝敬老人,人人争当孝顺儿女,人人都是参与者和实践者,同时又是评判者,确实对传统孝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更多百姓享受家庭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奉母镇的村规民约中强调子女“尽孝”主要是“孝行”和“行孝”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具体落实。比如对父母亲在生活上的照料,要求不经村委会同意,不得让父母单独生活;子女拆旧房盖新房时,要安排父母在新房居住;外出打工者,要按月保障父母的生活所需和医疗所需,保障子女上学费用;在外创业者,要尊重父母的心愿,不愿离开乡土、居家养老者,要配合村委会安排好老人的生活和相关事宜。这些看似基层百姓生活中的小事,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影响非常大,着实破解了过去基层百姓中子女不孝的难题,为建设更多幸福家庭提供了微型制度保障。
三、新时代传统孝文化
可持续弘扬创新之策
根据我们调研了解到的全国各地对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传承弘扬的经验与做法,我们认为在新时代需要按照“守正创新”的哲学思路,坚守其中优秀的精华,并持续弘扬,结合新时代广大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积极探索孝文化可持续传承弘扬创新之策。
1.加强党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其实,在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过程中,大家认识最深刻的问题之一就是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口众多的中国进入有史以来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过程。无论是抵御外来敌对势力,还是带领全国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民族迎来了全面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给广大老百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方面,我们党历来注重科学地传承弘扬与创新。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对传统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为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他强调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按照毛泽东主席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我们对传统孝文化要挖掘其对现代社会健康发展有益的精华,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传承弘扬与创新,以主动占领城乡各类居民群体思想阵地的视角,全面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在河南洛阳、三门峡等地调研时明确看到,过去曾经受国外宗教势力影响较大的部分山区农村,近几年由于当地党组织积极倡导并组织各种各样的孝文化活动,村民们确实从中获得了寻求家庭幸福生活的智慧与方法,原有比较活跃的宗教场所现在已经无人问津。因此,加强党建引领,对传统孝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至关重要。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孝文化,让普通人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从孝敬父母开始,提升孝道,培育感恩之德,进而移孝作忠,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我们的国家,在持续拼搏奋斗中事业有成,在国家需要時能够无私奉献。
2.探索建立新时代孝文化弘扬创新制度
无论是站位普通民众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还是高质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远需要,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全国各地传承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做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都有必要在吸收借鉴已有大量成功范例的同时,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沉淀丰厚的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安徽等地方开始做起,逐步建立健全新时代孝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的相关制度。既充分肯定各地近些年大胆探索孝文化传承弘扬所取得的成绩,也进一步通过建立健全制度的方法,全面提升新时代孝文化建设水平。
我们建议,在城乡同时启动“关爱老年人行动计划”。一是加强孝文化宣传。在城乡从建立社区(村)孝文化大讲堂开始,系统普及孝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联络方便的客观条件,对社区(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全部建立志愿者与社区负责人共同负责的联系人制度,坚持每天有人联系,把现代社会文明的情怀送达高龄老年人的身边,坚决杜绝在现代文明社会再出现老人在家病故几天竟然无人知晓的尴尬事件。二是建立子女与老人联系制度。考虑城镇大部分家庭老人与子女分离居住的实际情况,在城镇由社区具体负责,探索建立健全城镇子女与老人经常性联系制度,并通过智能化手段建立检查核验机制,保障城市子女对自己已经离退休的长辈“既养且敬”,以制度性约束为城镇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创造条件。在农村,除“五保”家庭之外,建立健全子女与老人共同居住、居家养老制度,或经过村委会同意之后的分开居住与保持经常性联系制度。三是在城乡开启年度“孝星”评选活动。在社区(村),每50户居民每年评选出1位“孝老爱亲模范”。对于事迹突出者,按照1/10的比例,推荐办事处(乡镇)级“孝老爱亲优秀代表”。进而,按照1/10的比例,在区县级推荐评选“孝老爱亲杰出代表”。在市级、省级层面,根据区县级地域单元推荐的优秀代表人员数量,分别再以1/10的优选方法,确定年度表彰的“孝老爱亲杰出人物”与“孝善之星”。四是对于子女不孝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治。借鉴河南省清丰县探索的基层居民联合举报、定期公示促改、不改者进行惩处的方法,通过地方立法,对于不孝子女进行惩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这样的制度化的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孝文化,引导全社会从家庭细胞优化做起,满足普通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
3.组织开展对青年一代的孝文化教育
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
在对年轻一代培养培育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传统文化精髓为遵循立德修身,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育人之大道。
对于我们这样在校大学生占全球1/5的国家来说,为未来培育德才兼备的一代优秀人才是“国之大者”。然而,这些年由于受方方面面不健康思想的干扰,从小学到大学,对青年人才培养中主要围绕“考试优先”行事,确实缺失了我们最宝贵的传统孝文化的培育和弘扬,以至于在小学、中学、大学等青春靓丽阶段出现了不少年轻人“以我为中心”现象,许多大学生回到家中一般不会主动替父母做家务,一有时间就是上网聊天或打游戏,基本上不体谅父母既要忙碌工作又要准备一日三餐的辛苦。当有些父母提出让子女帮助做部分家务时,不少大学生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不耐烦情绪,甚至为了一点点家务还和父母顶嘴,缺乏最基本的感恩素质和家庭伦理道德素养。近几年,中学生、大学生跳楼、投毒等案件时有发生,甚至发生了弑母的恶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因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为了“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在小学、中学、大学(包括研究生)课程中,正式加入孝文化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已经非常必要。这既是学生阶段道德素养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来讲究“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哲理的现代应用。无法想象,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家庭孩子都比较少的情况下,一群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圈,以让他(她)专心致志学习为理由,使其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基本的感恩教育与在家庭履行必要责任的机会,学生自己的个人思维模式就是“考试!考试!考试!”,导致一个大学毕业生,连对自己亲生父母都缺乏感恩与孝敬的话,将来走向社会怎么可能成为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国家的栋梁之材?对一代青年人赋予必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系统提升其基本的人伦道德素养,无论是对自己的健康成长,还是将来对家庭和谐幸福、对国家与时代的责任担当都将大有益处。
4.以孝文化理念探索城乡公益养老新模式
根据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人,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亿人,占比13.5%。从七普数据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到来。按照预测,“十四五”期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即将突破3亿人。届时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因此,以国家之力,集时代智慧,应对老龄化社会成为我国未来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任务。从我们初步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近些年我们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起了一定规模的商业性养老服务机构,成为承接非家庭养老的重要载体。但是,这类机构数量有限,承担养老人员数量大约仅占老龄人的10%,而且其费用高达每月1万元左右,对于普通收入水平的居民家庭来说,进驻这样的养老机构几乎不可能。据相关调查数据,有81.3%的老年人认为“家庭养老”仍是当下最理想而且可行可靠的养老模式。根据我国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习惯,家庭养老可能仍然是我们未来真正解决老龄化社会最主要的模式。
那么,实际问题来了,现在进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的长辈,一对年轻夫妇面对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的家庭占比很大。尽管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全社会财富积累程度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资本和资金支撑能力不成问题,但全社会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物质财富,更需要有享有社会尊重、家庭敬重、心理抚慰、老有所乐等精神营养。这些需求广泛的精神营养,除了我们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养老福利、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养老文化等公共养老供给之外,更多时间可能需要家庭孝文化传承弘扬创新以及子女贴身服务支撑大部分养老供给。在这样的特殊时代,发挥我们的举国体制优势和传统孝文化传承优势,借鉴全国各地已经探索的居家公益养老经验,进一步探索以城镇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优势和乡村集体经济赋能之力,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居家公益养老服务可能是全社会都在期待的一种共同需求。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以更加深入细致的立法方法,为老龄化社会健康发展铺平道路是必要的。针对多老人家庭的现实情况,鼓励引导年轻一代以传承弘扬孝文化为着力点,切实把自己的长辈“既养且敬”落到实处,也是我们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的重要课题。
5.传承弘扬优良家风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优良家风建设与传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讲的就是影响广泛的关于家风建设与家道兴衰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与社会风气、党政干部作风建设的关系。他提出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为我们进一步传承弘扬优良家风指明了方向。
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看,传承弘扬优良家风要从孝文化入手,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家长要高度重视言传身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孩子们上好人生第一堂课,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对子女影响终生。二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立根。古往今来,凡事业有成者,基本上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维系一个家庭充满阳光、充满欢乐、和谐和睦、包容宽厚、互敬互爱的灵魂就是孝文化。以孝兴家,家和万事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颠覆不破的真理,今天依然是我们家风传承的重要内容。结合现实发展需要,持续传承弘扬健康的孝文化,为人生立德奠基。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进行家庭教育、传承弘扬优良家风的基本遵循,要通过正家规、淳家风,引导每一个家庭成员养成优良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既在家孝老爱亲,又在社会上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国家。四是要强化遵纪守法理念。在我们国家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大环境下,每一个公民都要不断强化遵纪守法理念,而家庭成员之间的提醒与帮助,往往对家人影响最大。五是要营造传承弘扬优良家风的社会环境。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要学习别人之长,倡导孝老奉亲传统美德,共同为建设更加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6.讲好新时代孝文化故事
我国传统孝文化传承的根脉之一,就是在老百姓之间一直传颂着大量耳熟能详的孝文化故事。如孔子的弟子问他怎么行孝,孔子曰:“色难。”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强调对待父母要真心实意,不能给父母脸色看。这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教育了很多人,也感动了很多父母。当然,传统孝道中的二十四孝,也是人人皆知的孝文化故事,尽管其中有不可取之处,但在普通民众中影响广泛。
从新时代百姓文化需求看,传承弘扬传统孝文化中的精髓,创新孝文化的内涵,我们需要系统调研、全面了解全国各地近些年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何结合现代发展实际,以孝文化的滋养,提升青年一代的伦理道德水平和全社会的公共文化素养,扩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有些地方已经初步总结出来的新二十四孝,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冲在抗疫一线忠诚于事业、忠诚于时代、忠诚于国家,表现特别突出的青年才俊等这些方面新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归纳与提升,创造新的孝文化经典,建构新时代孝文化的话语体系。用现实社会实践中活生生的孝文化故事,教育引导更多的普通民众,聚合时代力量,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新的精神滋养。
四、结束语
通过近几年调研与初步讨论分析,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是全球四大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一盏明灯。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具有可持续性?我们认为可能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积淀丰厚、逻辑关系严谨的孝文化维系的家庭伦理道德代代相传直接相关。
孝文化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萌发,关键原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酷暑、暴雨集中,冬季严寒、容易出现暴风雪等极端天气,农业生产条件不稳定。这种气候特征使一年四季生产、生态、生活环境变化较大,在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或食物供给严重不足等特殊困境时,子女对前辈的无私关爱与舍生忘死的照顾感受颇深,自然而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感恩与崇敬之爱。所以,早期孝文化主要涵义是“善事父母”,就是子女感恩父母。后来,经过孝文化中“离父事君”的升华,孕育出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民族特征,造就我们整个民族都拥有关键时刻把国事当家事的激情,使我们国家每每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外来势力侵略时总会涌现无数忠贞报国、无私奉献、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的英雄儿女,以他们无私无畏的投入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成为维系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特别强的孝文化在特殊场景下内在潜能的集聚迸发,具有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也是支撑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殊基因。正是因为这种孝文化的影响,导致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在历史上經历的苦难比较多,但也因此孕育出中华民族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各种困难的内在精神。
2020年春,中华民族抗击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程度全世界还都历历在目,但我们举一国之力,全民抗疫,快速战胜重大疫情的优异战绩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所以,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最本质的标志。这种刻骨铭心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再一次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深刻道理。
当然,我们传统孝文化中,由于历史演进的原因,也存在封建专制等不利于人民的糟粕。按照“剔除糟粕、用其精华”的原则,充分利用新时代盛世兴文的历史机遇,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探索建立新时代孝文化弘扬创新制度、组织开展对青年一代孝文化教育、以孝文化理念探索城乡公益养老新模式、传承弘扬优良家风、讲好新时代孝文化故事等,促进传统孝文化可持续传承弘扬与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更加强大的时代伟力。
责任编辑/孙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