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下教育资源地图的设计与应用
2022-05-19高君兰
高君兰
大自然、大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任何资源如果不能与幼儿的活动相结合,不能成为幼儿感知、操作、体验的对象,未能发展幼儿的经验,就不能称之为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挖掘大自然、大社会中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基于儿童立场引导幼儿创设丰富、实用、有效且不断生成变化的资源地图,使之更好地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
在中班自然探究活动“寻虫资源地图诞生记”中,教师从幼儿的寻虫兴趣出发,为幼儿的学习搭建支架,引导幼儿设计寻虫资源地图,让他们在与同伴、环境等的互动中不断地获得探究自然的能力,逐渐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
一、个性化自然笔记,建构探究新过程
户外活动时,幼儿意外发现了香瓜上的鼻涕虫,出于对虫子的浓厚兴趣,他们主动发起了寻虫活动。幼儿对虫子的关注点和经验是不同的,有的关注虫子的外形特征,有的关注虫子在哪里能够被找到,有的关注特定种类的昆虫……为了支持幼儿的自然探究,教师提供了自然笔记,让他们记录自己独特的寻虫发现,并组织集体分享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一些疑问随之而来:琪琪的西瓜虫是在哪里发现的呢?嘉嘉的笔记上怎么就画了一只小蚂蚁,他不是找到两只吗?……
如何更清楚地记录自己的发现呢?幼儿就此展开了讨论并达成共识——可以在自然笔记上记录虫子的数量、特征以及发现的地点等。之后,幼儿再次来到百草园寻找,这一次他们的自然笔记发生了变化,如蝴蝶旁边被标识上数量、蚂蚁旁边有一排花坛等。
分析:幼儿寻虫活动源于在香瓜上意外发现的鼻涕虫,教师通过提供自然笔记等支持幼儿的这一生成活动。为了发展幼儿的自然观察能力,教师组织他们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自然笔记,从而发现自己在观察与记录中存在的不足,并习得同伴有益的经验。在反思与研讨中幼儿约定了自然笔记的内容,并根据约定的内容应用新经验再次进行寻虫活动。
二、资源地图初诞生,分享探究新实践
在寻虫活动中,幼儿对寻虫结果与空间关系产生了兴趣,元元和亮亮就展开了以下一段对话。
元元:“你的蚂蚁在哪边找到的?怎么这么多?我只找到了几只。”亮亮:“好像是楼梯那边的花坛里,蚂蚁特别多。”元元:“我在小四班门口找到的,我们离得远吗?”亮亮:“不知道。”元元:“有地图的话就能看出来远不远了,我爸爸妈妈每次带我出去旅游时都会看地图。”
分析:幼儿开始关注虫子出现的地点、数量、距离,但零散的自然笔记阻碍了他们对比、梳理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脚步。旅游经验丰富的元元提出只要看地图就可以知道位置与距离,他的个人生活经验启发了其他幼儿新的实践活动。
在幼儿园没有中间场地地图的情况下,幼儿讨论决定制作一张地图。但在制作地图时由于看不到整个场地的全貌,因此他们遇到无法凭借直接观察将三维空间变成二维平面图的困难。在集体讨论困难解决办法时,亮亮提议给中间场地拍照后依据照片画,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不断尝试并调整拍摄位置之后,幼儿选出了最佳拍摄位置——幼儿园最高的三楼,并顺利拍出一张完整的中间场地实景照(见图1)。根据拍摄的中间场地实景照,幼儿很快就合作绘制出了寻虫资源地图(见图2)。
分析:在同伴经验的启发下,幼儿讨论后决定绘制寻虫资源地图。但他们缺乏将三维空间变成二维平面图的经验。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幼儿转变的方法,而是留给幼儿自主探索解决办法的时间和空间。幼儿想出了拍照法,教师鼓励和支持他们将想法付诸行动。幼儿在实地调查、反复尝试中选出了最佳拍照位置,成功地拍摄出中间场地实景照,发展了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
三、优化记录表征,提出探究新理念
1.调整周计划,保障探究时间
随着寻虫资源地图的出现,幼儿的热情再一次高涨。为了进一步支持幼儿的寻虫活动,教师调整了周计划中每日百草园户外游戏的内容,增加了他们的寻虫活动时间,鼓励他们持续深入地进行探究。每天在中间场地寻虫之后,幼儿会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寻虫资源地图上。
2.组织分组研讨,尝试解决问题
这周的寻虫活动还没结束,幼儿在使用寻虫资源地图时遇到了新问题——地图已经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虫子渐渐看不清,而且每个人画的虫子都不一样,难以辨认。教师便组织幼儿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提出了将地图变大、少画一些虫子、把虫子画得小一些等建议。过程中幼儿也产生了一些争执:地图不能无限地被放大,虫子画得小一些就更看不清了,如果故意少画一些就会与发现结果不符……
3.搭建问题支架,引导经验迁移
从幼儿的研讨和争执中,教师发现他们对地图特征、地图记录方式等均缺少核心经验。于是,教师让幼儿回家收集真实的地图,并通过“地图上有什么、地图上是怎么记录不同信息的、地图和你们的寻虫资源地图有什么不一样”等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真实的地图(见图3),引导他们思考地图的构成元素。在比较真实地图和寻虫资源地图的异同中,幼儿习得了有关地图的知识和经验,他们通过迁移相关经验提出了新的寻虫资源地图记录策略:不用把虫子画出来,用颜色来表示不同的虫子,如灰色表示鼻涕虫、黑色表示蚂蚁、绿色表示西瓜虫等;不在地图上重复标记同一种虫子的数量,用数字表示当天发现的数量;用对应颜色的线段来表示虫子行动的路线(见图4)。
4.利用寻虫资源地图,感知多种生命样态
幼儿利用寻虫资源地图继续开展寻虫活动,持续地进行探究和记录。他们发现地图上向日葵地周围蝴蝶经常出没,几名特别喜欢蝴蝶的孩子热衷于在向日葵地的一侧寻找蝴蝶的踪迹。一天,幼儿在靠近向日葵地的滑梯侧面找到了一个枯树叶状的蛹,就把这个蛹带回教室每天观察。他们发现蛹虽然不吃不喝,看起来毫无生命的样子,但轻轻触碰后,它的尾部会一扭一扭地“活”起来。数天后的早晨,幼儿发现蛹变得透明,上方有个破洞,一只漂亮的蝴蝶挂在饲养盒的最高处舒展着翅膀。幼儿把这只破茧而出的蝴蝶轻轻地放在了户外的向日葵花朵上,欣喜不已。
四、创设对比观察环境,持续开展深度探究
基于上周的尋虫观察和记录,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制订了新一周的自主探究计划。但由于连续下雨,他们的户外寻虫计划落空。教师通过良好的家园互动,向家长传递自然课程的意义,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与支持——积极为孩子准备雨天寻虫活动所需的雨衣、雨鞋以及替换的干净衣物等。在家长的支持下,缠绵的阴雨天非但没有阻断幼儿寻虫活动的脚步,反而为这场探索拉开了新的序幕。
幼儿在雨天寻虫时发现找到的虫子和平时很不一样,他们决定重新制作一张雨天寻虫资源地图。持续的雨天寻虫活动使雨天寻虫资源地图慢慢地丰富了起来,也为幼儿提供了对比观察与反思的学习环境。通过对比晴天和雨天的寻虫资源地图(见图5、图6),幼儿发现了在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天气下虫子的数量、出现的地方以及状态等的不同,知道了不同的虫子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条件,如:鼻涕虫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西瓜虫喜欢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新的发现不断刺激着幼儿,鼓励他们向更多的未知出发。
中班自然探究活动“寻虫资源地图诞生记”源于幼儿对虫子的探究兴趣,教师发现和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和支持他们持续深入地开展寻虫活动,使他们充分地体验探究过程,并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在制作和使用寻虫资源地图中形成了学习共同体,他们在共同探究与实践中发展了观察、记录、计划、反思等的能力,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获得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