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5-18魏广友刘金广
杜 洪, 魏广友, 刘金广, 秦 蕊, 侯 萍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 1. 儿科, 2. 眼科, 安徽 亳州, 236800)
近年来,随着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的提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例数越来越多[1-2]。ROP是国内外儿童致盲和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3-4], 为了降低ROP的致盲率,临床应积极开展早产儿眼底筛查工作,争取早发现、早治疗,阻止病变进展。本研究观察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ROP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ROP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且出生胎龄<37周、出院前后按时接受ROP筛查的56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情况、分娩方式等。本研究已获得亳州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早产儿家长均对筛查目的、风险、注意事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筛查方法及ROP分类标准
眼底筛查由熟练掌握ROP眼底筛查技术的眼科医生应用便携式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操作,并记录筛查结果。整个检查过程在新生儿室进行,同时有1名新生儿科医生参与,室内备好相关抢救设备。首次眼底筛查选择在早产儿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完成,筛查结果无异常者每2~3周复查1次眼底,至矫正胎龄44周。对于ROP 1期病变者,每周复查眼底1次; 对于2期病变者,密切观察,复查无减轻者、检出plus病变或3期病变者,应尽早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ROP的诊断参照ROP国际分类标准及临床分期[5]。
1.3 观察指标
分析所有早产儿的一般资料,记录ROP发生情况,分析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与ROP发病率的关系,并探讨早产儿发生ROP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568例早产儿中,男324例,女244例,体质量700~3 700 g, 平均(2 219.0±401.0) g, 出生胎龄26+1~36+6周,平均(33.6±2.1)周。
2.2 ROP发生情况
568例早产儿中,检出ROP 55例,患病率为9.7%。55例ROP患儿纳入ROP组,其余患儿纳入非ROP组。55例患儿中,单眼发病3例,其余均为双眼发病; 男29例,女26例;分娩方式为自然分娩26例,剖宫产29例; 双胎早产儿11例,单胎早产儿44例; 输血17例,胎膜早破10例,吸氧持续时间>3 d 53例,机械通气47例; ROP 1期病变26例, 2期病变12例, 2期plus病变 7例, 3期病变10例,未检出4期、5期病变。
2.3 出生胎龄与ROP发病率的关系
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的ROP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99,P<0.01),随着出生胎龄的减小, ROP发病率升高,见表1。
表1 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的ROP发生情况[n(%)]
2.4 出生体质量与ROP发病率的关系
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ROP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65,P<0.01), 随着出生体质量的减轻, ROP发病率升高,见表2。
表2 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ROP发生情况[n(%)]
2.5 早产儿发生ROP的影响因素分析
ROP组与非ROP组在吸氧持续时间、机械通气、输血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OP组与非ROP组在性别、分娩方式、胎膜早破及胎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ROP组与非ROP组早产儿相关因素比较[n(%)]
3 讨 论
亳州市人民医院在安徽省亳州市内较早开展了早产儿眼底筛查工作,但既往使用的间接眼底镜筛查方法具有一定主观性,观察视野有限,可能存在漏诊情况。为减少漏诊,亳州市人民医院于2016年12月引进了眼底数码相机,其检查范围广,不易漏诊,且检查时间短,可避免检查所致眼球损伤。基于防漏检原则,本研究在中国ROP筛查标准的基础上扩大了筛查范围,即选取出生胎龄不足37周的早产儿进行筛查,结果显示,亳州市早产儿的ROP患病率为9.7%, 低于相关研究[6-10]报道的ROP发生率。分析原因如下: ① 筛查标椎不同; ② 亳州地区胎龄较小早产儿、低体质量儿的出生率较低; ③ 本研究及时对高危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阻止了病变进展。本研究早产儿的ROP以1期病变为主(26例),另有2期病变12例、2期plus病变7例、3期病变10例,未检出4期、5期病变,该结果与ROP早期筛查密切相关,提示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ROP致盲率。
目前,低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胎龄小是公认的RO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1], 本研究结论与此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生胎龄26+1~27+6周、28~30周、30+1~34周、34+1~36+6周早产儿的ROP发病率分别为100.0%、34.6%、12.7%、0.4%, 表明随着出生胎龄的减小,早产儿的ROP发病率升高。分析原因,早产儿视网膜周边存在无血管区,出生胎龄越小,周边无血管区越多,出生后宫外相对高氧的环境会促使正常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收缩、闭塞,进而产生不正常的增殖性新生血管及纤维瘢痕组织,这种新生血管很脆弱,严重时可造成玻璃体出血、纤维化,最终导致牵引性视网膜剥离,即ROP[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生体质量700~<1 000 g、1 000~<1 500 g、1 500~<2 500 g、2 500~3 700 g早产儿的ROP发病率分别为75.0%、39.1%、5.1%、0.6%, 表明随着出生体质量的减轻,早产儿的ROP发病率升高。出生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往往越轻,为降低ROP的发病率,预防早产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应注重对合并高危因素孕产妇的保健工作,嘱其定期产检,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合并症,延长孕周,降低极早早产儿、低体质量儿的出生率,以减少ROP的发生。
既往研究[13-15]显示, ROP的高风险因素还包括吸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窒息以及孕母妊娠期高危因素等。本研究发现,吸氧持续时间>3 d、进行机械通气也是ROP发病的危险因素,此类早产儿的ROP发病率分别高于吸氧持续时间≤3 d、未进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骆新瑞等[16]研究结论相符。早产儿脏器发育不成熟,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合并症,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不规范用氧、高浓度吸氧易导致ROP的发生; 进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病情较重,用氧时间长,对氧浓度要求高, ROP发生率也较高。关于输血与ROP发生发展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RASOULINEJAD S A等[17]认为输血可增加早产儿ROP的发生风险,何俐莹等[18]对301例早产儿进行研究,发现输血是ROP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亦发现输血是ROP发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未发现早产儿性别、分娩方式、胎数、胎膜早破与ROP发病有关,此外未对其他因素进行探讨,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建议,在早产儿诊疗过程中,严格按照早产儿用氧指南给予吸氧,且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早产儿通气时间; 早产儿输血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ROP防控措施中,除对氧疗进行个体化管理外,还应加强对早产儿各种合并症的治疗,积极防治呼吸暂停,预防贫血,减少输血,防治感染,尽量使早产儿病情保持稳定。
本研究在出生胎龄34周以上的早产儿中发现ROP 1例(Ⅲ区Ⅰ期),该患儿出生胎龄36+2周,性别女,因孕母合并妊娠高血压、糖尿病以剖宫产方式出生,出生体质量2 800 g,出生后因呼吸困难进行机械通气。由此提示,虽然出生胎龄大、出生体质量高的早产儿发生严重ROP的概率降低,但仍有发生ROP的可能,与VASAVADA D等[19]研究结论一致,因此适当扩大眼底筛查标准很有必要。临床工作中,医生对于孕母合并高危因素和出生后吸氧、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均应建议进行ROP筛查,以减少漏诊[20-21]。
综上所述,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早产儿的ROP检出率越高;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3 d、机械通气和输血均是ROP发病的危险因素。适当扩大筛查范围,减少漏检,早发现,早治疗,可降低ROP致盲率,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