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高位池生态养虾尾水零排放
2022-05-18海洋与渔业高晓霞余杏珠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高晓霞 余杏珠
“用 益生菌+循环水养殖出来的虾,口感鲜甜,仿如野生。”3月15日,在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广东必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现场,该公司总经理高战元指着虾池抛网捞起的虾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经过使用微生物净化技术,这个高位池养虾基地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是目前惠州市唯一一个没有尾水排放口的高位池生态循环养殖基地。
去年5月,广东必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惠州市农业农村局下属事业单位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在稔山镇养殖基地联合开展了“无抗、无臭、尾水零排放”益生菌生态养殖试验。目前,已经试验养殖三造。其中第一次试验养殖的是养斑节对虾,亩产达到6000斤,收获规格37~40头/斤。目前养殖的品种是南美白对虾,投苗时间是1月中下旬,虽然2月天气忽冷忽热,但虾生长良好。记者在现场看到,虾已经有小手指头般大小,预计4月中旬可陆续出虾。
“菌相”养殖+微生物净化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
这个基地养殖面积一共20亩,设置了15个规格不一的养殖池,投苗密度为36万尾/亩。记者在现场看到,池内养殖水呈油绿色,水色较为透明,冬棚内没有明显的异味。“养虾要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虾类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高战元表示,水至清则无鱼,养虾的水一定要培养出良好的藻相,为对虾提供生物饵料,但前提是一定要解决藻类老化问题及虾的饲料残留和虾的排泄物。以前的做法是藻类老化后,就通过化学物质将其杀死排出去,再重新对水体进行消毒、解毒、培藻。而在养殖基地,必高采用“菌相”养殖技术,即通过自主研发的益生菌持续对养殖水体进行处理,使水中的饲料残留物和虾的排泄物,利用益生菌进行分解和利用,保证水中菌群益生菌占优势,实现了养殖水体的菌相和藻相的动态平衡,问题得到解决,养殖水质优良且稳定,氨氮、亚硝酸盐分别保持在0.5mg/L、0.005mg/L,达到了无抗、无臭、生态养殖的效果。
余杏珠/摄
通过运用微生物净化处理,基地实现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据悉,基地对尾水实行四级处理。养殖尾水排放到收集池后,先用漂白粉、光谱性杀菌剂对污水进行消毒处理;再通过微生物处理技术,降低水体氨氮和有机负荷。高战元解释说,通过外源添加功能微生物将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生物转化,可快速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含量;沉淀完后的养殖尾水进入到生物净化池,并投入益生菌对水体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养殖尾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回到蓄水池作为养殖池用水使用。通过不断地循环用水,排出尾水,降低了水体氨氮浓度,让鲜活的水持续进入养殖池,使池内的养殖水体藻相处于动态稳定状态,维持了整个养殖过程的优良水质。
基地对养殖尾水实行四级处理
益生菌循环水处理用水量只有传统高位池养殖用水量的三分之一。前两周,系统内无需排水,从第三周开始,每日进行排水,并对排放的尾水进行微生物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排水量第三周500方,第四周1100方,此后每周排水1500方左右。为了适应未来发展,基地内目前规划了规模较大的水处理用地:污水收集池8亩、生物净化池4亩、蓄水池2亩等,按照目前的设计规划,可满足60亩以上养殖面积,日后还将会陆续扩建。
适宜环保新要求降本提质养出好虾
随着国家对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问题已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在环保相关政策法规的强制要求下,水产养殖排放要求日趋严格。2021年11月,广东省印发了《珠三角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用三年时间在珠三角9市完成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
“通过‘菌相’养殖技术和微生物净化处理技术,我们解决了高位池养虾的尾水环保问题。”高战元告诉记者,排放的尾水经过益生菌菌种处理后没有异味,经第三方独立专业检测机构检测后证实,处理后的尾水,氮为1.22mg/L,磷为0.361mg/L,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排放标准。该技术还使养殖成本大幅度下降。通过益生菌的作用,不仅为养殖水体培植了生物饵料,减少了饲料及保健产品的投入,饲料利用率也得到提高。据统计,在现有养殖条件下,饵料系数较低,料肉比约下降2个百分点,加上一个养殖周期水排放量下降三分之一,养殖成本比传统养殖技术降低30%~40%。
“菌相”养殖技术改善了养殖水的各项指标,好水养好虾,优质的水环境也提高了虾的免疫力,减少了植保产品的使用。可以说新技术完全达到了无抗养殖,不仅产品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对虾的成活率和品质也明显提高。据了解,养殖周期内,对虾损耗小,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今年2月天气倒春寒,2月20日,广东惠州一度气温跌至6℃,很多虾场伤亡惨重,但必高养殖基地由于搭建了冬棚,且池内水质保持稳定,加上对虾的免疫力强,未有任何耗损,成功避过了倒春寒对养殖对虾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