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及其比较分析
——以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深圳为例*

2022-05-18狄乾斌

关键词:指标体系海洋中心

狄乾斌 周 杰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投融资、服务贸易、商务旅游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1]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其建设将有利于促进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提升城市中心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地域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面向“十四五”,很多沿海城市陆续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与规划,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六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已在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一、关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研究现状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词最早来源于DNV GL与Menon Economics在2012年发布的《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报告,张春宇学者及其团队结合国内外实际,将“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译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基于航运、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科技、港口与物流、吸引力与竞争力五大维度的主客观评价体系。[3]国内关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研究比较分散,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既有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和内涵的探讨,[2][4][5][6]又有对中国或单个城市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究。[7][8][9][10][11][12][13][14][15][16]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的定量研究则较少。张帅在参考上述报告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湛江建设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17]周乐萍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出发,构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沿海地区海洋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4]阙权鸿基于生态位理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深圳与香港、广州的竞合关系,探索了深圳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竞合策略与发展路径。[18]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

表1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如何认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同学者基于自身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去评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却鲜有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特征入手去构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基于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化的评价标准,结合我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际情况,依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并对国内六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比较分析,为未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方向提供参考。探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内涵和特征,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把握其塑造规律;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哪个城市具备发展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与潜力,各自又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与短板,将为国内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城市提供建设指引。

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涵,不同学者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张春宇指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超越了传统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它不仅具备国际航运中心在航运、贸易、物流以及航运相关服务业方面的优势,还必须是海洋金融、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务业的领导者、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发展体系的创新者和引领者。[2]周乐萍认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既具有全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对外开放度、中心城市的区域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力,又具有海滨城市的特有属性,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界定为具有全球城市地位、拥有一定海洋特色的城市,且海洋特色对区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4]钮钦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括为具有雄厚的航运发展基础,在全球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专业化服务中处于决定领先地位,凭借自身强大的城市综合实力和优良的营商环境,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具有强大集聚度、辐射力和主导性的城市。[6]这些定义虽各有侧重,但都认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是国际航运中心概念的进一步延伸,却并不仅限于此,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以看成是海洋城市、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的结合体,既具备海洋城市的特征,又具备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特征的角度来界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可以认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以港口和腹地为依托,各项海洋事业比较发达,海洋综合实力领先,集聚整合能力突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具有重要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海洋性、中心性和全球性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其海洋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该城市在区位上是滨海或沿海,海洋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以港口为依托,航运和物流业发达,海洋经济实力雄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领先,海洋专业化服务功能完善,海洋文化特色明显,海洋生态环境优良;其中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该城市以腹地为支撑,在其所在区域或城市群内具备较强的集聚扩散、创新引领和服务功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宜居等领域有着强大中心竞争力,海洋及相关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其全球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该城市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和海洋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功能节点,在海洋资源配置和和促进资源双向流动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对外开放水平高,营商环境优良,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门户和枢纽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参考国内外关于海洋城市、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评价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构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海洋城市评价体系

海洋城市在汉语词汇里一般指沿海城市,滨海城市或海滨城市、港口城市等这种坐落、布局在港口海岸带和岛屿地区的城市。[19]基于对海洋城市属性、特征的理解,国内外学者对上述城市开展了一系列评价研究。本文列举了现有一些关于海洋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情况(见表2),[20][21][22][23]发现海洋城市的评价指标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文化、海洋资源与生态、海洋综合管理。这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基本上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沿海城市的海洋实力。

表2 海洋城市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二)中心城市评价体系

国内外有关中心城市的研究由来已久,在理论研究方面,中心城市的基础理论很丰富,包括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美国学者杰斐逊城市首位度概念、赫希曼等人的增长极理论和弗里德曼等人的中心—外围理论等。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梳理发现,可以将中心城市根据尺度划分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两部分(见表3)。[24][25][26][27]综合来看,无论是国家中心城市还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评价体系,两者的指标选取都比较全面,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表3 中心城市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三)全球城市评价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一些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指挥和控制作用的世界性城市,一般称之为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者全球城市(Global City)。[28]本文列举了一些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关于全球性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情况(见表4),[29][30][31][32][33][34][35]一些研究机构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对全球城市进行评价,如日本森纪念基金会城市战略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主要从经济、研究与开发、文化与交流、居住、环境和交通六个方面来测度全球城市实力指数。[3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除了关注城市综合实力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对于某些单项竞争力的全球排名研究,如在航运、金融、创新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单项排名等,如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波罗的海交易所发布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32]

表4 全球城市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运行机理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海洋城市、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评价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借鉴,本文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分解为海洋综合实力、中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三个子系统,遵循科学性、科比性、资料的可获得性等原则,立足于现有公开数据,构建了包含26个具体指标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评价体系(见表5)。

海洋综合实力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文化和海洋资源与环保。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能够直观地体现海洋经济在城市整体经济中的地位,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和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万吨级)泊位可以反映沿海城市港口的规模和发展程度;海洋科研机构、海洋文化景观数量可以有效地反映城市的海洋科技与文化实力;海岸线长度、管辖海域面积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海洋自然地理条件,而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则能够反映出城市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表5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中心竞争力系统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四个指标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体现城市的经济中心性;用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指数指标来反映城市科技与文化的软实力,体现城市在文化与创新方面的中心性;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公共预算医疗卫生支出指标来反映城市在社会民生方面的发展状况,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状况,体现城市在生态宜居方面的吸引力。

国际影响力系统包括体现城市全球性的三个方面的六个具体指标,其中,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能够直观地反映城市对外经济的发展状况,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承接的大型国际会议数量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开放程度,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和财富世界500强总部数量则用来反映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好坏。

图1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内在运行机理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城市海洋综合实力、中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综合体现。耦合协调理论用来探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耦合作用和协调程度决定了系统的发展情况,也反映出系统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地发现系统的主要矛盾所在。[37]通过评估系统内部的协调水平,可以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尽力解决主要矛盾,从而提高系统的协调能力,使整体得到优化。因此,基于耦合协调理论的视角探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部运行机理,可以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看成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影响着整体建设水平和综合发展状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理想的发展状态应是海洋综合实力、中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水平同步发展并达到整体效果最优,见图1。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原始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熵值法为各指标赋予权重,[38]再通过模糊物元模型测算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贴近度数值越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越高。[39]在测度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和模型,构建反映系统之间演进同步性的耦合度模型,为更好地评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准确衡量一个城市的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40]研究认为,海洋综合实力、中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以均赋值为1/3。为便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状态的识别和分析,结合已有研究和实际情况,本文将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为10种类型(见表6)。[41]

表6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在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六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这些城市都是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城市,具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报告从2012年首次发布至2019年共4期,上海一直稳居前列,根据可比性原则,本文选取的数据时间节点为2012年和2019年。由于城市层面的数据较难获得,数据来源较为分散,本文所涉及的指标原始数据主要来自2013年、2020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港口年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数据来源于各级政府部门网站公布信息及相关报道等,个别缺失数据由相邻年份数据插补所得。

五、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比较分析

(一)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熵值法和模糊物元模型测算出2012年和2019年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得分和排名,具体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

表7 2012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得分

表8 2019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得分

对六个城市的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分析发现(见图2),2012年,所选的六个样本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综合排名依次为上海、深圳、大连、宁波、青岛和厦门。2019年,深圳、青岛和厦门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相比于2012年有明显提高,大连、宁波的排名则有所下降,宁波的变化较大。整体而言,六个城市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其中,上海和深圳稳居前两位,上海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明显优于其他五市,深圳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正处于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在国家层面同时获得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位的上海和深圳建设成效较为显著。

图2 综合评价结果

图3 海洋综合实力水平

具体到各子系统层面,六个城市的评价值存在不平衡现象,分别存在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城市间的差异性比较显著。在海洋综合实力方面(见图3),排名靠前的是大连和青岛,大连基于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定位,海洋经济地位突出,海洋渔业、临港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港航物流服务业等均衡发展,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表面上看大连的海洋综合实力得分相较于第二名的青岛高出不少,主要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海洋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以及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较高。而青岛汇聚了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海洋科研实力雄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强,后续发展潜力巨大。相比2012年,2019年除宁波外,其他五市的海洋综合实力均有所提升。在中心竞争力方面(见图4),得分最高的是上海,上海具有不可替代的海陆区位优势和城市规模地位,在经济、金融、人才、市场等诸多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五市。相比2012年,2019年上海、深圳和青岛的中心竞争力有显著提升,大连和宁波则有所下降,厦门的中心竞争力变化不大。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见图5),排名前两位的是上海和深圳,上海不单是国家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还是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其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深圳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在对外开放、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领域优势明显,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相比2012年,2019年有四个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其中厦门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大连和宁波在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图4 中心竞争力水平

图5 国际影响力水平

(二)耦合协调度分析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计算六个城市2012年和2019年的耦合协调度D值,比较六个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水平。从表9可以看出,处于协调阶段上的城市极少,仅有上海市的协调等级在8及以上,其他五个城市的协调等级均在5及以下,处于濒临失调或失调状态。

表9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系统间耦合协调程度

图6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系统间耦合协调程度对比

从图6可以看出,2019年,在六个城市中,青岛、厦门和深圳相比于2012年耦合协调度有明显提高,大连、宁波这两个城市D值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大连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上海的耦合协调度基本没有变化,上海不仅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较高,而且具有较高的协调发展水平,这表明海洋综合实力、中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对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说明确保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依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参考国内外关于海洋城市、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了包含海洋综合实力、中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三个子系统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2年和2019年截面数据,通过熵值法和模糊物元模型对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再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耦合评价。研究发现:第一,六个城市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综合排序相对稳定,上海、深圳位于前两位,就三个子系统而言,评价值存在不平衡现象,城市间的差异比较显著。第二,六个城市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多处于濒临失调或失调阶段,目前只有上海市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较高。不论是自身发展还是政策导向,上海和深圳最具备率先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条件。第三,利用该指标体系得出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水平和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未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应立足城市自身发展状况,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协调有序地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进程,如厦门正在探索一条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路径。

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指标的选取和时间的连续性方面无法完全达到预期。虽然两年的截面数据无法完全地展现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变化趋势,但基于特征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提供了研究全新视角,下一步希望能够在样本数量和指标范围上加以突破,为中国全球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海洋中心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构建市(区)人才发展管理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先定中心后搭配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