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服饰文化对旗袍的影响

2022-05-18悦,刘文,曾

纺织报告 2022年4期
关键词:袖口服饰文化旗袍

夏 悦,刘 文,曾 茜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中国著名画家、散文家郁风曾说:“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清朝满人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这就是最开始的旗袍,直到20世纪初,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旗袍逐渐吸收外来文化风格,其廓形、细节、工艺等逐渐发生变化,形成民国时期的改良旗袍以及现今的时尚旗袍。

1 从造型上看西方服饰文化对旗袍的影响

20世纪初的旗袍与清朝八旗女子所着相差无几,外形似桶状,十分宽松,衣摆长至脚踝。直至西方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民主不断增强、道德标准不断放宽,推动了西方女权运动序幕的拉开。在这场运动中,女子为了强调男女平等,将原本的长裙改短及膝盖,收紧腰身,使其更为合体。再加上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大爆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中国人民的思想开始得到了解放,旗袍也开始蜕变。在接下来的10余年里,旗袍从原本的平直宽大、衣长及足变为衣长缩短至膝盖以下,腰身也在不断收紧,这正是因为西方服饰文化的渗入而产生的变化。其中,青布旗袍脱颖而出,受到了当时女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一度成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女性的典型装扮(图1)[1]。

图1 20世纪20年代的女学生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短裙的出现让旗袍的衣长再次缩短,变得更为修身,女性的曲线美逐步凸显,同时为了方便行走,还在旗袍两侧或前后开衩,这也就成为改良旗袍的重要标志。20世纪30年代初期,高领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时尚,即领子越高越时尚,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在旗袍上加上高耸及耳的高领。当然,高领的时尚地位没有保持很久,很快低领就取代了其位置,所谓的“领子越低越摩登”就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再加上当时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深入学习,旗袍造型改造更是数不胜数,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服饰文化—呈封闭式的整体轮廓,保留了中国传统女性内心的保守与矜持[2]。

20世纪40~50年代,刚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正处在困难时期,百废待兴,进而不得不长期休养生息(图2)。经济的萧条、物资的匮乏,无一不在为难着全世界人民[3]。因此,旗袍的设计也借鉴了西方的减法设计,秉着节省布料和方便活动的想法,将旗袍的长度维持在腓部,工艺上既采用了西方的装袖技术,也使用了中国传统的连袖技术[4],也正因如此,四五十年代的旗袍不同于之前传统的封闭式包裹旗袍,也不同于西方对女性人体的极度夸大,而是将西方裁剪技术以及现代审美融入旗袍中,使旗袍的外形十分流畅。

图2 20世纪40~50年代身着旗袍的女性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处境较为尴尬。作为一个“新鲜出炉”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敌视,当时的中国可谓是孤立无援。在这20年间,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一度被中断,同时也由于我国正在休养生息,有关服饰的发展也就此暂停,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旗袍一度被批判认定为“封建糟粕”。直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复苏的社会让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传统文化被重新推上时代舞台,无数世界知名设计师预见了中国的无限商机,将世界潮流带到中国与传统相融合。此后的中国如同苏醒的雄狮,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顺利与世界接轨,使本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被发掘,自此之后,中国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文化再一次发生碰撞,旗袍外形不再受约束,突破了传统的形式。如1997年,Dior春夏便将旗袍以崭新的面貌带到了世界舞台(图3),用欧洲面孔演绎了东方风情,中国旗袍之美轰动世界[5]。

图3 1997年Dior春夏发布会

从旗袍的袖口来看,清末女子所着旗袍袖口宽松肥大,袖子长1尺8寸(1尺≈33.3 cm,1寸≈3.3 cm),袖边还镶嵌着几道花条或彩牙儿,这样的袖子在当时被人们称作“大挽袖”。到了20世纪,受到法国巴黎等欧洲国家的文化冲击后,旗袍袖口逐渐缩小,袖长也缩短至露出手腕或手肘,呈现出一个上窄下宽的喇叭口状[6]。

20世纪20年代末,旗袍袖口不断缩小,有的还在袖口装上西式袖克夫。自此之后,旗袍袖口逐渐缩小,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袖子突破了原有的束缚,变得可长可短,甚至出现了无袖旗袍,西式装饰也应用在袖口上[5]。

1949年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旗袍的发展空间逐渐扩大,袖子宽窄不一,背心、背带式旗袍逐一现世,在结构上保留了原有的传统连袖的同时,也采纳了西方的装袖,垫肩等一系列西方装饰也与旗袍相融合。迄今为止,旗袍还在不断与潮流融合,袖子的形式亦变化万千。

2 从面料上看西方服饰文化对旗袍的影响

19世纪20年代,清朝的旗袍通常运用厚实的锦或锻来制作,唯有厚实的布料才经得起清朝流行的镶嵌和滚边装饰,当然,这也是当时皇室贵族所穿服饰。到了20世纪初,西方装饰艺术传入中国,旗袍面料印上了抽象的几何纹。不仅如此,民国时期,旗袍中的海派旗袍还极其讲究“透、露、瘦”,女性喜欢用镂空的纺织品或半透明的丝绸来制作旗袍,当然,这也是受到了当时西方立体主义的影响。不同于之前反传统口号下所谓的立体主义,服饰中的立体主义所要表达的是女性的自由、个性、思想等的解放,正因如此,立体主义所主张的打破常规也为服饰的创新带来了极大的进步[7]。不仅如此,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民在见到更为自由的服饰文化后,女性服饰尤其是旗袍的西方化速度骤然加快,在面料色彩上几近全盘西化,民国的旗袍便是这个特殊时期诞下的产物。从含蓄、隐晦到大胆、暴露,西方服饰文化无疑打开了旗袍新的领域,而且当时的俄罗斯毛皮装饰传入中国,进而中国旗袍的配饰等也出现了毛皮的身影。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外来物、舶来品的到来,南京漳绒等传统面料逐渐退出市场。可以说,在旗袍面料呈现多样化、中国传统审美走向新时期的同时,本民族原汁原味的服饰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旗袍却以全新的形态展现,且变得更具时尚性和世界性,也不失民族性。

20世纪30年代,旗袍面料的颜色大多为淡色,且大多为单色布料,即使有图案,也是大面积的印花,将典雅大气诠释得淋漓尽致。毋庸置疑,当时西方的印花面料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图4、图5就是20世纪30年代被幸运地保留下来的两件海派旗袍。

图4 绿地提花镶嵌花边真丝倒大袖夹式旗袍

图5 粉地印花的八字襟式无袖单旗袍

20世纪40年代前期,受到战争的影响,旗袍趋于简洁、舒适,其布料主要采用国产丝绸、进口印花面料、色织布以及土布等,即使是讲究的旗袍,也不再使用复杂烦琐的“三镶三滚”,而是用刺绣、珠片等装饰。到了后期,旗袍采用新的面料作为装饰,蕾丝、洋布等西式布料也被应用于旗袍上,旗袍所用布料更加多样化[8]。随着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的渗入、中国女子的思想逐渐开放和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旗袍面料从曾经的厚重到美感轻薄,从单一到多样,可见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使旗袍面料的制作工艺更为简单,也更加丰富了面料的品类。总之,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旗袍面料的发展,使旗袍面料更加多样化,是中国服饰进步的主要因素。

3 从思想上看西方服饰文化对旗袍的影响

对于封建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思想是禁锢、闭塞的,连带着最初的旗袍也非常传统、封闭。当时的旗袍将女人的全身都包裹在里面,宽松肥大,毫无性感可言,直到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才打破这一封闭局面。1920年以后,西方服饰文化通过报纸、画报等形式传入中国,这些最早期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知名人物的到来使中国人民对西方服饰文化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其中,皮尔·卡丹就是向中国传播西方服饰文化的一大人物。20世纪70年代末,皮尔·卡丹来到中国,一步步将欧洲的时尚潮流和审美带入中国。皮尔·卡丹在后来回忆起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曾说:“我在人群中像是一个奇怪的人,非常格格不入,那时的人们可能把我当成了亚文化里的嬉皮士。”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皮尔·卡丹多次向中国政府申请在中国举办时装表演秀,他就像是欧洲服饰文化来到中国的一个“敲门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打破了中国人在服装上“夏穿灰短袖,冬穿军大衣”的闭塞认知,打破了中西方服饰文化交流的壁垒。图6的“服装观摩会”无疑给当时的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央视春晚小品里,也听到了皮尔·卡丹的名字。总的来说,西方服饰文化就像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走向开放的启蒙老师,在数十年里,不断改变着旗袍乃至中国传统服饰,将中国传统服饰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当时的封建思想。

图6 1979年中国首场内部“服装观摩会”

4 结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服饰的差异,二者之间的碰撞能够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旗袍的发展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以西方服饰文化对旗袍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探讨,又能让人们根据外界因素来研究旗袍在外形等方面的发展。总体来说,西方服饰文化的出现让旗袍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成就旗袍的一大因素。相信现在乃至未来,通过无数人的努力,会有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也期待着有一天,旗袍能再现辉煌。

猜你喜欢

袖口服饰文化旗袍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Don’t Do That Like Phillip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我来说说旗袍美
浅谈两片插肩袖结构设计与应用
旗袍找不同
最幸福的时刻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偶尔正式的小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