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河蟹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措施
2022-05-18林海张旭晖时冬头王雪燕任义方钱钰林黄玲玲
林海,张旭晖,时冬头,王雪燕,任义方,钱钰林,黄玲玲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2.江苏省气候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9;3.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江苏 南京211300;4.南京风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8;5.苏州昆山市气象局,江苏 苏州 215337;6.常州市金坛区气象局,江苏 常州 213200)
江苏河蟹养殖年产量与产值约占全国总量的50%,是国内养殖面积与影响力最大的优质河蟹主产区。河蟹养殖是露天生产,气象灾害直接影响河蟹产量、品质和养殖者经济效益。2020年早春至梅雨之前,气象条件对放养初期、第一至第三蜕壳期间的河蟹生长较为有利,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地区蟹种越冬培育期变长且管理不善,蟹种投放时间整体推迟,幼蟹整体长势偏弱。6月起,43 d的超长梅雨,8月持续高温与9月上旬偏高气温,暴雨洪涝、闷热灾害、高温热害不断出现,养殖环境较差,河蟹体质下降,病害重,病死率高。尽管9月中旬起天气好转,但河蟹养成规格、产量及品质总体不如往年,属于减产气候年景。2020年江苏省河蟹总产量约30万t,约80%受访河蟹养殖户养殖单产较2019年降低20%~30%。
现采用江苏省气象观测资料和河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基于以隶属度等技术构建的河蟹高温热害、闷热灾害评估模型,分析2020年江苏省河蟹减产气象成因,结合大灾之年少减产或小丰收的生产事例,提出了河蟹养殖高温及闷热灾害防御措施,为河蟹养殖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1.1 气象数据
2020年江苏省70个基本气象站观测数据,包括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由江苏省气候中心提供。
1.1.2 监测数据
河蟹养殖水体环境数据来源于高淳永胜圩河蟹生态环境自动观测站。水温观测设备使用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有限公司ZQZ-A自动分层水温观测仪,分别观测水面、水下10,40,60 cm和水底5个深度层次的水温;溶解氧采集使用美国Campbell公司CS511型传感器,测量水下40 cm深度和水底2个深度层次的数据。上述要素每10 min记录一次,每天连续记录144次,每小时记录1次正点值、小时内最高值和最低值。
1.1.3 河蟹生产信息
2020年江苏河蟹生产、产量、经济效益数据及销售情况,由江苏省河蟹产业体系4个渔情监测点(兴化、高淳、昆山和金坛)、江苏省淡水养殖气象服务团队及河蟹养殖委托观测点、相关市区河蟹典型养殖户随访调查等汇总而来。
1.2 高温热害和闷热灾害综合指数确定方法
文献[7-8]表明,引发河蟹高温热害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高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降水和日照,由此4要素构建了河蟹高温热害风险指标,设逐日单因子高温热害风险指数μ)(=1为最高气温、=2为高温持续天数、=3为降水量、=4为日照时数)。各气象因子的具体风险指数用隶属度模型构建可表示为:
式中:和为对应气象因子高温热害发生和加重时的临界值。
逐日高温热害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考虑高温期各气象要素对河蟹的影响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给出影响权重a、a、a、a、a的值,依次为0,0.50,0.35,0.10和0.05。根据河蟹养殖资料和对应的同期高温热害综合指数统计分析,将其高温热害分成3个等级。
文献[11]表明,最高气温不高,但微风、低压和高湿的闷热天气同样威胁河蟹生长,将日最高气温≥28℃、日平均相对湿度>80%、日平均气压<1 010 hPa且闷热指数≥0.1统计为闷热灾害天气,同理使用隶属度构建河蟹闷热灾害风险指数μ)(=1为日平均气压、=2为日平均相对湿度、=3为日平均气温、=4为日照时数、=5为日平均风速),权重系数依次为0.30,0.30,0.30,0.05和0.05,闷热灾害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河蟹高温热害及闷热灾害等级划分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超长梅雨特征及对河蟹的影响
2.1.1 梅雨特征
2020年6月9日,淮河以南地区入梅,比常年(6月18—20日)早;7月21日出梅(常年7月10—12日),梅雨期持续43 d,列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位。淮河以南地区平均梅雨量582.5 mm,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高值(仅次于1991年738.8 mm)。梅雨期间平均每天日照时数:苏北养殖区(洪泽、盐城、兴化)1.8~2.9 h,苏南养殖区(吴中、昆山、高淳、金坛)1.4~2.7 h,大部分地区创近60年同期新低。
2.1.2 梅雨期河蟹闷热灾害特征
根据闷热灾害指标计算模型和灾害等级判别标准,计算各代表站点逐日闷热灾害指数,判别闷热灾害等级(表2)。
由表2可见,2020年梅雨期,苏南养殖区闷热灾害日数为11~17 d,苏北养殖区为7~10 d,明显多于往年(常年不足5 d)。从地区分布看,高淳灾害发生程度最重,该地闷热灾害日数16 d(比全省最多的吴中少1 d),其中重度等级灾害天数11 d。从最大闷热指数看,最严重的1 d出现在兴化,最大闷热指数达到0.96。
表2 2020年江苏代表站点梅雨期闷热灾害指数及各灾害等级天数
2.1.3 梅雨对河蟹生长的影响
(1)闷热天气。河蟹生长需要稳定的水体环境,持续降雨引起养殖水体水位、pH值、浮游生物群落、上下水层溶解氧等因子剧烈波动,溶解氧质量浓度明显降低,加剧河蟹伤亡。高淳河蟹生态自动观测站数据显示,梅雨期间,40 cm水深的日最低溶解氧质量浓度大多低于4 mg/L,其中14 d内出现过1~9 h溶解氧质量浓度低于1 mg/L(图1)。7月5日,水中溶解氧质量浓度持续偏低(图2),从7月4日23:00至次日06:00,持续6 h溶解氧质量浓度<1 mg/L,07:00略有回升,08:00—10:00再次跌到1 mg/L。由于观测设备安装在蟹塘进水端,水质条件优于其他养殖区域,大部分养殖区域水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多烂根、下沉,导致溶解氧质量浓度更低。河蟹长期处于缺氧及受胁迫状态,摄食较少,蜕壳困难,蜕壳伤亡大,且水瘪子病等病害发生率高。不仅在高淳区,其他养殖区普遍出现伤亡率高、病害重的情况,如兴化养殖基地,平均每667 m日伤亡2~3只;另外,在昆山巴城武神潭村、武城村大母本蟹种养殖池塘,利用地笼检查发现,约有20%的河蟹行动迟缓,四肢空软无力,肝胰腺发白,功能退化。
图1 2020年6月9日—7月21日高淳河蟹生态环境自动观测站40 cm水深日ρ(溶解氧)变化
图2 2020年7月4—5日高淳河蟹生态环境自动观测站40 cm水深ρ(溶解氧)24 h变化
(2)蟹塘受淹。由于降水量偏多,部分蟹塘受淹,最为严重的高淳区,7月20日上午因安徽当涂县石桥镇南圩决堤,洪水涌入阳江镇胜利圩,超过1 000 hm河蟹养殖区受淹,直接经济损失约3.58亿元。少数蟹塘未被淹,养殖户因担心被外源水污染,采取蓄水增加内塘口水位措施,引起池塘水质变化,影响了河蟹正常生长,部分养殖塘口出现河蟹伤亡现象,平均每667 m日伤亡2~3只。
2.2 持续高温特征及影响
2.2.1 持续高温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8月份江苏出现持续大范围高温天气,1—3日、5—7日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短、范围较小,9—25日影响范围大且持续时间长,其中15—19日淮河以南大部地区都出现了高温。8月苏南养殖区高温日数为14~21 d,苏北养殖区为8~9 d,比常年平均多6~18 d,均列历史前6位。9月上旬各站气温依然偏高,7—9日最高气温仍超过33℃,苏南部分地区达35~36℃。
2.2.2 高温热害
根据高温热害指标计算模型和灾害等级判别标准,计算4个典型监测区8月1日—9月10日高温热害指数,判别高温热害等级(图3)。由图3可见,8月1日,苏南养殖区高温热害指数均在0.5以上,达到中度高温热害,苏北各地也在0.25以上,其后2 d,高温热害指数维持在较高水平;11—25日,高温热害指数再次升高,阳澄湖养殖区12日开始持续10 d达到中度高温热害(其中7 d重度),固城湖及长荡湖养殖区中度以上高温热害也超过7 d,苏北受灾程度相对较轻,中度以上高温热害为4~5 d,但在19日大多也达到重度等级。此外,9月上旬苏南养殖区仍有2~3 d的轻度高温热害,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图3 2020年8月1日—9月10日高淳、昆山、兴化、金坛河蟹高温热害指数
2.2.3 高温对河蟹的影响
(1)蟹塘溶解氧质量浓度低、水温高。2020年8月1日—9月10日,河蟹塘口溶解氧质量浓度普遍偏低,每日最低ρ(溶解氧)均小于0.7 mg/L。8月3—10日,40 cm水深处日平均ρ(溶解氧)为2.3~5.9 mg/L,其中6—9日连续4 d低于4 mg/L。
受高温影响,蟹塘水温居高不下。8月1日—9月10日,高淳河蟹生态环境自动观测站各水层各时次平均水温变化见图4。由于空气与浅层水之间的热量交换比较频繁,上层水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最快,日变化幅度最大。10 cm深水温16:00达到最高,此时上下层温差最大,达4℃,底层在18:00才达到高峰,之后各层水温不断降低,至次日04:00—06:00,上下层水温一致,07:00达到最低值,但也达到了29.9℃,超过了河蟹适宜生长的温度,影响其正常生长。
图4 2020年8月1日—9月10日高淳河蟹生态环境自动观测站不同深度各时次平均水温变化
60 cm深处是河蟹最活跃层,8月1日—9月10日该深处日平均、日最高和日最低水温变化见图5。由图5可见,水温持续偏高,直至9月6日才回落到适宜的生长温度。其间出现了3个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在8月1—5日,8月3日最高水温高达38.6℃,最低水温也高达30.6℃;第二高峰期在8月15—21日,8月20日最高水温达35.2℃,最低水温也高达31.5℃;第三高峰期在8月25—26日,最高水温达34.6℃。8月下旬水温总体回落,但直至9月6日才低于28℃。
图5 2020年8月1日—9月10日高淳河蟹生态环境自动观测站60 cm深水温日变化
(2)河蟹蜕壳时间延长,病害重,病死率高。8月高温热害造成蟹塘水草死亡,水体自净功能降低,水环境长期处于非平衡状态,保草调水难度增加。因持续阴雨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河蟹生存难度加大,个体生长差异大,蜕壳时间延长,“四壳”和“五壳”界限不清,病死率高。如高淳区前期管控不到位的蟹塘,后期每天每667 m塘口损蟹8~10只,一般的蟹塘为2~3只。9月上旬为河蟹最后一次蜕壳高峰期,轻度高温热害造成河蟹蜕壳困难,甚至出现蜕壳不遂现象,残蟹、软脚蟹多于往年。
极端天气导致河蟹损耗高于往年,2020年河蟹水瘪子病比例高于2019年。以昆山为例,河蟹水瘪子发病率最高,约30%,病死率约75%。病而未死的河蟹基本无法销售、食用。
3 灾害防御措施
3.1 灾害防御技术
3.1.1 调控水位
池塘保持一定水位和水草覆盖率可有效降低底层水温。水位调控以“春浅、夏满,秋适中”为原则,随气温升高,缓慢提高水位,高温时水深1.2~1.5 m为宜(图6)。
图6 河蟹养殖池塘逐月适宜水位变化
3.1.2 调节水质
以水草、螺蚌等生物净化手段为主、微生物调节为辅,总体坚持“前肥后瘦”原则。前期透明度维持30~40 cm,高温期透明度40~50 cm,pH值约7.5,ρ(溶解氧)>5 mg/L,ρ(氨氮)<0.1 mg/L。根据蟹池水质变化,适时适量选用生石灰、EM菌及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3.1.3 改良底质
冬季对蟹塘进行清塘消毒和晒塘冻土,适当翻耕以改良土壤。高温季节应避免剩余残饵沉底,降低池塘底部有机负荷,可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
3.1.4 科学投饲
“定时、定点、定质”投喂,高温季节降低高蛋白型饲料比重,高蛋白饲料/低蛋白饲料控制为45∶55。适度加拌保肝诱食性饵料,降低水质腐败及河蟹发病概率。闷热天气时少投甚至不投饵料,水温超过35℃时停止喂食。
3.1.5 管理水草
高温季节来临前,清理水草使其留有空隙,“草头”控制在水下20 cm左右,保持水草覆盖60%~70%,以增加水体的光照量,促进自然增氧。高温时期减少对水草的人为扰动,以免影响整塘水质。
3.1.6 适时增氧
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时开启增氧设施。遇到闷热天气,傍晚开启微孔管道增氧机至次日早晨,22:00开启增氧机至次日天亮。使用药物杀虫、消毒与调节水质时,也开启增氧机。
3.1.7 防病治虫
高温期慎用杀虫消毒等药物,并及时添加微生物制剂以改良水质,分解有毒有害物质,提高河蟹抗病能力。
3.2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
加强河蟹闷热灾害、高温热害跟踪监测预警与评估,梅雨期和夏季高温期,要加大服务密度。根据气象和河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利用高温热害(闷热灾害)计算模型,判别前期灾害发生等级。根据省台精细化预报产品,预测未来一周灾害指数,推算未来灾害等级。结合河蟹生长情况、池塘水体环境和预测结果,联合气象业务人员、渔业技术人员、生产一线人员多方会商后,及时发布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信息和应对措施,降低极端灾害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为生产部门是否采取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