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2022-05-18司玲玲
司玲玲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实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语文教师思考“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进而避免布置过多的作业而未能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明确“双减政策”后,也采取了措施降低作业量,但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未能达到“提质增效”的要求,学生学习效果未有效提升的同时阻碍了学生快速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
引言:
2021年7月24日,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目标是最大化降低学生作业压力、最大化降低学生培训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各学科教育教学中需要根据“双减政策”要求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注重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最大化降低作业量,在保证并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1]。农村小学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及时改变教育理念与方法,虽然当前已经根据“双减政策”要求进行了改变,但是却表现出学生学习效果下降的现象,应积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在显著提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的目的。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小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积极改变教学策略,教学效果未有效提升
“双减政策”的目标虽然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并未对教师提出降低教学质量的要求,而是要求教师思考“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弥补作业量降低对教学质量产生的影响。”语文教师要站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设计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于课堂教学中达到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有效弥补作业量降低产生的影响外,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但是在实际中却表现出语文教师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策略,未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未有效调整,学生在课堂中的练习较为缺乏
作业的作用是巩固学生当天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灵活化应用于实践中,由于“双减政策”的目标是降低学生压力,需要教师最大化降低作业量并保证作业达到“精”的要求,作业的作用会被削弱。因此,语文教师应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将练习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知识巩固并灵活化应用的过程,但是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未有效的调整,学生在课堂中缺乏练习的过程,学生知识巩固效果与应用效果不理想。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注重预习——围绕重点知识实施预习策略
“双减政策”的目标是最大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作业量的精减,学生知识巩固效果及灵活应用的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将重点放置于课堂教学中,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练习的过程融入课堂中,进而让学生在有效学习的同时得到练习,将作业中缺失的效果转移至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知識的学习、巩固、灵活应用的过程,进而在满足“双减政策”要求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2]。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重预习的实施,并为了促进学生快速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节省出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练习中,在实施预习策略时要根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重点知识进行预习,可让学生先对重点知识自主理解并挖掘出自己无法有效理解的环节,并在课堂教学中向教师提出,教师可以对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有效归类后实施针对性教学,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并节省出时间应用于练习中。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时,这篇课文讲述了五粒豌豆的不同思想与不同的命运,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将五个豌豆的不同理念与不同命运表述出来,并从中感悟到平实的生活态度、敬爱生命的生活态度,进而能够改变以往自己不切合实际的思想、关爱生命。因此,语文教师在实施预习策略时,可以围绕这一教学重点设计问题,比如:(1)你能总结出每个豌豆的想法和最终的命运吗?(2)你觉得这五个豌豆中,哪个豌豆的生命最有意义?为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生命的?通过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先自主学习教学重点,并在思考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产生了熟悉感,教师在后续课堂中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教学时,可以促进学生快速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并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引入练习——将作业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灵活化的应用知识,但是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作业最被严格的控制,影响了作业作用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应将作业练习的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将练习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策略。
例如,同样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为例,在作业布置中会让学生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生字组词、根据新学习的写作手法进行练习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比如在学生预习时可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认识生字并组词,在课堂教学中则采取“抢答游戏”的措施,让学生将不同的组词内容阐述出来,教师则逐一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其含义,让幼儿自主选择两个组词并书写在语文书上,包括其含义。在本节课教学后,教师可逐一阐述出生字,学生则根据自己选择的两个组词进行书写,并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书写准确,通过将作业内容引入课堂中,既使减少了作业量也达到了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入学生思考与探究提升教学效果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可利用各类措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完全贯穿于课堂始终,促进学生思考的过程对所学知识进行熟悉,并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快速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蝙蝠和雷达》课文时,教师可先根据标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标题要起蝙蝠和雷达呢?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可通过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蝙蝠、雷达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学生产生好奇心后会密切观察两者,但是仍然无法观察出两者的关系,然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会积极投入阅读中并挖掘出两者的关系,班主任在后续教学中同样可以引入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的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结束语: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去探索知识,进而达到快速理解知识的目的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博. "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J]. 现代教学, 2021(21):36-37.
[2]耿欣.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语用策略研究[J]. 今天, 20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