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市代表性古建筑的浅探及保护方法

2022-05-18万雅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5期
关键词:云冈石窟文物保护

万雅娟

摘 要:古建筑是流传千百年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各个城市的古建筑都应该被保护并进行研究。大同市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了解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之后,保护古建筑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这是现今文物工作者应该重视的。

关键词:大同古建筑;华严寺;悬空寺;云冈石窟;文物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17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关注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了解、继承和发扬,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我国的传统文化以文化遗产为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意志和独特品格,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因此,关注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很有必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能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或者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等等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或者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的建筑群,称作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古建筑遗址。

古建筑作为物质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涵盖了建筑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文物保护等多个学科。对古建筑的研究既能对各个学科的研究有所推进,也能加强古建筑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毕竟建筑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意义的古建筑在千百年前也是为古人类服务的。研究并宣传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是推进传统文化走进民间的重要一步。

笔者认为要想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就不能让民众对历史有距离感,因此,古建筑就是很好的媒介。古建筑和城市共同存在,一起成长,是城市的一部分,也让这所城市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底蕴。但是古建筑也是跨越了千百年的时光,是现代和历史的统一,研究古建筑蕴含着的历史文化,以小见大,以点概面,继而推动民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加以了解,就是笔者希望能达到的目的。

1 大同市代表性古建筑及其研究

笔者选择对山西省大同市古建筑进行研究,一是因为这所城市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大同市位于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的交界处,是中原和北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融的聚居地,是北魏的都城、辽和金的五京之一,城市历史复杂多变且意义深刻,是一座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还发现过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10万年前。二是因为大同市坐落着众多地位特殊的古建筑,如华严寺、悬空寺、云冈石窟、代国古城墙、古长城等。这些古建筑的背后包含着中国古代政权更迭、民族政权并立、宗教传播、主流学术发展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涉及的科目繁多,研究性极强,但与此同时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也很强。三是因为笔者关注相关的学术研究后,发现虽然相关古建筑的研究有一定数目,但是以城市为单位进行的整体研究并不多见,这是古建筑研究范围内的空白。因此,笔者简析、研究以下的部分大同市代表性建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人关注古建筑文物。

1.1 华严寺

华严寺始建于辽朝,距今约900年,以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得名,古时称作大华严寺,现在分为上、下华严寺,规模宏大,器宇巍峨,环境清幽,是少數民族政权统治范围内佛教得以传播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佛殿,保存十分完整,非常罕见。

首先,华严寺的建筑本身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一方面,华严寺兴建于辽金,是研究辽金时期的木结构建筑的非常典型的案例。如上华严寺中的大雄宝殿采用减柱法进行殿内柱的排列,这种方法采用力学原理,在不减少柱子承重能力的前提下,一共减少了12根大柱,使大殿更加宽敞,方便在殿内举行大型佛教活动。这是辽朝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材料,就算是放在中国历代建筑成就中,都是极为高明的。少数民族的音乐、美术、建筑、书法等艺术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明,再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展现出极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殿内存放着32尊明代雕刻的佛像以及21幅清光绪年间绘制的巨型壁画,制作水平高超,造型独特,色彩艳丽且和谐,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是研究明代彩塑和清代壁画的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此外,由于华严寺是在契丹族统治范围内兴建的,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少数民族自身的旧俗。以大雄宝殿为例,这座佛殿坐西向东,是契丹习俗和佛教崇向的结合,这在全国大部分坐北朝南的佛教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

1.2 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坐落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是恒山最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现在的悬空寺的主体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重建的。

悬空寺正如其名,建造在悬崖之上,而且主体建筑由立木支撑在岩石上,远远望去有半个建筑都是“悬挂”在悬崖之上的。整个建筑群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从岩石到立木到房屋到栈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支撑系统,将单个建筑连接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使悬空寺处于险要之地却能历经千年屹立不倒。这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展示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建筑水平和科技水平。

当然,悬空寺除了在建筑史上地位特殊以外,在宗教史上也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很少有人知道悬空寺原本是道观,是北魏孝文帝将平城的道坛迁移到恒山所建造的。但是在之后的历史中,悬空寺却逐渐从道观变成了三教合一的综合性宗教场所。在悬空寺最高处的建筑叫作三教殿,顾名思义,在这座殿中供奉着儒家、道教、佛教的鼻祖的塑像,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共居一殿,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宗教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奇观。如图1所示,释迦牟尼像居中,孔子像居左,老子像居右,下面还有2个奉祀小佛,体现出三教融合的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宗教具有排他性,世界上大多数宗教教派都只允许单一信仰,那么为什么悬空寺会有这么一座三教殿呢?这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独特的社会状况有关。儒家创立于春秋时期,于汉朝武帝年间被立为正统,这一学派拥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但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休,人民痛苦不堪,无法从儒学中获得精神力量,或者说儒家信仰亟须重建,儒家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进入了徘徊期。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西汉末年传入的佛教和东汉末年兴起的道教被广大苦难人民接受,开始冲击儒家的主流正统地位。三教在那一时期社会影响力不相上下,为了获得更多的拥簇,三教开始互相吸收彼此的思想,将另外两教中优秀的且适合自身的思想文化融合进来,互相影响、互相融合,这种独特的现象就叫作三教合一,或者三教合归儒。悬空寺就是这种三教合流思想在宗教建筑上的最早显现,三教和谐共处、同处一室,甚至还有别的民间信仰,这正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包容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纵观世界历史,那么多清教运动都彰显了宗教的排他性,唯独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将外国传入的宗教、本土的宗教以及主流学说交融发展。悬空寺作为那段历史的体现,在千余年后被我们所见证。悬空寺所展现的精神价值已经超过宗教的范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光辉展现,是整个中华民族友善平和的集中表现。

1.3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同样建筑于北魏时期,这座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造就的、规模宏大、成就高远的石窟寺,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自成一派,其洞窟性质、佛像造型、雕刻方式等吸收了中外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云冈模式”。可以说,云冈石窟就是中外、汉蕃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逐渐在北方聚集,北方民族也在交融。在这样背景下兴建的云冈石窟受到西域以及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也受到了鲜卑等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响,包括石窟建造过程中也是各民族各方人士共同的努力。因此,云冈石窟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多样性,就不足为奇了。

云冈石窟除了反映了民族交融外,其实其不同阶段佛像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和世俗化的特征。如图2所示,云冈石窟早期的佛像,从佛像服饰就可以看出其开放自由的特点:一方面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还保留着印度佛教的烙印;另一方面是北魏的繁荣发展,鲜卑人物质生活富足,民族特色鲜明,外国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融合,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点。当然,并不是说这一时期的佛教就没有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看图2中的佛像姿态端庄,面目温和,符合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仁”和“礼”的特征。等到了中后期,这样的本土化特征越发明显。

石窟中的佛像往往不是一次就能雕刻成功的,通常要经历几次加工,就算是完成之后也会有修缮和改造,因此在石窟中期的一些佛像中,很明显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如图3所示的佛像,衣着交领右衽,从领口和袖口可以看出穿了几层衣服,这都是典型的汉族服饰特征。此外,观察佛像神态,更加温和亲切,微微俯身像是在倾听民众的声音。因此,从佛像姿态变化到服饰和整体造型的改变,也呈现出佛教世俗化的特点。

2 古建筑保护及其现实意义

在了解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之后,保护古建筑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笔者了解到,大同市政府针对文物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采用“新旧分离”的模式,兼顾古建筑和城市的新发展,实现了新旧之间的互利共赢。

例如,笔者刚刚提到的华严寺曾在1993年大殿前顶坍塌,因此大同市政府和古建筑保護研究所于1997年进行过立项大修,根据《文物保护法》,以“不得改变文物原状”和“恢复原貌”等原则进行了全面修缮,2001年竣工,是一次大型文物保护工程的成功范例。

笔者认为,古建筑的保护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①不能改变古建筑的原状,在尊重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以及灾害预防措施。

古建筑的意义就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时光,将过去的历史展示给现在的人。因此,真实就是古建筑修缮中应该达到的第一原则。当然,这一原则也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中着重强调的。

②古建筑保护要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可以做适度的旅游资源开发。

很多古建筑都坐落在城市之中,本是车水马龙钢筋水泥之中的点缀,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内的古建筑却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阻碍”。不少市政部门从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和经济发展等角度出发,将古建筑进行拆除,这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古建筑进行适度的旅游资源开发,强调古建筑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并重。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古建筑单位可以展开相关的科普、讲座,介绍幕后的文物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甚至可以采用互动模式让游客参与古建筑的保护中,增强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古建筑的保护就需要全民参与进来,全社会共同保护。

③要坚持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其余的学术价值。

古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拥有丰富资源的宝库,不仅是建筑,更是博物馆、图书馆和学校,不能把古建筑仅仅当作历史古物进行欣赏,更应该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并向民众进行宣传推广。

注释

①庞尔亮.大同华严寺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8(13):158-159.

②岳娜.论悬空寺的文化内涵及其遗产保护[J].太原学院学报(4):47-50.

③王彩凤.云冈石窟艺术中的服饰文化研究[J].大观,2021(9):88-89.

④杨荣清,刘雅静.基于“新旧分离”模式分析大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21-127.

⑤焦春兰.从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抢修看古建筑保护的现实意义[J].城建档案,2004(4):33-35.

猜你喜欢

云冈石窟文物保护
云冈石窟“云”上游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云冈石窟1至4窟重新开放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云冈石窟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云冈立佛将重现北魏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