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惠男教授辨治脾胃病常用药对举隅
2022-05-18沈贤敏葛惠男
沈贤敏 葛惠男
摘要:吴门名医葛惠男教授治疗脾胃疾病善用药对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现将其常用的5组药对进行分析总结,并附验案1则。
关键词:名医经验;葛惠男;脾胃病;药对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5-0097-03
药对是经过临床应用被证明确实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一对(即2味)中药所构成的常用固定组合搭配,同时亦常用于中药配伍。在传统师带徒模式的实践中,药对因其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也受到广泛欢迎。葛惠男教授,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从医近40载,医术精湛,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有很深造诣,有吴门医派用药精当、拟方严谨的特点,在临床中善用药对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笔者系葛教授吴门医派学术经验的传承门人,撰文以药对之视角探究葛教授治疗脾胃病之临证经验,以启后学。
1 黄连-吴茱萸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肾经。功擅: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黄连、吴茱萸伍用,辛开苦降,反佐为用,共奏清肝泻火,开痞散结,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寒热错杂之证。李时珍《本草纲目》曰:“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而无偏胜之害。”研究显示黄连-吴茱萸药对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多通路、多靶点的特点[1],其对治疗胃炎的主要功能是结合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如蛋白磷酸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等[2]。葛教授临床上喜用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胁肋胀痛、嗳气、肝火犯胃所致嘈杂吞酸等症,临床证型不同、寒热轻重灵活变动黄连、吴茱萸两药剂量。此外,治疗肝热阴亏,胃热气逆者,常在黄连、吴茱萸的基础上加用白芍,三药能清能降,能散能养,肝胃同治。
2 桂枝-炒白芍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功擅: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功擅:养血柔肝止痛。白芍、桂枝伍用,一寒一温,一敛一散,一可入里,一专走表,共奏调和营卫、温通镇痛之功效。桂枝-白芍药对主要的药效物质基础含有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及其同分异构体等6种芍药总苷单萜类化合物[3],与单味药白芍相比,桂枝-白芍药对中芍药苷内脂、芍药苷等煎出率均具有明显提高[4],而芍药总苷具有镇痛、抗炎、免疫调节、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5]。葛教授临床喜用桂枝、白芍配伍治疗中焦虚寒、化源不足,肝脾不和所致之腹痛,常用剂量比例为桂枝∶白芍=2∶1,但也因不同证型而论,温通助阳为主,重用桂枝;敛阴和营,缓急镇痛,重用白芍。此药对融于不同的方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区别,小建中汤中此药对偏于调补阴阳,黄芪建中汤此药对偏于调和脾胃。
3 蒲黄-五灵脂
蒲黄:味甘、微辛,性平。归:肝、心、脾经。功擅:活血化瘀、止血。五灵脂:味苦、甘,性温,归肝经。功擅:活血祛瘀,行气镇痛。蒲黄、五灵脂两药生品伍用,又名失笑散,蒲黄性滑而行血,五灵脂气臊而散血,皆能入厥阴而活血镇痛,同入于血分,相须为用,共奏通利血脉、活血散瘀、消肿镇痛之功效。李时珍曰:“蒲黄五灵脂同用,能治心腹痛是也。”研究发现,蒲黄五灵脂合煎液与蒲黄单煎液、五灵脂单煎液或者二者合并液相比,在抗血小板聚集和延长凝血酶時间活性方面均有显著差异[6]。葛教授常用五灵脂-生蒲黄配伍治疗气滞血瘀型腹痛、胃痛,特别是反复发作、久病入络的十二指肠溃疡之疼痛,遇胃寒而痛者,可在五灵脂、蒲黄的基础上加用高良姜。
4 川楝子-延胡索
川楝子:味苦,性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功擅:行气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肝、胃、心、肺、脾经,功擅:行气活血止痛。延胡索偏行于血分,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之血滞,专于一身之诸痛。叶天士认为“凡醒脾胃必先治肝”。两药相配为伍,参合而用,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气血并治,共奏行气疏肝,活血镇痛之功效。研究发现,川楝子、延胡索组成的金铃子散主要成分能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内环氧合酶2、白细胞介素等靶点,作用靶点还富集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上皮细胞的信号转导、炎症性肠病、沙门氏菌感染等消化疾病通路[7]。葛教授常用两药配伍治疗肝气郁滞、肝郁化火、气血凝滞之胃脘、腹部、胁肋疼;遇肝郁两虚之胁肋作痛者,可加用白芍可增强养血柔肝之效;遇脾虚气滞者,可加用木香加大行气止痛、和胃健脾之功。
5 地龙-土鳖虫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胃、肺、膀胱经。功擅:清热、平肝、通络。土鳖虫味咸,性寒,归肝经,功擅:破血逐瘀。叶氏指出:“凡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地龙作用于气分为主,能通阳散结;土鳖虫作用于血分为主,能活血祛瘀,使凝着之血流通,以治病在血分。研究发现,土鳖、地龙、都含有凝血酶的直接抑制成分[8],两药相伍,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葛教授临床尤喜制地龙、土鳖虫相配伍,治疗“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胃病。临证中,遇到久病迁延不愈,或瘀血阻络、或痰湿滞中致胃络受损的患者,葛教授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黄芪建中汤合土鳖虫、制地龙活血通络之剂化裁治疗,多获良效[9]。
6 典型病案
殷某,男,70岁,初诊:2019年11月5日。主诉:上腹间断性隐痛1年余,又发1月。患者近1年来上腹部隐痛不适,空腹、食后均有,夜间痛甚,伴泛酸、嗳气,口苦,食后腹胀,无明显口干,平素畏寒,喜温喜按。大便溏,食纳一般。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炎;病理:(胃窦黏膜)中度慢性浅表活动性炎伴局部肠上皮化生。患者间断口服雷贝拉唑,服药时上腹隐痛好转,停药后又作,近1月来夜间疼痛明显来诊。刻诊:上腹隐痛,夜间痛甚,反酸、嗳气,大便溏,食纳一般,苔暗、苔薄腻,脉沉涩。诊断: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中虚血瘀证。病机: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脾胃虚寒为本,日久血行不畅而致瘀滞。治法:温中健脾,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益气活血方加减。
处方:生黄芪20 g,桂枝10 g,炒白芍15 g,炙甘草6 g,五灵脂10 g,生蒲黄10 g,铁树叶3 g,制乳香3 g,乌贼骨30 g,黄连3 g,吴茱萸3 g,煨木香10 g,干地龙10 g,土鳖虫10 g,制半夏10 g,煅瓦楞30 g,六曲10 g,服14剂。
2019年11月19日二诊:药后症减,上腹隐痛明显好转,夜间疼痛减轻,偶有反酸,食纳一般,大便质偏烂,舌暗、苔薄,脉沉涩。上方生黄芪易炙黄芪20 g,加炒白术10 g,干地龙改为20 g,再服14剂。
2019年12月6日三诊:药后症减,患者病情稳定,上腹隐痛偶作,无明显夜间痛,食纳较前好转,大便成形,质偏烂,舌偏暗、苔薄,脉沉涩。二诊方加茯苓20 g,14剂。
2019年12月24日四诊:药后症减,患者上腹痛偶作,夜间痛消失,食纳正常,无反酸,稍感口苦,大便质软成形,舌淡红、苔薄,脉沉弦。三诊方加柴胡10 g,14剂。
按:本案患者中医診断为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炎。患者上腹隐痛,反酸,畏寒,喜热,大便溏,食纳一般,苔暗薄腻,脉沉涩。辨证为中虚血瘀证,治以益气活血,温中健脾,化瘀通络。方中黄芪补益中气,桂枝、白芍为伍,温经散寒,养血柔肝止痛;黄连、吴茱萸一寒一热为伍,平肝制酸,乌贼骨、煅瓦楞加大制酸之力;五灵脂、生蒲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制地龙、土鳖虫相为伍,祛瘀通络,加大活血化瘀之力;乳香活血行气止痛,铁树叶清热散结;煨木香行气止痛;制半夏燥湿;六曲健胃消食; 甘草调和诸药、补气健脾。二诊患者上腹隐痛好转,夜间痛仍有,大便仍质烂,生黄芪改为炙黄芪,加用炒白术10 g,加大健脾益气之力;地龙用量加至20 g,增强祛瘀之力。三诊患者腹痛上腹痛较、夜间痛前明显好转,大便仍偏烂,加茯苓20 g,加大健脾补气之力。四诊,上腹痛偶作,食纳恢复,仍稍有口苦,加柴胡10 g,加大疏肝之力。本案辨证用药关键:干地龙、土鳖虫相须为用,搜剔通络之力增强,有助于改善胃黏膜微循环,改善血瘀所致夜间疼痛。
参考文献:
[1]张书琦,李伟霞,张辉,等.基于系统药理学分析黄连-吴茱萸药对治疗胃肠道疾病[J].中医学报,2020,35(5):1065-1072.
[2]张慧,王艳艳,黄莉莉,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吴茱萸-黄连药对治疗胃炎的机制研究[J].中医药学报,2020,48(8):29-36.
[3]陈永财,钱江辉,王彬辉,等.“桂枝与白芍”药对入血成分UPLC-Q/TOF-MS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34(12):1707-1711.
[4]陈永财,钱江辉,王彬辉,等.“桂枝与白芍”药对不同比例配伍的HPLC指纹图谱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7,14(13):29-33,64.
[5]蒋午峻,王巧,李小娜,等.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5):500-502.
[6]宿树兰,薛萍,欧阳臻,等.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效应成分变化及其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酶活性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6):3187-3193.
[7]郑雅,王博龙,邹盛勤.金铃子散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30(10):1211-1221.
[8]陈晓伟.活血化瘀中药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9]葛惠男.叶天士络病学说及其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5):409-412.
(收稿日期: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