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及综合防制思路
2022-05-18刘建华
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出现,引发了多种疾病,且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极大的降低了养猪行业的收益,并为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哺乳仔猪和育肥猪极易感染该病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如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仔猪先天性震颤(CT)、猪皮眼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及PVC-2相关性繁殖障碍等。该病对猪的生长发育具有阻碍作用,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并极易导致一些病变和临床症状。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PVC-2的特性及由此引发的相关疾病,并介绍了几点诊断及综合防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诊断;综合防制
猪圆环病毒病也可称为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该疾病的诱导因素为猪圆环病毒2型(PVC-2)。该病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和育肥猪,大都表现为呼吸困难、黄疸、体质消瘦、腹泻、衰弱等;且会引发全身组织器官的炎性变化。该病最先来源于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地区,且于1996年被确诊。当前,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该病,根据相关人员的调查分析及PCR诊断结果可知,猪圆环病毒病确实存在,且为猪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探索该病的特性及相应的诊断和防制措施,以此来更好的控制和预防该病,具体内容如下。
1 病原学
PCV是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为圆环病毒科属。病毒粒子直径为14~25nm,CsC1中具有1.33~1.34的浮密度,相互对称的二十面体,无囊膜,DNA结构为单股负链环状,可抵抗高温、氯仿或酸性环境。结合其致病性和序列可知,PCV包含两种血清型,即无致病性的PCV-1和有致病性的PCV-2,PCV-1和PCV-2的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759bp和1767~1768bp,血清型相同时,其内部各毒株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同源性均>90%,两种不同的血清型毒株,其核苷酸序列具有小于80%的相似性,根据基因序列可知,氨基酸序列具有<76%的同源性。
2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
2.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仔猪断奶两到四天,具有如下表现症状,如厌食、腹泻、消化不良、少数出现呼吸困难等。发病猪则出现发育不良、结膜和皮肤发黄、皮肤苍白、尿液等,其它的猪还具有咳嗽、呕吐、发热及瘫痪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急性死亡,大都由继发感染导致。病猪皮肤苍白,肌肉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淋巴结肿大,切面变硬,且具有均匀的白色出现。肝脏变暗,有炎症产生,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出现增生。肺部产生炎性病变,较硬,且有灰色小叶或斑点状出血现象。肾脏苍白,水肿,被膜下存在坏死灶,皮质和髓质有炎症。脾脏萎缩,胃肠具有溃疡病变。
2.2 仔猪先天性震颤(CT)
猪的CT多出现在新生仔猪,其特征为头和四肢震颤,当出生第一周内,震颤较为严重,且哺乳不及时将会死亡。存活1周后,仔猪可撑过震颤,3周后,则能逐渐恢复。震颤具有双侧性,安静状态下的仔猪,震颤较为缓和,受到刺激时,震颤则较为严重。相关研究表明,CT是由PCV-2造成的。针对美国爆发CT的猪场,选取其中的4个进行调查,一些正常的仔猪及CT患猪均没有出现眼观病变,因此,还需进一步探索PCV-2与CT之间的关系。
2.3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
病豬皮肤为红色或紫红色,表面具有圆形或不规则形隆起,中间为病灶。病灶常见部位为后驱、后肢及腹部,扩展后,也会到达胸肋或耳,形状为条状或斑块。发病较温和时,猪具有较为稳定的体温和平常化的行为,也可自动康复。发病严重时,猪会出现以下症状如发热、跛行、体重下降或厌食等。剖检后可观察到肾苍白,出现红肿。胆囊萎缩、淋巴结及脾脏萎缩具有全身性坏死性脉管炎和纤维蛋白坏死性肾小球性肾炎等显微病变,为免疫介导性障碍,与Ⅲ型过敏反应特征相符。该病主要是由于脉管和肾小球微血管的管壁具有免疫复合物沉淀所导致。据相关研究表明,PDNS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PCV-2的感染,此外,造成超敏反应的PDNS的病原,也有可能是PRRSV、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流感病毒等。
2.4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感染PCV-2后,首先会出现肺炎的症状,其中以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混合感染最为典型,剖检后可发现,其肺脏出现肿大,间质增宽,细支气管炎出现纤维变性,肺脏表面也逐渐病变。延长病程,并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猪流感病毒(SIV)、猪肺炎霉形体、PRRSV、PPV、PRV等。Kennedy等研究得出,PCV-2对于淋巴系统中的细胞具有诱导作用,并使其中的B淋巴细胞出现凋亡,从而抑制患猪的免疫情况,或许PCV-2与PRRSV、PPV、PRV等病毒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其破坏免疫系统的能力,进而导致免疫抑制和组织机能障碍。在引发PDRC疾病的过程中,还未查明PCV-2的具体作用,即其属于主要病原、协同病原或继发性病原等,然而对于PDRC来说,PCV-2发挥着重要作用。
2.5 PVC-2相关性繁殖障碍
首先对PVC-2相关性繁殖障碍展开的报告,是来自于加拿大的West(1999),且自此之后,与之相关的报道就愈加频繁。感染猪场具有较为一致的临床症状,如流产、死产、断奶前病死率增加、木乃伊胎增多等。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大都在一些初产母猪或引进的新猪群中出现,对于发病猪群,还未出现同时暴发PMWS和PDNS的病例。当不吮乳仔猪出现PMWS时,可得出PCV-2具有垂直传感的现象,并证实PCV-2可随公猪精液排出,对PVC-2相关性繁殖障碍知识进行了解,可从根本上保障繁殖健康,且具有深远意义。
2.6 PCV-2相关性肠炎
大多数报道指出,一旦猪群中具有腹泻病史,无论其是否具有衰竭症状,都会存在PCV-2相关性肠炎。其临床症状为回肠黏膜逐渐变厚,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得,出现PCV-2相关性肠炎时,将会导致其缺失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及肉芽肿肠炎。免疫组化染色可观察出,具有大量PCV-2抗原存在,类似于PCV-2相关性肠炎的确诊。
3 诊断
为了诊断出该病,首先需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有所了解。通过分析淋巴组织、肝、肺等在特征及组织方面的变化,可得出初步结论。由PCV-2感染而引发的疾病,具有不唯一的临床表现症状及病例变化,因此,在确诊以上疾病方面具有一定难度,需在实验室检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经常使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即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病毒分离法、原味核酸杂交(ISH)等,而PCR的灵敏性较高。由于大多数猪场都存在PCV-2,且机体中具有一定程度的PCV-2量时,猪才具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出现,因此传统的PCR法在使用时,检测结果为阳性时,仅为参考。定量PCR技术可检测出组织中含有多少病毒,可借此诊断PCV-2,并结合计算结果,得出动物所处的情况,如发病阶段或亚临床感染阶段。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ELISA,可普及在一些规模化的猪场中,而由于PCV-2的普遍存在,因此不可绝对依据ELISA检测结果,判定是否具有猪圆环病毒病产生。
4 防制措施
4.1 创建科学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
针对规模化的养猪场,需建立科学高效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将生物安全措施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建设生物安全体系过程中,首先需创建相应的疫病防控体系,如药物综合防治、疫苗免疫、生物安全维持等,避免养殖区域中出现多种疫病,从而展开对生猪的安全化生产和养殖。管理人员在落实相应的管理措施时,首先需结合养殖场发展现状,加强对饲养条件的管理,针对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猪,需加强饲养管理,大力控制仔猪的继发感染问题,将病害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在饲养仔猪群体时,可采取分群管理的方式,并进一步优化传统的饲养模式,对于日龄相同或≤7d日龄的仔猪,可将其综合饲养,全进全出。在断奶时,为避免仔猪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可将更多的优质饲料添加到日常饲养过程中,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并确保在生猪的生长过程中,都伴随着全面化的消毒操作。定期打扫和清理养殖圈舍,并完善相关的通风和消毒操作,采取光谱消毒药物实施消毒。
4.2 严格检疫购入种猪,开展隔离观察
针对我国出现猪圆环病的大多数猪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未及时检测引进的种猪,导致带毒猪大量进入。为此,在引进种猪时,首先需采取ELISA检测和PCR诊断,将其隔离饲养一个月,且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再放入猪场。实际养殖过程中,一些猪场并未有这方面的意识,将引进的种猪直接混群,或仅仅采取了隔离措施,并未对其实施检测,在隔离期间猪可能无明显症状产生,一旦混群,将会发病并感染其它猪。当前我国主要具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传染病,发病后将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4.3 强化饲养管理,避免玉米发霉
近年来,猪场不断出现霉玉米中毒的现象,玉米发霉后,将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以上毒素对猪不具有致死性,但会严重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造成仔猪具有较低的抵抗力,在育肥舍中极易感染圆环病毒。因此,霉玉米中毒也会导致猪场发生圆环病毒病。为此,需加强对猪舍的通风换气,将其中的氨气含量大大降低,确保圈舍的干燥度较高,控制饲养的密度,确保养殖场具有相对较好的营养水平。在母猪生产前,加强相关的免疫管理,制定母猪分娩计划,并接种蓝耳病、伪狂犬病及猪瘟等,增强其免疫情况,并确保可将更为健康的母源抗体提供给较多的新生仔猪。PRDC和PMWS都为混合感染疾病,而对于PCV-2,APP、PRRS、CSF、MH等可刺激其復制。加强对PCV-2和PRRS病毒及狂犬病、蓝耳病、猪瘟的综合防治。相关研究表明,单一感染PCV-2时,具有1.9%的发病几率,而患蓝耳病的占比为51.9%。发生蓝耳病时,将会增大仔猪疫病的复杂程度,并进一步影响仔猪的生长成活率,进而导致母猪哺乳受损,因此需强化相关的病毒免疫措施。
4.4 免疫接种采用自家苗
综合大多数病例,PCV-2感染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往往会出现混合感染的现象,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如果猪场的防疫工作不到位,将会导致猪瘟和蓝耳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产生,进而出现PCV-2的继发感染症状。为了避免该现象的产生,猪场平时需加强免疫检测工作,并对猪群的抗体情况进行调查。
4.5 加强发病后的消毒和药物防疫措施
发病后,需展开全群的检疫工作,将阳性猪进行淘汰或隔离,并加强消毒工作,对饲养环境和空气进行改善,多通风,且为了避免发生继发感染现象,需将氟苯尼考、丁胺卡等添加到饲料中。首先需添加药物来预防发病和继发感染情况。针对每吨断奶仔猪饲料,加入利高霉素1.2kg、15%的金霉素2.5kg,饲喂15d;母猪产前或产后1周,将1.2kg的利高霉素、2.5kg 15%的金霉素及150g的阿莫西林,加入到每吨饲料中饲喂。当哺乳仔猪分别为3d、7d及21d时,肌注0.5ml的长效土霉素,在断奶前的1周或断奶后30d,在饲料中加入50mg/(kg·bw)的泰牧霉素和150mg/kg的强力霉素,并加入500mg/L的阿莫西林进行饲喂。再者需针对具体症状展开实际治疗。在临床上,针对病猪症状,并没有可以彻底根除的特效药,仅仅具有缓解作用,并将病死率降到最低。连续5~7d,注射0.2ml/(kg·bw)黄芪多糖,连续3~5d,采用3~5g/(头·d)的头孢噻肟钠。在饲料中加入病毒灵和头孢,并依据说明书,适当加大药量,从而将继发感染情况大大降低。
5 结语
综上,猪圆环病毒病的出现,会对猪场的实际效益和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为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制该病的出现和传播。我国的养猪行业在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创建完善的疾病防范体系,并对猪场展开定期的体检,此外,还需结合其养殖现状,创建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一旦发病,还需拟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最终将发病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刘建,汤德元,罗险峰,等.规模化猪场主要病毒性疫病的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1):18-24.
[2] 李春燕,王洪光,汤德元,等.规模化猪场常见猪繁殖障碍病毒性疫病混合感染及其防制研究[J].猪业科学,2013(10):89-91.
[3] 黄立,曲哲会,郭晓秋,等.豫南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检测与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12):199-203.
[4] 唐军勇,加沙尔·阿提,张拥军,等.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的诊断和防制[J].兽医导刊,2018(1):54-55.
[5] 马彦彪.甘肃省临洮县某猪场一起仔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20,40(1):4.
[6] 康新华,张辉,张维新,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2型和衣原体混合感染引起母猪流产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动物检疫,2019,36(6):68-72.
[7] 韩刚.猪败血型链球菌﹑猪圆环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和防制[J].农家科技:中旬刊,2019(5):125.
[8] 李庆江.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与猪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现代畜牧兽医,2019(1):27-32.
作者简介:刘建华(1969—),男,汉族,山东博兴,当前职称兽医师,大学学历,研究方向畜牧疾病诊治、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