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的宰前检疫探讨

2022-05-18曾洁

新农民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动物疫病检疫防控

摘要:为了有效防控动物疫病,保证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国家对生猪屠宰管理一直在加强,实行了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并且在《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明确条文,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当前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阶段,不但要依法做好常规屠宰检疫,还要严格监督屠宰企业落实宰前非洲猪瘟自检工作。作为一个基层驻场官方兽医,深知正确的检疫程序对于提高检疫质量,防止染疫生猪进入屠宰环节扩大污染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下,将我县生猪屠宰场的宰前检疫程序分享给广大检疫人员以供参考探析。

关键词:防控;动物疫病;检疫

在养殖业不断壮大,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的动物产品的过程中,动物疾病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年各种动物疫情相继爆发,尤其是人畜共生的疾病的发生,不仅给养殖户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给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造成一定的负担。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为保障动物食品的健康与安全,避免不合格、携带病菌的动物产品流入到市场,做好猪屠宰检疫工作是检疫防疫工作重要的一环。其中做好猪的宰前检疫对于保障动物类食品安全,避免猪禽类疫病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了解猪宰前检疫工作的内容和意义,明确各个检疫过程,分析目前猪宰前检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猪宰前检疫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 猪宰前检疫的意义

1.1 控制生猪疫情的传播

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屠宰場或病畜体内排入到环境中后,外界的环境就会成为细菌病毒的传染媒介,病毒在外界环境中进行繁殖和转移成为传播途径的重要一环,不同的疾病其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因此检疫工作就是通过对动物体内是否携带病菌及是否发病进行检查和检测,判断其是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对已感染的按照检疫规程进行处置,从而斩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控动物疫病的目的。当检疫发现不合格的肉质后,则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将其进行处理,同时对屠宰场等相关场所进行全面的消毒,将病毒进行控制。根据《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必须对携带病毒的动物尸体进行隔离处理,让其隔离在封闭的环境中,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消毒措施,进而避免病毒的扩散。

1.2 促进生猪养殖的稳定发展

猪传染病的发生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物安全危害,较为烈性的病毒会在短时间引起猪的死亡,较轻的病毒会引起猪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率和繁殖率降低等结果,阻碍养殖业的发展。有效的检疫工作能够防控疫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助力养殖技术的提高,促进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对猪进行宰前检疫,能够对存在疾病的猪进行排查,同时对相关接触的猪群进行隔离和及时消毒,避免病毒在猪群中的蔓延。

1.3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在生猪养殖之中,一些人畜共患的病原微生物不仅是猪生命健康安全的克星,也是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比如链球菌、猪囊虫、旋毛虫、炭疽等,不仅会在动物之间传播,还会向人类传播。当携带病原微生物的猪肉产品流入市场,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影响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做好猪宰前检疫防疫工作,形成系统和全面的检疫管理机制,能够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2 检疫程序

2.1 查证验物

进入屠宰场时的查证验物,驻场官方兽医要监督屠宰企业收集所有的证明和报告单并仔细核查是否有涂改、伪造、过期等情况,其中县外调入生猪畜主需要提供车辆备案证明、非疫区证明以及该批生猪的《动物检疫合格证》和有资质检测单位提供非洲猪瘟阴性血检报告单。我们官方兽医要认真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和非洲猪瘟检测报告单是否是法定机构出具。对本县生产的生猪,主要核查村级防疫员的免疫证明和乡镇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以及运载车辆的备案证明。入场前收集和核查相关证明材料目的防止疫区或未经产地检疫的生猪进入屠宰场。

手续检查完备合格后,按照一车一票原则运载生猪的车辆才能进入屠宰场车辆消毒区进行首次带猪消毒,消毒完成后,运载的生猪才能从下猪通道进入耳标核对和采血的限位栏内。在这个环节,驻场官方兽医要按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19号公告,监督生猪屠宰企业全面开展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及全血抽检工作,切实监督屠宰企业做到入场生猪头头抽,批批检。采血可以采用栅栏式猪笼保定猪全身,无菌采取耳静脉血。在我县要求屠宰企业采集血液样品为2份,一份屠宰企业自检,一份供县级动物疫控中心抽检。在采血、送检这两个环节,驻场官方兽医全程监督并签字确认。

采过全血的生猪按照一车一票一栏的原则进入静养圈,等待屠宰企业的实验室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核酸PCR检测。

2.2 宰前检疫

官方兽医在屠宰企业实验室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核酸PCR检测的同时要对静养圈的生猪进行宰前检疫,这是屠宰检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宰后肉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宰前检疫我们按照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相结合原则,及时发现和剔除患病动物和伤残动物,做到病健分宰,减轻肉品污染,提高肉品卫生质量,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2.2.1 群体检查

对静养圈的生猪按照一车一票一栏原则进行静态检查,在不惊扰的情况下目检,观察猪群体表、被毛和营养状况、呼吸状态,有无咳、喘、呛、流涎、嗜睡、离群等方面的异常情况;其次对猪群进行动态检查,观察有无行动困难、弓背弯腰、肢体麻木、排泄等异常;最后是对猪群的采食和饮水的检查,猪群在自然饮水采食过程有无异常表现。

2.2.2 个体检查

个体检查是对群体检查中剔出的病畜和可疑病畜进行详细临床检查以确定病情。此时的官方兽医要变成临床兽医,采取视诊、触诊、听诊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检查。首先可疑病畜呼吸、体温、脉搏指标是否正常;其次精神状态是否狂躁、惊恐不安或者闭目缩颈、歪偏倒地的状态;三是可视黏膜和体表皮毛的检查,检查黏膜是否苍白、潮红、发绀、黄疸、出血、溃疡以及分泌物性状,检查皮肤四肢有无肿胀、疹块、水疱、脓疱、溃疡等;四是体表淋巴结检查,主要检查可疑病畜的咽喉和颈下淋巴结的大小、硬度和敏感度;最后检查排泄物,包括粪便、尿液的性状及气味是否异常。

2.3 宰前检疫后处理

经过驻场官方兽医宰前检疫以及屠宰企业实验室非洲猪瘟核酸检测记录和结果。凡是健康无病的生猪,按照屠宰程序进入待宰间屠宰;如果初步诊断为一般传染病和普通病的生猪进入急宰间进行急宰,并做好相关消毒措施;凡是屠宰企业实验室非洲猪瘟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或有《动物防疫法》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就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并及时上报疫情;发现人畜共患病还必须通知卫生部门共同采取扑灭措施。

3 猪宰前检疫的现状

生猪在进行屠宰检疫的工程中,主要的检疫工作有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宰前检疫主要的工作为对生猪进场进行严格把关、对猪群进行临床检查,若发现发生疫病的猪要及时将其进行清除,避免疾病的传播。当下猪宰前检疫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 生猪进场的把关不严

生猪经过屠宰场进入到市场的过程中,屠宰场是承担生猪屠宰检疫的责任人,因此,在生猪进入屠宰场的过程中,把关工作主要是由屠宰场负责,同时驻场的兽医对整个检疫过程进行监督,这是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很多屠宰场对生猪进厂的把关不严格,常有证物不符、数量不符以及检疫合格证明上的耳钉号与猪耳上的耳标号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3.2 检疫技术落后

在猪宰前的检疫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检疫方法。但是在猪宰前的检疫过程中常出现检疫技术落后,检疫方法陈旧和单一的情况。例如,由于生猪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挤压、碰撞等原因会导致生猪发生应激反应,在生猪装车和下车的过程中会导致其出现扭伤、跌倒以及骨折等反应,进而对猪的腹股沟和淋巴结等造成炎症的发生,就会对解剖学的结果造成影响。在检疫人员对猪的腹股沟淋巴结常采用解剖后,仅凭肉眼观察的方式对其进行检疫,就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很容易出现漏检的情况,进而导致疫病的传播。

3.3 检疫设备落后

在防疫人员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完备的基础设备设施是保障检疫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完备高效的防疫基础设施能够将动物潜在疾病进行及时发现,做好及时预防的工作;完备高效的防疫基础设施能够将动物潜在疾病进行及时发现,做好及时预防的工作;同时高效的治疗设备能够对于已经患病的动物进行有效的治疗。但当下防疫基础设备建设力度不足,设备较为陈旧和落后是造成畜牧业防疫工作存在不足的原因之一。

3.4 同步检疫开展不全面

根据《生猪屠宰检疫规程》中的相关规定,在对生猪进行宰前检疫的过程中要对猪的头、内脏、胴体以及蹄部进行全面的同步检疫,再经过兽医的复检,对检疫的结果进行全面的评定。而要完成这所有的检疫工作就需要大量的人力以及时间,同时需要用到多种检疫设备,在层层检疫后,在检疫合格后,就会出具电子证明。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屠宰场的人员不足,时间不足等情况,导致难以完成同步的检疫工作。因此,就会出现在未经过同步检疫后,出现漏检、误检的情况。

3.5 检疫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生猪宰前检疫的过程中涉及的人员较为广泛,包括了产地检疫人员、管理人员、养殖户、驻地兽医等,这些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生猪宰前检疫的质量。由于场地检疫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常會出现把关不严谨、工作随意等情况,而导致不合格的生猪进厂;管理人员与养殖户常出现为了各自利益,而让不合格的生猪进入屠宰场的情况;驻地兽医由于其工作水平不高,而导致检疫的结果存在误差。因此,检疫相关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等都是限制生猪宰前检疫的重要原因。

3.6 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

目前关于动物检疫工作的制度尚不够完善,当面对非法途径将存在疾病的动物产品送到市场之中的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就导致市场上常出现一些养殖户为了避免经济损失,没有意识到携带病毒的动物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和黑市进行交易,将携带病毒或病死的动物产品向市场售卖,这种行为将会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4 应对策略

对当下猪宰物检疫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强宣传力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确保猪宰前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相关检疫人员就要提高动物检疫工作的意识,加强对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检疫工作的内容。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检疫工作的质量,加强财政拨款鼓励畜牧兽医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协调好各部门做好动物检疫重要性和意义的宣传工作,各地方部门要向各养殖户(场)宣传动物检疫的必要性,获得各养殖户(场)的理解和配合,同时要做好地方人民的舆论引导,提高人们对动物产品安全性的认识和重视。

4.2 加大各部门的监管力度

由于当下猪宰前检疫工作各项制度还未真正彻底落实和完善,很容易出现各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各检疫工作人员的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发生问题时不能有效地调集人员力量进行解决。因此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宰前检疫工作的监管力度,同时也要引导各部门向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以此来强化检疫工作的质量,确保生猪进厂的安全性、检疫结果的准确性。

4.3 提高检疫工作人员的素质

目前猪宰前检疫部门缺乏专业人员,是导致检疫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也是目前动物检疫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畜牧兽医部门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选评动物检疫人员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对兽医职业资格审核要加以重视,为畜牧兽医部门输入更加优质的人才;其次,要定期对动物检疫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动物检疫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同时请专家现场指导动物检疫人员的工作,帮助其能力的提高。

4.4 完善工作设备

首先,要根据猪宰前检疫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完善猪宰前检疫流程,明确各环节人员的责任,完善工作体制,用体制来规范化管理检疫的具体工作。同时确保各部门能够有效合作,相互配合,完成各项工作。其次,要完善猪宰前检疫过程中的使用设备,提高技术水平,帮助检疫人员减轻工作负担的同时,提高检出率。

4.5 规范屠宰场的工作内容

屠宰场作为动物产品输出的重要一环,要完善屠宰场的各项工作流程,从动物输入、加工、输出等各方面做好检疫把控工作,避免携带疾病的动物流入,定期对屠宰场进行消毒,预防疫病的发生。

5 结语

宰前检疫是屠宰检疫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及时斩断猪传染病在屠宰场的传播环节,有效地防控猪的疫病,同时可以积极地降低屠宰场损失,对生猪产业发展和保障老百姓猪肉供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彪.畜禽宰前检疫的程序与步骤[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11):131-132.

[2] 黄泊友.生猪屠宰检疫技术要点与影响因素[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0):70.

[3] 曾建华.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监督管理现状及思考[J].兽医导刊,2019(21):34.

[4] 袁丽华.家畜宰前检疫的重要性及安全保障要点分析[J].畜牧业环境,2019(12):16.

作者简介:曾洁(1973—),女,汉族,四川西昌人,大专,兽医师,主要从事基层动物防疫、检疫、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发生后是县屠宰场的驻场官方兽医,凉山州宁南县宁远畜牧兽医站。

猜你喜欢

动物疫病检疫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探究影响生猪屠宰检疫的因素与对策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论动物检疫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
洪涝灾害后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浅谈
动物检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