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思考劳动教育创新

2022-05-18王燕

公关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教育劳动教育

王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条件愈发优渥,当代青少年群体的生活能力水平正在逐渐退化,即便是已经踏入成年阶梯的高校学生,也往往缺乏独立处理家务的经验。而三全育人理念则是劳动教育的理念基础,因此文章将基于三全育人这一理念去深入探讨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希望新时代的青年能够通过劳动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水平。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教育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但是在当今的教学领域当中,劳动教育却始终是存在严重缺失的,往往只有形式化的理论引导。这与院校的教育理念有着直接关系,因许多院校过度重视教育的外显成果,如整体成绩、升学率等等,导致学生的个人身心养成缺乏重视,而三全育人理念则是关注个体多方面成长与发展的理念。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劳动教育,才能让学生对自身的劳动能力强化提起重视,本文将基于这一理念去思考高校的劳动教育创新,望参考。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透视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拓宽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新思路

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其实践目标虽然目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但是在重视程度上却是远远不足的。在国内院校对于成绩、升学率等成果的盲目追求之下,劳动教育已然呈现出边缘化趋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突破原有的教育观念,从三全育人的理念出发,思考高校的劳动教育创新,完善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体系。所谓三全育人,其理念核心是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也是三全育人的实施目标。在这三大方针的指导之下,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得到了体现,因为全方位育人不仅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同时也关注学生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强化。全员参与则要求校内的更多教职员工以及其他岗位人员共同参与到劳动教育当中,发挥更大的育人力量。全过程则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劳动教育能够贯穿校内教育的各个环节。一言蔽之,三全育人的理念,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是育人工作的指向标。

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的素质水平愈发受到社会各个领域,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因为即便一个员工的学历与文化课成绩满足单位的人才审核标准,如果存在个人素养上的不足,也必然会给用人单位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可预知的威胁。劳动能力是个体独立生存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所以只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劳动能力养成需求,才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适应社会,成为更加成熟的社会人。因此要从三全育人的三个维度去思考劳动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探索教育创新的途径[ 1 ]。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全员参与,体现教育合力

全员参与是三全育人的其中一全,即校内的教职人员以及其他岗位的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的行列当中,各自体现出自身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自身的职责,汇聚成更加强大的育人力量,才能让学生受到劳动氛围的熏染,确保学生的劳动能力在日积月累当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而人员的参与首先要从高校教师开始,因为高校教师是在校内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教师不仅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同时也要做学生的行为楷模,要通过自身的行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魅力。因此校内教师要遵循三全育人这一基础思想方针的要求,积极参与到校内的各项劳动当中,自身要首先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更多劳动技能。此外应当鼓励更多负责校内后勤、寝室事务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当中,作为指导人员,引导学生学习各项劳动技能,这不仅满足了劳动教育的参与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相关人员的价值实现需求。其次是校内的后勤部门,需要结合后勤部门的基本职能以及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做好劳动教育的模块化设计,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要利用体验性的后勤岗位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巧,让学生在日常的校内生活当中去接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劳动意识,摆脱消极懈怠的生活模式。同时院校应当积极挖掘劳动教育的相关资源,利用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去做好价值引领。在开展实践活动前,要利用讲座以及其他思想引导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在后续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后续的劳动相关活动中。此外为了体现体育教育的互动性,应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利用劳动相关的竞赛活动,达成教育目标,即让学生也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 2 ]。

2.贯穿全程,建立一体化体系

全过程育人,应当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去落实,横向是要做好与各个学科的教育融合,纵向是要做好与各个阶段育人需求的融合。但是无论是从横向抑或是纵向的角度去思考,劳动教育都要体现出重要的地位,占据更大的比重。院校要不断开拓校内劳动教育的资源,拓展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探索其与思政等课程的相互融合,尽可能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在校的每个学年,渗透到每个学科。要实现育人体系构建的体系建设,需要遵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基本原则,从第一学年开始直到毕业,每个学年、每个学期,乃至于每一周,都应当有相应的劳动教育引导规划,从社团活动到寝务竞赛等等,要确保教育活动的多样化,符合学生当前的劳动能力基础以及劳动能力养成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应校内劳动的内容以及强度,初期应当从简单的劳动内容入手,包括最基本的寝室环境清理、个人床铺、桌椅的自主清理以及最基本的烹饪知识普及等等,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劳动教育内容也要向着实践性、复杂性的方向发展,例如可以建立相应的社团,包括烹饪社团、生活社团等等,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深入的实践。在学科拓展上,要重点在校内的思政课程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以及精神,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意识,此外要借助课外的教学活动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要借助校外的孤寡老人慰问活动、残障家庭慰问活动、社区清理助力活动等等去养成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在參与劳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提升与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3.全方位落实,实现多方联动

劳动教育是一个基于学生主体去建立的体系,学生自身是教育的对象,价值则是催化剂,通过价值的实现去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正面意识,进而达成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放射性的发展。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家庭、社会与院校三方,如同支撑三角形的三个点,三方相互连接构成三角形的三个边,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院校在这一体系当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劳动教育的主导方,要起到带头作用,确保劳动教育的常态化,让劳动教育从校园开始,范围逐渐向校外扩散。为此院校要首先做好劳动教育的统筹规划,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后续教育过程中开展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重点。同时校方作为实施者,应当确立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做好针对性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才能谈及后续的落实。最后是要完善劳动教育的实际评价基准,包括家庭层面、社会层面以及院校层面,劳动教育都要有相应的衡量标准,才能有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评价结果。家庭方面,要体现出家庭教育对于劳动教育的常态化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家长应当起到作为校外教育者的引导作用,要擺脱“教育与家长无关”的错误教育观念,同时也必须要摆脱“劳动低贱”的狭隘认知,社会是依靠劳动者去建立的,每个家长也都是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无论劳动的形式是怎样的,同样都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家长必须要保持劳动光荣的基本理念去引导子女,培养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劳动的习惯。养成了劳动光荣的意识以及参与社会劳动的积极性,学生的自我认知也会随之转变,感受到自身对于家庭、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有利影响。社会层面,同样要做好劳动宣传,体现出对劳动者的尊重,提升劳动者的地位,营造共建和谐社会的氛围,特别是对于校内的劳动观念宣传更要提起重视,才能让更多学生感受到社会对于劳动者的关注。政府也可激励当地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学生提供观摩社会劳动以及参与社会劳动实践的条件,学生自身参与到社会劳动当中,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社会劳动者的艰辛,进而对社会劳动者产生更加强烈的崇敬之情[ 3 ]。

三、结语

三全育人,即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思想,这一思想在高校劳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大众生活愈发优渥,青少年群体生活能力不断弱化的趋势下,高校更要对劳动教育提起重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劳动教育。本文的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要点,望这一话题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本文系“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研究——以宜宾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1SQYRKT02。)

【参?考?文?献】????

[1]邹秀琦,黄鑫云.“三全育人”视域下打造高校“六维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54-56.

[2]梁金龙.“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J].文教资料,2021(13):144-146.

[3]常虎强.“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知与行[J].才智,2021(09):64-66.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校教育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