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社会下的中产阶级危机

2022-05-18曹佳宇

公关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

曹佳宇

摘要:本文以约翰·契弗短篇小说《游泳者》为例,分析消费社会下中产阶级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困境。首先揭示故事中人物通过消费符号来构建自我身份;接下来展现消费社会下的以金钱为导向的淡漠人际关系;最后研究消费社会下人物的精神荒原。

关键词:消费社会 中产阶级危机 《游泳者》

前言

约翰·契弗(1912-1982)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约翰·契弗擅长表现美国郊外中产阶级的风俗习惯,被称为“郊外的契诃夫”,《游泳者》就是其中的杰作。《游泳者》通过主人公奈迪从附近的室外泳池游泳回到家的故事,描写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故事中,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主人公奈迪决定通过他邻居游泳池一路游回自己的家。从下午到傍晚的明线,从盛夏到晚秋的暗線,交替显示着人生的高峰和衰退时期。表面上描述的是奈迪的游泳旅行,但实际上却是以奈迪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痛苦、悲伤、失望的人生旅程。

国内外学者对这篇优秀作品的关注程度较低。国内部分学者从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例如,苏宝英探索了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路、时间、酒的隐喻性方法。[ 1 ]陈婷婷从创作背景、手法、风格等方面探讨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国外对此也有一定的研究。例如,威廉·艾伦分析了小说中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隐喻,阐明了两部小说在主题、人物、故事、场景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3 ]通过对契弗的《游泳者》以往的研究,本文发现可以从消费主义角度进一步探索。

一、符号消费对身份的建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从最初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符号价值,在消费中人们获得某种特定的符号认同。在符号消费方面,商品被认为是象征权威、权力、身份等的符号。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来说,豪华的房子、聚会以及其他奢侈的活动都是成功和阶级的象征。但是,这种消费的行为只是人格的表面构成。

1.奢华的派对及娱乐活动

消费社会中,消费者价值认同的形成有相当复杂的社会机制。除了对生活质量、文化信仰、消费水平等认可之外,还有对个人身份的确认,获得整个社会的反馈和认可。小说中,派对是当时中产阶级中很受欢迎的集体活动。在郊外的中产阶级派对上,他们肆意地吃喝享乐。这些中产阶级除了派对聚会,还在高尔夫、网球场、骑马等上花费时间。作品中的人物都纷纷通过消费来构筑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消费什么样的商品象征了属于什么样的阶层。但是通过消费获得的“地位”,大部分只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2.豪华的住房

消费者会被某个商品的象征性所吸引而购买。通过符号消费,消费者不仅可以构筑自我认同、表现自我,还可以炫耀社会地位,实现所谓的社会成功。除了日常奢华的派对和娱乐活动之外,郊外带游泳池的房子等资产也成为中产阶级生活的象征,房子还会配有厨师和女仆,在自己的游泳池里游泳,和故事里奈迪游泳一样,是当时中产阶级的流行活动。然而,美国的郊区豪华生活需要中产阶级承担巨大的经济成本和风险。但是,在消费型社会的宣传和鼓励下,人们会追随风险较大的消费行为。而风险带来的覆灭,他们无法承受。奈迪对游泳池和游泳之旅的执着,也是对过去富裕生活的执着。

我们可以看到,在故事中的“风暴”之后,奈迪的富裕生活状态发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工作,破产了,甚至失去了家人,一无所有,在游泳之旅中耗尽了体力,最终惨淡收场。除了奈迪,小镇的经济状况也在恶化。林德雷家的骑马场长满了草;维尔查家的游泳池已经干涸,房子前面挂着出售的牌子。奈迪和邻居的经历表明,当时的中产阶级处于经济不稳定的时代。当时的经济看似繁荣,而中产阶级遭受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这个故事中看似富裕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是消费型社会虚幻和不稳定的本质。

二、消费社会影响下的以金钱为导向的人际关系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是被异化的社会,在成熟的消费社会中,商品逻辑支配着人际关系的领域。消费社会的特点是婚姻、爱情、父子关系、友情等商品化的人际关系。消费主义有害于传统的真实的人际关系,在利益至上的环境中,人会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他们很少主动投身于真诚的感情,商品化的人际关系会导致疏远和孤独。故事中,奈迪和情人间虚幻的爱情,奈迪和邻居间扭曲的友情等皆体现了这一点。

1.虚幻的婚姻与爱情

消费支配着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的幻想和冲动。在故事的开头,奈迪根据妻子的名字“露辛达”命名在他眼中以一串游泳池组成的“河流”。然而讽刺的是,在回家的路上,去的倒数第二个游泳池却是他情人家的。奈迪并不后悔自己出轨,可见奈迪对感情的态度非常模糊和无底线。当时中产阶级中,男女之间毫无顾忌、不负责任的关系被认为是正常的。而雪梨在奈迪有钱时,希望一直做他的情人,尤其当奈迪想和她分手时,她跪哭在他面前挽回。而奈迪破产后,奈迪想要一杯酒她也没有给,而是急忙赶走了他。前后对比也显示出消费型社会中人们的扭曲关系。

2.扭曲的友谊

被商品化的人际关系支配的人们,通过消费系统进行交流,让人产生自己充实、丰富、自由的错觉。故事中展示了奈迪和他的邻居之间扭曲的金钱导向型关系,这些人物的交友取决于社会身份和地位,这种虚伪的友谊应该受到谴责。一开始,在朋克家派对上,艾尼德·朋克一看见奈迪,就惊呼了起来热情欢迎他:“谁来了?真是令人吃惊!露辛达说你不来的时候,我都难过得不行了。”表面的热情实际上隐藏着虚伪。后来随着奈迪经济地位的变化,当他需要安慰,想问朋友要一杯酒时,却在比斯旺格家遭到无情的嘲弄和冷淡的拒绝。在他失去金钱和地位的时候,原来朋友之间亲切的问候和邀请变成了现在的疏离和冷淡。

三、消费社会享乐主义影响下的精神荒原

鲍德里亚认为,精神生态问题是消费异化的必然现实。资源的大量生产刺激了消费。消费型社会的人们沉迷于过度的购物和无止境的娱乐。由于经济发展和广泛的媒体宣传,勤劳节俭的传统价值观开始被消费所构筑的享乐主义所取代,享乐主义成为新的道德形态。因此,时间被浪费,精神力量被削弱,迷失在享乐主义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中。

1.精神家园的丧失

鲍德里亚把物质的丰富与心理的贫困联系起来,把物质消费的转换与精神的生态问题联系起来。消费社会下,社会原本单纯的精神生活丧失后,逐渐转化成现代物质过剩的精神贫困状态。奈迪的游泳之旅恰恰反映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的痛苦、悲伤和失望。一路上,奈迪逐渐感到失落,他从自信走向了幻灭。回家之旅的终结象征着以奈迪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精神故乡的空虚和丧失。奈迪看似勇敢的游泳之旅,其实是奈迪的不成熟。奈迪失去了经济和社会地位后,想通过游泳这种荒诞的方式证明自己,但最终还是一场空,也可以看出中产阶级的精神贫瘠。

2.酒精的麻痹与现实的逃避

整个社会都在消费层面进行着交流,这种消费结构的关键在于个人的需求和享受,身体的满足成为灵魂的最新形态。故事从中产阶层的空虚生活开始,他们通过聚会与喝酒寻求快感,他们见面时最多的回答是“我喝多了”“我们喝多了”“肯定是酒喝多了”。不管是教徒还是牧师,无论是在高尔夫球场还是网球场,总是喝得太多。酒成了麻痹他们神经的药,他们为了掩饰空虚的生活和无法面对的麻烦而喝酒。在他们醒着的时候,会感到周围可怕的危机感。尤其是奈迪,在他的潜意识里拒绝面对生活真实的一面,不记得自己破产的事实,不记得朋友做过手术,在游泳之旅中不断向邻居们讨酒喝,以酒精麻痹自己。酒使他們忘却了烦恼、悲伤和危机感,带给人们逃避的瞬间。

四、结语

在故事中,契弗用奈迪荒诞的行为讽刺并谴责了被物质化和商品化的世界,反映了受到消费主义和快乐主义影响下人们的变化,享乐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悲剧,深刻描绘了社会的现实,契弗对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表怀疑和忧虑,并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感到无限不安。如何应对物质地位变化带来的精神危机,如何在物质化的社会中找到精神的归属,也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如今中国也在经历社会的巨变,消费主义逐渐盛行,对契弗《游泳者》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和探究如今中国消费主义的陷阱和危险性,让我们意识到消费主义对人际社会和精神世界的潜在威胁,带给我们以警醒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苏宝英.试论《游泳者》中的隐喻手法[J].芒种:下半月3(2015):56-57.

[2]陈婷婷.谈契弗小说《游泳者》的艺术设计风格[J].赤峰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12(2011):100-102.

[3]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J].江汉论坛,009(2008):23-29.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研究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
试论消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阱及其应对
消费社会与苹果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