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与风险矩阵法的高校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022-05-17田冬梅贾畅畅宋文江
田冬梅 贾畅畅 宋文江
(1.华北科技学院 河北廊坊 065201; 2.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包头 014017)
0 引言
近年来,社会上及高校内的突发事件呈不断上升的态势。社会上的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如2001年“9·11”事件、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3年“H7N9型禽流感”、2015年“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以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等。高校内的突发事件也频繁出现,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学生跳楼身亡、2015年清华大学爆炸案、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跳楼、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跳楼等[1]。
高校内突发事件频发,在高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环境下,如果大学生缺乏应急能力,没有应急意识和自我保护措施,一旦发生灾难就会导致高校秩序发生混乱,正常的工作和学习都受到影响,不仅危及学生安全,造成学校财产损失,而且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2]。
突发事件的频发更加证明了研究并探索应急学科体系的构建,培养并提高学生群体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下简称处突能力)刻不容缓,也符合当代培养应急专业人才的需求[3-4]。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环境因素、应急知识与能力、人文社会关怀等方面探究影响高校学生处突能力的相关因素,并利用风险矩阵法及层次分析法,由定性化分析转变为定量化研究,得出影响因素的等级,提出改进措施,增强高校学生的处突能力。
1 学生的处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资料和问卷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处突能力的指标有很多,但主要影响因素有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环境因素、应急知识与能力、人文社会关怀。
1.1 心理素质对处突能力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形成的稳定心理品格[5]。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让部分大学生原有的理性思维出现崩塌迹象,心理承受能力面临挑战,可能出现极端化倾向,更不利于学生理智应对突发事件[6]。
影响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关键影响因素有危险感知能力、个性特征、意志力。危险感知能力是个体对外部环境潜在危险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以及做出相应准备行为的能力。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往往会出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等心理行为,危险感知能力越强,心理素质就越强,就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做到反应迅速、临危不乱。个性特征是普遍力量在个别人物身上的实现,可从心理能量的指向(外向E-内向I)、获取信息的方式 (感觉S-直觉N)、个体作出判断的方式(思维T-情感F)、个体的生活方式(判断J-知觉P)等4个维度来测评人的性格倾向类型[7]。直觉思维型(NT型)的人处事冷静,性格冷漠,不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多表现为内向;感觉情感型(SF型)的人性格外向,处事较为感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根据心理学家对性格的分析,外向的人意志力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如内向的人意志力强大,而内向的人更容易坚持自己的看法,意志力更强,则处突能力更强。
1.2 身体素质对处突能力的影响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处突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身体素质的差异会干扰应急反应,在先天条件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学校通过加强学生在应急技能方面的学习,以减弱身体素质对处突能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约有94%的信息获得来源于视觉、听觉两种感官通道[8-10],视觉和听觉作为人类接收外界信息最重要的两个渠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发生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等突发事件时,大脑需要调控和整合来自视觉和听觉的信息,从而对意识和行为进行判断[11],若学生感官上存在缺陷,就不能及时做出应对。体能的好坏也是应急避险能力的一种表现,体能好的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避险能力强,所以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体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处突能力。
1.3 应急知识与能力对处突能力的影响
美国要求18岁以上公民学习应急知识,日本把应急防护、急救知识列入中小学必修培训课程,而我国公众应急防护知识普及率还不足1%[12]。就目前而言,各高校的应急教育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知识传授模式与实际脱轨等问题。在应急理论知识方面,如灭火器的使用规范、CPR技能等基本应急知识在多数设有安全专业的高校都没有普及;在应急实践方面,应急实践技能是应急事件处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能灵敏快捷地施展应急技能,如止血包扎、伤者搬运等,可以保障大学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
1.4 环境因素对处突能力的影响
环境因素可分为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内在环境包括室内的照明、声音、通风等,外在环境包括空气温湿度、天气状况、光线等。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衡量指标的标准难以把握,在双重环境的干扰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减弱学生的处突能力,造成学生手忙脚乱。高校在培养学生处突能力的教育中,必须分析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双重干扰下造成的危险状况,虽不能消除其存在,但可以减弱其对突发事件的影响。
1.5 人文社会关怀对处突能力的影响
人文社会关怀包括心理支持和行为帮助,不仅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而且包括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情感[13]。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灾难性,当高校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会出现惊慌失措,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而及时的人文关怀能打动人心、给人温暖、抚平情绪,使学生群体能在突发事件环境中镇定下来。如何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下构建起高校的人文社会关怀,并通过其提升学生的处突能力,是高校应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2 风险矩阵法
作为一种半定性分析方法,风险矩阵法的核心在于风险值随观察值的权重变化而变化,其综合考虑事故发生可能性(L)和后果严重性(S)两大因素,计算式为:
R=L·S
(1)
借助风险矩阵法评估处突能力的五大影响因素等级,得到风险矩阵表,它是由五大影响因素对学生处突能力的影响可能性和发生后果严重程度得到的风险水平量化范围。用风险矩阵法先对影响因素影响处突能力的可能性进行分级,再分析其对处突能力产生的后果严重度,估计发生风险的概率,如表1、表2所示。
表1 影响处突能力的概率等级
表2 风险矩阵
3 层次分析法
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适用于难以定量分析的问题[14]。
(1)对影响研究目标的因素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层次指标体系结构模型。首先确定目标层,进而向下展开为准则层、因素层,如图1所示。
图1 层次结构模型
(2)专家群决策得到集结后的判断矩阵。用两两比较法和1~9标度表,如表3所示,构造各层对上一层每个因素的成对比较矩阵,利用专家综合评分,对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层次单排序,求算判断矩阵权向量。
表3 1~9标度表
准则层B1、B2、B3、B4、B5对目标层Z的集结后的判断矩阵为:
同理可得,因素层指标C1~C12各因素对应准则层B1、B2、B3、B4、B5分别构成的集结后的判断矩阵为:
(3)几何平均法求权重,用yaahp软件计算得到权重,如表4所示。
表4 权重得分
(4)一致性检验。指判断思维逻辑的一致性,如当甲比丙是强烈重要,而乙比丙是稍微重要时,显然甲一定比乙重要。这就是判断思维的逻辑一致性,否则判断就会有矛盾。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一致性指标CI及一致性率CR,如表5所示。
表5 随机一致性指标
(2)
(3)
(4)
身体素质:λmax=3.023 8 ,CI=0.011 9,CR=0.022 9。
应急知识与能力:λmax=2.000 0,CI=0.000 0,CR=0.000 0。
环境因素:λmax=2.000 0,CI=0.000 0,CR=0.000 0。
人文社会关怀:λmax=2.000 0,CI=0.000 0,CR=0.000 0。
所有CR均小于0.1,即所有判断矩阵都能通过一致性检验,是有效的矩阵。由此,影响处突能力的严重性具体指标权重、可能性评价指标结果如表6、表7所示。
表6 严重性具体指标权重
表7 可能性评价指标结果
层次分析法将各个影响因素由定性化问题转化为定量化研究,并得出五大影响因素的权重占比。由表6可知,身体素质、应急知识与能力的指标权重达到0.276 2、0.242 9,高于心理素质(0.197 7)和人文社会关怀(0.184 2),远高于环境因素(0.099 0)。由表7可知,心理素质中重点关注对象为个性特征,身体素质中重点关注对象为体能因素,应急知识与能力中重点关注对象为实践知识因素,环境因素中重点关注对象为外在环境因素,人文社会关怀中重点关注对象为心理支持因素。
风险矩阵如表8所示,对处突能力影响最严重的是身体素质、应急知识与能力,产生的风险等级是Ⅱ级;一般影响的分别是心理素质、人文社会关怀,产生的风险等级为Ⅲ级;环境因素对处突能力产生的影响微小,产生的风险等级是Ⅳ级。
4 结论
鉴于高校学生在应急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切实改善学生群体应急能力薄弱的现状,培养学生群体的处突能力,本文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重要性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再结合风险矩阵法由定性化问题转变为定量化研究,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由此得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提升高校处突能力具有良好的参考作用。
(1)身体素质、应急知识与能力是对处突能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关怀因素,环境因素影响最小。
(2)首先,提高身体素质需要提高学生的体能,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拓展训练能增强学生的体魄,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身心素质。其次,加强应急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也非常重要,面对突发事件,拥有过硬的应急知识和能力才能迅速作出反应,在有关部门抵达前做好准备和通讯工作。再者,心理素质也十分重要,包括但不限于被困人员的生存、应急管理人员和通讯人员的快速反应等,都直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最后,人文社会关怀是高校今后要注重培养的新理念,同时也要关注环境因素。
(3)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与其他评价方法相结合,如主成分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等,进一步改善评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