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加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2022-05-17左刚
左 刚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中风又名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是一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速度快、病情严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风的病死率逐渐降低,而致残率却逐渐上升。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手、腕、肩等关节出现疼痛、强直、肿胀,严重时可引起患者肌肉挛缩[1],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手及手指永久性畸形[2]。耳针[3]是指采用短毫针针刺刺激耳穴,《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挚。”历代医学文献中有介绍耳穴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3]。温针灸[4]出自《伤寒论》,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又名针柄灸,具有行气活血、温通经脉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经络壅滞、寒盛湿重等证。临床上已有研究将耳针、温针灸运用于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关于耳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的研究报道尚少。2018年1月—2020年1月,笔者采用耳针加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1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31~70岁,平均(50.36±6.98)岁;病程1~4个月,平均(2.36±0.76)月。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0~70岁,平均(50.15±6.82)岁;病程1~4个月,平均(2.05±0.68)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按照参考文献等级中标准:肩、手部疼痛,皮肤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脑血管病的诊断按照参考文献[3]标准:①症状:头晕,恶心,呕吐,吐口水,言语不清,意识障碍。②经CT检查发现脑梗死方面出现一个低密度影等。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5]关于中风病中风上扰证的辨证标准[5]。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迷昏,呼吸气粗,尿短赤,颈项强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具有自主行为能力,可正常交流的患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伴有骨质疏松症、关节炎等其他疾病的患者;②有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者;③伴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④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缺陷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由上海宝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D0880,每片10 mg),每次20 mg,每日晚餐后服用;阿司匹林片[由爱必信(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abs47050756,每片50 mg],每次50 mg,早晚各服用1次;氢氯噻嗪片(由上海吉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H94920,每片25 mg),每次25 mg,早晚各服用1次;胰岛素注射液(由上海经科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JKLN007377a),每日三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10 mL,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针联合温针灸治疗。①耳针。取穴:肩、脑点、交感、腕、脾、丘脑、指穴。操作方法: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处理,选准穴位后,用左手将患者耳郭固定使埋针处的皮肤绷紧后,右手拿着血管夹,然后将消毒皮内针的针柄用血管夹夹住,快速刺入皮肤中,之后用胶布将其固定。先取患者侧耳,每日按压耳穴多次,使患者产生胀、酸、痛、麻感,双耳轮流操作,每3天换1次针,9 d为1个疗程,3 d后进行下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疗效。②温针灸,操作方法: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取患者合谷、曲池、肩贞、手三里、后溪等穴位,选准穴位后,采用一次性毫针快速刺入皮肤中,待得气后留针,在针柄处放置2 cm的条后点燃,待留针30 min后取出毫针,1 d 1次,1个疗程为7 d,持续治疗2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关节活动度:在治疗前3 d、治疗1个月后分别测量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患者处于仰卧位进行测量,测量内容包括肩关节外旋、前屈、外展关节活动度。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6]的标准。治愈: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除,肌肉萎缩状态全部消失。显效:症状明显改善,小肌肉萎缩状态不明显。有效:肿胀程度有所改善,疼痛感明显降低,小肌肉萎缩状态不太明显。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剧。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5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对比
9 讨 论
临床上,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疾病,该病的致残率、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7]。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加剧,目前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风常见的并发症为肩手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肩、手关节出现肿胀、疼痛或患者手、肩行为能力受到限制。
中医学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归属于“肩痹”范畴,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为气机运行不畅、血瘀水停、脉络痹阻、筋脉失养、气滞血瘀等[8]。耳针是一种全息理论和中医针灸相结合的针刺疗法,《内经》记载耳与五脏、经络及肾联系密切,其中与肾联系最为密切[9]。清代之后,耳诊已在中医诊断疾病体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医文化的快速发展,耳针逐渐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温针灸是一种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针刺疗法,可以抑制机体细胞凋亡,改善血液循环系统,缩短神经细胞的修复时间。刘春雨[9]研究认为,温针灸先对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进行刺激,然后将传入神经纤维镇痛效应激活,在此条件下,镇痛作用效果明显。温针灸也可通过清除氧化自由基来改善机体组织水肿症状、增强各组织间的新陈代谢能力等[10]。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患者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比治疗前3 d高,且治疗组的研究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此提示耳针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的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关节活动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耳针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