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高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现状及效果分析*

2022-05-17杨孟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9期
关键词:管理区肺炎防控

王 娟,曾 丹,杨孟华,郭 萍

(重庆科技学院医院,重庆 40133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2020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全球大流行特征[4]。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大流行。疫情期间,多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返校时,有可能因风险等级不同区域人员流动增加感染风险,而国外留学生返校还可能存在境外输入风险。校园人群集中且局部(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密集,是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在贯彻执行教育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5]的情况下,精准施策,采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通过疫情动态管理,对不同风险地区来源地学生采用不同的健康管理措施,降低了感染风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重庆市内有校医院或卫生科的公立高等院校9所。

1.2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首先抽取学校类别,再根据每个类别学校数量的多少,随机抽取1~2所学校。在文献查阅基础上,拟定专家访谈提纲,联系各高校参与疫情防控的负责人或知情人,说明本次研究目的。在征求同意后,进行一对一在线访谈,了解各个高校在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现状及防护效果,包括联防联控机制、防护物品储备、学生风险管控、健康管理区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健康教育等。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高校疫情防控负责人一般情况 访谈的9名高校疫情防控负责人中,男1名,女8名,学历以本科居多,职称以中级居多。见表1。

表1 高校疫情防控负责人一般情况(n=9)

2.2各高校疫情防控情况 重庆市政府和教育委员会高度重视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成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配送防疫物资到各个高校;所有学校均作了精心准备,按照风险等级成立了学生健康管理区,并根据学校医务人员、学生情况灵活管理健康管理区,由多部门协作完成防控工作。各高校疫情防控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各高校疫情防控情况(n=9)

3 讨 论

3.1领导高度重视,各高校联防联控落实到位 本次调查发现,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统一协调各高校属地的公安局、交通局、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使学校与政府各部门有联系,及时收集学生健康数据,根据风险情况启动“红灯”预警机制;特别加强入境留学生、高风险地区返校学生入校的健康管理;成立校医工作专项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疫情防控进行指导、培训、督查。学校附属医院、校医院、卫生所是校园疫情防控的主要力量,参与本校学生健康筛查、健康管理区的设置与管理、健康教育,指导全校疫情防控。而学校其他部门如学工部、教务处、后勤处、保卫处、各二级学院等在学校疫情防控办公室的指挥下,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有效应对疫情防控。

3.2各高校防疫物资储备充足,管理规范 本次调查发现,9所高校都有用于疫情防控的专款,做到专款专用。各个高校防疫意识到位,一些学校在春节前即着手准备师生防疫物品。多数高校在开学前1~2个月即做好防疫物资储备,且数量充足。采购途径以市教育委员会统一配送为主,医药器械公司或其他途径为辅。各高校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学生人次、教职工数量、疫情防控管理办法、每天使用量、储备天数等申报防疫物资数量,经审核批准后统一调配,在开学前护送防疫物资到各高校,到校后由专人验收入库,专人保管与发放,使用人员依照学校的办公流程申请使用。

3.3各高校疫情防控相关人员培训、演练到位 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校医院疫情防控实施细则》《健康管理区的设置及管理》《异常情况处置流程》等防控管理方案,并组织医务人员线上线下培训《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等,对食堂工作人员、楼栋管理员、环境消毒人员等都进行相关防控知识培训。同时,多次组织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演练,围绕发现问题、七步洗手法、穿脱防护用品、疑似病例处置流程、环境消毒等环节进行训练。从学生入校开始,把好校门第一关,规范各种情况处置流程及防护标准,工作中定期检查督促各个岗位人员执行情况。通过培训演练,医务人员操作规范,无人感染。

3.4按照风险等级管理健康管理区,效果显著 本次调查发现,9所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设置了健康管理区,包括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按照风险等级做好防护要求巡查健康管理区学生。22.2%的高校利用本校酒店或宾馆作为健康管理区,77.8%的高校利用独立学生公寓作为健康管理区。9所高校首先都安排高风险等级的学生返校,学校组织专人和专用车辆实行点对点接站,按照规定路线到达学校健康管理区,对每名学生进行体温测量、查体、询问健康史及旅居史,做好风险排查,把好入校第一关。按院系、性别、风险系数等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单人单间入住,进行健康观察14 d。同时进行核酸检测至少2次(间隔时间1周左右),为阴性时方能解除隔离。其次安排中风险等级的学生返校,按照安排的路线到达学校的健康管理区进行健康观察3~4 d,核酸检测1次为阴性即可解除隔离。按照属地风险等级管理返校学生,结合旅居史、体温及健康状况,把好校门第一关,对所有处于观察期的学生,监测体温每天2次,并询问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处理,保障了整个校园的安全稳定。

3.5多部门协调配合,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1)学工部利用奥兰系统精准摸排学生返校前14 d内的身体状况、所在位置、活动轨迹等信息,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进行分类登记,每天持续更新,返校后每天做好晨、晚检,定时汇报给学校防控办。学院及学工部不准开展大型的聚会活动。(2)学校教务处根据实际情况,在延期开学期间停学不停课,采用灵活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如超星教学平台等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分期分批返校后,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上课模式,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提前把操作流程视频发给学生,节约实际操作时间,实施分期分批操作。(3)后勤处配合校医院改造健康管理区,学生返校后派专门生活老师/保安驻守健康管理区,负责给学生送餐、牛奶、零食、充电器等,满足学生生活上的合理需求,监督学生日常活动。学校制定每个学院的路线图,区分不同的食堂,就餐前在食堂外先洗手,有序排队,间隔1 m,取消部分座位,提倡打包到宿舍公寓就餐。(4)公寓管理员和寝室长负责监督学生的晨、晚检工作,禁止在公寓聚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寝室每天定时通风换气。(5)学校安保人员严格把控各个进出通道。校门是第一道防线,是学校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关键防线。未经批准,学生一律不准出入校门。学校师生员工进校需测量体温,凭校园卡或校内有效证明入校。校外人员非必需情况不能入校。各栋宿舍楼门前设置门禁卡,安保人员监督学生,禁止聚集互相串门。疫情形势严峻期间,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在校内尽量不外出,而境外未返校的留学生全部采取线上教学。各部门精诚合作,保障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3.6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避免院内感染 各高校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6]执行,对空气、物体表面、污染物、衣服、被服、餐具定期消毒。规范处理学生产生的各种垃圾。做好健康管理区、预检分诊处、临时隔离等待区、电梯、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重点区域的消毒工作。

3.7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由校医院专业人员多途径为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利用传统媒体如宣传栏、电视、qq、微信等,充分发挥在线课程作用,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学生返校后尽快全面摸底排查需要心理干预和帮助的师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由于高等院校校医院(卫生所)规模、人员、技术、辅助检查有差异,因此对健康管理区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规模较大、人员充足的学校每天2次对健康管理区的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而有些学校只能采用电话或微信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解决出现的健康问题。部分学校学生数量众多,难以实现分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错时错峰用餐等。还有学校涉及异区、异地多处办学,多校区协调存在困难。因此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要进一步增加校医院的人员配备,要建立高校医务人员人才库,便于应急情况下调动,弹性排班,对健康管理区的学生应该进行面对面的查房,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2)师生上课时间佩戴口罩,学生在教室时尽量保持一定距离;校园内严禁人员扎堆;学校防控领导小组每天公布疫情状况,随时掌握动态。(3)完善校医院设备配备,自行对学生进行核酸检测,可避免学生来回奔波,节约人力物力和减少车辆消毒次数。(4)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经常性推送相关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编写《学校防控技术指南》宣传册,师生人手1本,从学校防控工作体系、开学前、返校中、开学后防控措施及应急处置方面给予规范指引[7]。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高校开学后疫情防控对学校是一次重大考验。高校学生亦是国家栋梁之材,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建设。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统一指挥,各高校因地制宜,制定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保障了校园师生的健康。

猜你喜欢

管理区肺炎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推进全域发展 建设美好西湖——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纪实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来势汹汹的肺炎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一)
My Heroes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