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洗与护理干预对60例婴幼儿湿疹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5-17黄长婷王红娟肖和印赵秋华张文艳张艳坤郭凯
黄长婷, 王红娟, 肖和印, 赵秋华, 张文艳, 张艳坤, 郭凯
婴幼儿湿疹为儿科常见皮肤病之一,是一种与过敏有关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会伴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了婴幼儿的饮食、睡眠等生活质量情况[1],若失治、误治易变成慢性湿疹,甚至迁延不愈,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属于全球性公共健康疾病,且近年发病率有不断攀升的趋势[2]。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由于婴幼儿各项机体功能还未发育完善,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3]。本病属于中医“奶癣”范畴,其发病机制,为风、湿、热毒蕴结,浸淫于肌肤腠理所致。中药外治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配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婴幼儿内服中药依从性差、长期使用抗组胺药物及激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湿疹反复发作等问题,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依从性,改善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4]。本次研究以在我院儿科门诊治疗的120名湿疹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中药外洗配合护理干预对婴幼儿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就诊我院儿科门诊的湿热浸淫型湿疹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2个月至3岁,平均(15.47±11.02)个月;平均病程(28.05±23.08)d。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个月至3岁,平均(19.05±12.16)个月;平均病程(25.17±33.62)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中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的诊断标准[5]。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湿热浸淫型湿疹诊断标准,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渗液流水,伴见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指纹紫滞[6]。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2个月至3岁;(3)能配合完成治疗疗程者;(4)患儿家属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1周内服用过抗组胺类药物或外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者;(2)皮损局部合并细菌、病毒、真菌感染者;(3)有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者;(4)对药物成分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中药外洗。药物组成:白鲜皮、地肤子、桑白皮、浮萍各20 g,生地榆、土茯苓各50 g,苦参30 g,紫草、当归各10 g等。采用我院药房中草药,煎制后装袋,每袋50 mL,为保证药汁质量,每三日发放一次药物。每次清洁皮肤后,用纱布蘸取适量药液涂擦患处,无需清水再冲洗,每次1袋,每日3次,疗程14 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本次研究对象是门诊患儿,无法实现系统的护理干预,护理方法主要通过针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讲为主,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追踪随访及指导,具体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正确认识湿疹,了解本病的发生、发展是由综合内外因素引起的,除饮食因素外,吸入物、生活环境改变,接触到的各种物质,都有可能是引起湿疹的外因;体内病灶、神经精神因素以及新陈代谢状况的改变,都有可能是湿疹的内因,要预防湿疹发生,必须结合婴幼儿自身情况,注意发现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并尽量避免,并告知其家庭护理方法,还要明白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不可能追求一次性治愈,解除家长压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2)皮肤护理:给婴儿选择柔软、洁净、宽大的纯棉衣物,母亲和患儿均要避免穿着毛、化纤衣物等有刺激性的材料衣物,尿布、衣物潮湿后及时更换,勤换床单等用品,选择中性洗涤剂,要漂洗干净,减少洗涤剂对皮肤的刺激;避免过度清洗皮肤,尤其是烫洗和过度使用肥皂;不要穿的太厚,要根据温度随时增减衣物,避免出汗,尽量给患儿创造干燥的环境;家长应控制患儿,剪短指甲,必要时包住双手或戴手套,不能让其任意搔抓患处,可以抚摸背部或听儿歌辅助缓解,以免留下疤痕。(3)饮食调护:注意观察对所进食物的反应,避免食入致敏食物;提倡母乳喂养,或脱敏奶粉,注意辅食添加顺序,科学喂养;湿疹患儿添加辅食时易过敏的食物应适当推后,要谨慎添加鱼、虾、蛋等食物;给患儿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提高免疫力,降低皮肤的过敏性;母乳喂养的妈妈要多吃豆制品,少食海鲜、牛羊肉等诱发性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4)生活环境:注意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避免日光、紫外线直接照射,减少汗液的刺激;注意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减少如屋尘、螨、动物毛、花粉、真菌等变应原,填充玩具也要少接触。(5)用药护理:进行中药外洗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局部存在感染灶或渗出液较多时,应进行清除再湿敷;敷药过程中出现红疹或瘙痒等症状时,暂停用药并及时处理。
1.6 观察指标 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症中全身皮损面积、瘙痒程度,兼证中饮食、睡眠程度及皮炎家庭影响调查表的评分变化。见表1。
表1 主症及兼证分级量化标准
1.7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患儿的皮损及瘙痒情况消退,临床症状全部消失;(2)有效:患儿皮损及瘙痒情况有好转,临床症状有所好转;(3)无效:患儿皮损及瘙痒情况未见好转或更加严重,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7]。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14 d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14 d临床疗效比较[n(%)]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全身皮损面积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全身皮损面积积分比较[n(%)]
表3结果表明,全身皮损面积积分比较,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瘙痒程度积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瘙痒程度积分比较[n(%)]
表4结果表明,瘙痒程度积分比较,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睡眠、食欲、烦躁、腹胀、便溏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5。
2.5 两组皮炎家庭影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皮炎家庭影响情况积分为(8.93±3.86)分,低于对照组(20.52±3.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P<0.05)。
3 讨论
湿疹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病势缠绵,易反复发作,治疗或护理不当易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等严重后果[8]。婴幼儿湿疹一般与有遗传倾向的过敏体质有关[9],同时由于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网丰富等因素,容易发生变态反应[10],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机械性摩擦、寒热刺激、外用药物、皮肤细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湿疹或加重患儿病情[11]。中医认为婴幼儿湿疹主要原因为孕母在孕期恣意饮食,过食辛辣刺激荤腥之物,或小儿饮食不洁,伤及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湿热蕴结肌肤所致[12]。临床治疗多选用口服抗组胺类药物配合局部使用激素类药,但长期使用后,易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色素沉着,而且停药后易复发[13];中药外用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突出特色,临床使用副作用小、依赖性小,加上小儿表皮菲薄,角质层不完善,富含血管,有较强的吸收和透过能力[14],所以在治疗婴幼儿湿疹中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的中药洗剂,由土茯苓、地榆、白藓皮、桑白皮、浮萍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化湿、祛风止痒的功效。配合护理干预可从婴幼儿湿疹的诱发因素、病理机制等方面有效改善临床症状[15],同时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基础上,调整饮食、睡眠等情况,从而达到提高湿疹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16]。
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外洗配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湿疹患儿睡眠、进食、情绪、腹部不适、皮损情况、瘙痒程度以及家庭影响评分,既能提高婴幼儿湿疹的治疗效果,还可改善患儿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护理干预,从患儿的生活环境、用药护理、皮肤护理、饮食调护、家属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护理干预要求治疗期间保持治疗环境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顺畅、清新,光线充足,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良好的治疗环境,避免因生活环境刺激,引起婴幼儿哭闹,加重湿疹;同时患儿的衣物、床上用品应该经常换洗,要注意螨虫的影响,还要注意洗衣液等化学物品引起的刺激;婴幼儿湿疹的致病因素和食物因素关系也比较密切,所以应该加强饮食护理,患病期间应该限制海鲜发物,芒果、菠萝等食物的摄入,此类食物容易导致或加重过敏,应加以控制,可以将新鲜的水果、蔬菜打成泥状喂其食用,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进而预防疾病复发,但是还要重视对家长的指导,指导他们正确的护理方式、育婴方式,要重视细节,发现婴幼儿有不适感,及时就医,以免发生感染或并发症的情况[17]。
婴幼儿湿疹的护理干预要专业、细致,既要考虑发病因素、发病机制,还要考虑到患儿的年龄特点,婴幼儿特有的诱发因素,同时要关注因长期皮肤瘙痒带来的睡眠、食欲问题,对婴幼儿产生的远期的免疫力降低及生长发育的影响[18],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中药外洗配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以上现象的出现,既能缓解临床症状,又可以调节患儿的身心健康,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减少其湿疹的反复发作,实现婴幼儿湿疹延伸性和持续性的预防,减轻家庭负担,帮助其健康成长[19]。
综上所述,中药外洗配合护理干预可提升婴幼儿湿疹患儿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