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思考
2022-05-17杨飞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上。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法治观念和思想政治观念,让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奠定基础。中华传统美德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理念,其内涵和价值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对学生渗透爱国、自强、诚信、敦亲、求新、勤俭等优秀品质,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和继承。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中华传统美德;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杨飞(1980—),男,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南集中学,一级教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实践精髓,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习惯。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美德对初中生的成长和發展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的。初中教师要秉持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以此来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要提升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能力。
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育价值
(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
新时代的初中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语是初中生应该铭记于心并身体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可以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提供必要的补充,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学生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理解[1]。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能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创新。无论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美德,还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初中生需要肩负的责任。
(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初中生正处于形成思想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着许多与这些教育相关的内容,可以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辅助教育资源,为有效培养初中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好基础;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以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从而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三)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中华传统美德是历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它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处中,每一种中华传统美德都体现在许多的故事和事迹中。这些故事和事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宝贵的教育资源,所以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入,可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故事和事迹丰富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文化、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等,进而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现状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这样的教学革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不够全面
教师是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主要执行者,所以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课程教学中,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许多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的繁重,所以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并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教师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的理解程度有限。比如,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知道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时,却因为对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全面,所以在讲解时所运用的语言显得苍白、匮乏,这使得学生对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兴趣不高,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也错失了很多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
(二)学生缺乏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积极性
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时候表现得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不仅需要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身感受,但是学校和教师组织的实践体验教学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兴趣降低。以“乐于助人”的教学为例,学生如果没有真正参与到帮助别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己也没有付出真心和真实的劳动,自然就不能感受到帮助别人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满足。二是家庭教育本应发挥出的作用没能被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家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意识比较薄弱,教育方法不够合理,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部分家长既没能做好学生的榜样,也没能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也因缺少了家长的配合而面临着独木难支的教育困境。此外,学生所处的大环境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可能会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媒体中的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愈发不重视。
(三)中华传统美德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体系不完善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上,而较少提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其他内容。所以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方法需要由教师自主开发。然而很少有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讲到有关内容时才简单地提一下,如果课程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那么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教育往往就会被忽略。所以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完善的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系。其次,目前部分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性,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和让学生记忆重点内容为主,使得课堂的互动率不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体现。此外,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的次数不多,对各种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也不高,这些问题都使得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职业综合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发挥出“为人师者”的育人作用和榜样作用。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言行出发,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抽出一些时间对中华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创新文化、现阶段国内的优秀文化和国外的优秀德育内容进行研习,以此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比如,教师可以研读《论语》《离骚》《史记》《三字经》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了解其中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关于文明行为、交流的艺术、爱国精神、历史的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对教材中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传授和拓展。例如在教学《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淮南子·兵略训》中的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以此让学生明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取舍。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加深学生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如“狼牙山五壮士”舍生取义的故事,这五位壮士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被世人口口相传。
(二)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学会的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以此端正学生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态度。其次,教师需要把握开展渗透教育的时机,让中华传统美德自然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中,并且让学生逐渐了解生活中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人和事。最后,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课后的时间,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纪录片对其进行拓展教育。例如,在教学《维护国家利益》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大国重器》等系列的纪录片,以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实践是一种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言传身教,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和习惯。
(三)做好对学生的道德建设
初中生未来进入社会后会扮演社会公民、家庭成员、企业员工等角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让学生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扮演好这些角色的思想基础与力量,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品质。例如在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新冠肺炎战“疫”的时事教育学生:“人人避而远之,却为何有一群‘逆行者’迎难而上、厚衣加身、废寝忘食?”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奉献是以生命为赌注的,是值得每个初中生学习的。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忠君”就是当今“遵纪守法”的一种体现,遵纪守法是利人利己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法治观念进行培养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指导学生扮演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时,教师所发挥的教育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引导,而真正的道德建设应该由家长开展。家长要以身作则,将孝、俭、勤等优秀品德融入家庭教育中,以此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指导学生扮演自己未来在企业中的角色时,虽然这方面的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为时尚早,但是教师也要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四)创新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主要工具。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依赖性强,欠缺学习方法和技巧,欠缺实践能力、知识链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得以创新,向多元化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需要教师对情境教学、故事教学、竞赛教学、讨论式教学、分层教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增加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路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3]。教师可以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和时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网络交友新时空》这一课时,笔者开展了一场课堂辩论赛,让学生分别从提倡网络交友和反对网络交友两个方面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对诚信、知耻等中华传统美德有更深层的认识,实现对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个人素养的教育。另外,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也有目共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希沃白板、微课等信息技术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提升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效果。
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将其融入实际教学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陆信礼,刘静.张岱年的传统文化扬弃观[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9(02):38-50.
[2] 许艳.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以《道德与法治》为例[J].才智,2017(21):75.
[3] 秦丽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发展[J].初中道德与法制:下,2017(0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