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学生共赴未来
2022-05-17林兆秀
班级价值管理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这对我们教育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指引出鲜明的育人方向。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必须要立足学生根本,从学生的思想困惑出发,落细落小落实,才能起到育人实效。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了6大育人途径,第一条途径即为“课程育人”。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道德与法治”,强调德法兼修。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同时也是一名中学思政教师,双重身份让我对立德树人有着更深入的思考。我尝试将德育和思政相通的地方融合在一起,助力班级管理工作。
一、精准滴灌,以价值管理明确班级育人方向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每一代学生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独特的行为方式。比如现在我正在带的一届学生,05后,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的空闲时间几乎都是在电脑、手机上度过的。他们大部分是“4+2+1”家庭模式中的那个“1”,表面循规蹈矩,内心自我意识强烈。比如,关于交友问题,有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一定要宽容,我们就没有选择绝交的权利吗?”关于梦想,有学生会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网红,挣好多的钱,怎么不对”。因此,要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记得有一次课间,我走进教室,发现好多学生聚在一起叽叽喳喳,不时爆发出哄笑。走近一看,原来是大家在看报纸上的一则新闻,里面有句话写道:“这一年,政府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厕所革命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他们的笑点都集中在了“厕所革命”,一个调皮的学生小郭口无遮拦地说:“这个怎么还能上报纸啊,太搞笑了吧!”我问,搞笑点在哪儿?他们就支支吾吾。我想了想,在学生的认知里,这个词语可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怎么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纸上呢?
于是,我马上使用班级中的电脑以“厕所革命”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看着搜索结果,学生既诧异又兴奋,“啊?原来习主席还对厕所革命作出批示”“没想到主席还会关心这样的小事”。我告诉学生:“民生小事大情怀,只要关乎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政府不会忽视。”有学生说:“难怪最近路边的公共厕所多了,还很干净。”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了这件小事的大意义:人民生活品质、城乡文明建设、大国“里子工程”等等,这些对学生而言“高高在上”只在新闻报纸上见到的词语一下子变得鲜活生动。整个课间,没有学生要求自由活动,都沉浸在这种“新鲜”的探索之中。
这件小事一个月后,还有学生拿着看到的新闻资料来跟我交流:“老师你看,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联合国官员积极评价中国‘厕所革命’成果……”看着学生们对这件事情的持续关注,我感到很欣慰,一件“厕所革命”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种下的是关注国家政策和家乡发展的种子,善观察、勤思考的思维方式也会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我也幽默地反问了他们:“能别老盯着厕所问题了吗?咱班的卫生有没有标准化的公厕干净?”顺势而为,我對班级卫生工作进行了升级整改,实行“个人承包责任制”,有承包招标书,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择不同赋分的工作岗位。学生自主提出了“地上随便躺,墙上随便摸”的卫生标准口号。
初中的学生会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疑惑,这些疑问的提出也是难得的育人契机。比如在一堂爱国主题的班会课后,一名学生找到我:“老师,爱国一定要爱党、爱社会主义吗?我爱的是中国呀,不学习党和社会主义这些内容并不妨碍我是一个爱国的公民。”我当时没有回答他,我怕自己强行灌输引来反感,更怕说错原则性的话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迷茫。怎样用初中生能理解的方式向他们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呢?后来我从邓小平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灵感,他说:“难道爱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啊?”
于是我在下节班会课上设计了一组填空题:
我爱 国。
我爱 领导下的中国。
我爱共产党领导下的 中国。
我和学生这样交流:爱国不是抽象的,新中国的每一项发展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都得益于社会主义的道路正确。爱国不能满足于自发状态,应向着更加自觉自为的方向发展。只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看着学生们在频频点头和思考,我深刻体悟到:班级价值管理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这对我们教育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指引出鲜明的育人方向。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必须要立足学生根本,从学生的思想困惑出发,落细落小落实,才能起到育人实效。
二、协调帮扶,以策略管理推动班级有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国家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这就是“协调”。
我从这个理念中得到启发: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难题、短板以及优势,班主任进行育人管理就像国家进行资源配置,差异一直存在,协调永不停止。在协调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在权衡利弊中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在班级中,日常常规管理常会用到小组合作的方式,最初我们班分组,我给小组起的名字都是饱含寓意的,比如“成学组”“云帆组”等。一年后,学生就跟我说想要自主命名权,于是黄桃、橙子、苹果、蓝莓、紫薯等欢乐的组名就诞生了。每组6人,职责各有不同,组长负责本组的工作协调,其他组员分别负责卫生、纪律、作业等内容,以此实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获得感。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中往往会出现有组员不想参与或者不服管理的现象,小组之间出现差异时,怎么办?
黄桃组6位同学都是阳光开朗、认真负责的,因此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作业收交,这个组总是表现良好,在各项常规评分上遥遥领先。与此同时,其他组各有“短板”,比如紫薯组,有沉默寡言却擅长钻空子的;有我行我素、脾气暴躁的;还有经常不写作业、理由多多的。组内的小组长无力带动,这个组永远垫底。一两周过后,这个小组就变成了无所谓、消极怠工的状态。面对这样的差异,我开始进行“协调”。我想到的最直接的做法是从黄桃组调人和紫薯组交换,派得力干将去,让紫薯组看到希望。
计划一出,我马上列出了3对交换方案,通知两个小组前来开会。由紫薯组的组长抓阄,换到心仪的组员之后,这个组集体欢呼,但黄桃组却“愁云惨淡万里凝”。会后黄桃组集体留下,提出他们的请求:不想被拆掉。同时向我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开展“东西部协作”,一对一“精准扶贫”紫薯组。一周的时间内如果紫薯組没有明显的量化进步,他们再派人直接“援助”。
听到这个方案,我马上明白了自己工作做得不够恰当:学生不是资源,黄桃组一起合作已经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简单的人员调动并不能从根本上唤醒另一个小组的发展内驱力。这样的交换方案恰恰是我“懒政”的表现。于是,我尊重了黄桃组不想被拆掉的选择,和他们一起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方案:6个人,一对一提醒、监督,比如对经常迟到的同学,提供“电话叫醒”服务;对逃避卫生的同学,提供“打卡回家”服务......在这样的“精准扶贫”之下,紫薯组很快有了明显的改观。
但是这样的变化只出现在个别团体之中,该怎样有效“协调”其他小组呢?我再次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中寻找灵感,“补齐短板、厚植优势”。“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努力补齐短板,但也不要一味追求平衡,发挥优秀的力量带动全班共同进步才是“协调”的秘诀。于是我在班级中开展了“黄桃杯擂台挑战赛”活动。
环节一:学习“黄桃”好榜样。黄桃组成员依次上台介绍他们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定位和有效做法。
环节二:对标“黄桃”我反思。各小组内部开展对标学习讨论,自我反思进步空间。
环节三:赶超“黄桃”我能行。随机抽取一个小组,作为挑战组,进行为期一周的常规擂台挑战赛,成功后可获得下次擂台赛的冠名权。
不想黄桃组一家独大的其他小组纷纷结成联盟战线,课间经常会听到,“下节课语文默写古诗词,赶快背诵啊,别玩了”“室外卫生该去维护了,走,我陪你!”……慢慢地,原来揣着袖子对量化分数无所谓的“佛系生”也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对于极个别的“短板生”,我会单独鼓励,挑战成功后,他们兴奋不已。有学生在班级日志中写道:“咸鱼也可以翻身,这种自己挣来的成功,不是躺赢,感觉好极了!”
常规擂台挑战赛是贯彻“竞争中分享,合作中成长”的集体发展理念,班级管理育人要落地,就要讲究科学合适的策略。选择何种策略,我们需要考虑两个维度:学生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在动态中不断调整、协调,推动班级有序发展。
三、凝聚合力,以贯通管理促进班级协同共育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班级协同共育要上下贯通、横向联动。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两个百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奥运健儿的精彩故事......我们可以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寻找德育的素材和养分。为了更好地促进育人实效,2020年,济南市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立了100个实践教学基地,包含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法治中国、弘扬优秀文化、增强自觉自信、提升生命价值、共建生态文明、感知科技创新、热爱美丽家乡等8个主题,并同步开发了线上预约平台。我通过这个平台预约了浪潮集团的参观。真看了,才会真信。国家的信息创新能力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原来只在图片上看到的超级计算机实物并不庞大、健康码变黄变绿背后原来有这样的技术奥秘……创新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国家自主创新道路在脑海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和家委会一起设计班级远足活动,全程往返28公里,用脚步“丈量”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重新定义自己的潜力。远足研学任务单,组织学科教师各自准备题目:根据所学,测量并算出博物馆大厅楼梯的坡面长度;寻找博物馆中的金属藏品,记录藏品的属性,分析不同金属的反应活性大小;找到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了解这块铜板背后的历史……一系列富有趣味并贴合学情的研学题目,让学生精神与身体同行,将课本所学与社会实践真正结合,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此外,班级协同共育要精准靶向目标,直指育人。初三的家长面临学考压力,又逢“双减”政策,怎样有效地减少焦虑?我的选择是让对方看到过程。设定家长开放日,每周固定时间开放课堂和办公室,变“被动召唤”为“主动沟通”;开展“阳光父母家教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前来作报告,给予科学指导;家长会后有效亲子沟通,拒绝变成“压力罐”和“火药桶”……我们班上有一个成绩还不错,但是脾气又倔强又暴躁的男生。他的日常的话语体系最多的就是反问“为什么”“凭什么”,与老师的关系也总是敌对。和家长沟通多次后,了解到其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父亲是单位的领导,教育孩子和教育下属是一个思路:不问原因,只看结果;认为男孩子受皮肉之苦没问题,棍棒之下出孝子。可想而知,亲子关系比较紧张。进入初三,这种恶果也体现在孩子的成绩波动上。家长突然发现自己要求不怎么管用了,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这种情况下,担心孩子的成绩反倒成了家长的次要需求,首要需求是担心孩子三观不正、走了歪路。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家长怎样有效和孩子沟通,推荐阅读书目,聆听亲子关系方面的专家讲座,将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交流落到纸上……慢慢地,家长意识到问题所在,尝试假期中建立家庭“养机场”(存放手机的地方),创造有效陪伴;在爸爸过生日的时候,全家一起下厨准备生日宴……渐渐地,孩子硬邦邦的心开始软化,对待周围的同学和老师的态度也平和了很多,现在正在为自己的飞行员梦想努力减肥和学习。
班级协同共育中,班主任既是示范者,也是疏导员,唯有联通家校社共进、凝心聚力,方能构筑同心、同道、同向的家校共育新样态!
对班级管理艺术的追求永远在路上,因为学生的成长不会停止。我会不忘初心、不移其志,永远保持成长型、进取型思维,坚持立德树人,和学生一起面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共赴未来!
【林兆秀,山东省济南舜文中学】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