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2-05-16黄小华
黄小华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3)
一、引言
本文以高职院校《电工基础》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组建包含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结合知识特点,深度挖掘其蕴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有机融入课堂。《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电气工程所有电类相关专业开设,同时也是机电一体化双高专业群共享平台课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选课学生众多,影响范围大,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大国工匠”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电工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
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课程思政”的要求,发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实践应用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通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发掘12个思政切入点和案例,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有效推进我校的“双高”建设,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变革
《电工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实验、实训课提升技术技能,只重视理论、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思政素质。通过课程改革,与企业深度融合,重构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基本内容编排教学任务,将原有的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其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机融合思政素质目标,提升学生的能力。课程总体目标及其分解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电工基础》课程总体目标及其分解目标
(二)《电工基础》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
一是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变革,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将思政元素“渗透”在课程的每一个教学任务中,融入“思政育人”新目标。二是重新编制课堂教案。梳理知识技能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体现在教案中。三是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课程内容,制作PPT课件、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视频等,将思政类案例有机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四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融入课程思政。通过微信、QQ、云课堂APP,达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将思政元素与案例传授给学生,达到全方位、全过程“思政育人”的目的。五是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原来的“过程考核+期末考核”改革为“过程考核+阶段性考核”结合,全面、全方位评价学生成绩。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培养学生公平公正、诚信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电工基础》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职业院校育人要求,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达到专业育人、课程育人的目标。梳理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发掘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关注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与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对学习生活中的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反思,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识问题的能力等。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时中均增加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部分融入点如表2所示。
表2 《电工基础》课程思政部分融入点
(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案例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既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唐突,又要无被“说教感”,让思政与课程无缝衔接,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
案例一:任务1.1电路与电路基本物理量。讲授本节内容之前,介绍电的起源,电不是发明而是发现,融入尊重自然、尊重客观事实。通过分析日光灯实际电路,融入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以及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的诞生过程,让学生分享两个故事引发的感想,最后教师总结,学习科学家不怕失败,孜孜不倦、克服重重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播放中国电力发展史视频——中国电力系统的腾飞,展现中国电力世界领先领域,宣传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工业发展尽力,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而努力奋斗。
案例二:任务1.3电阻认识及欧姆定律。本任务通过两个实验验证学习,实验一:验证导线电阻与其长度、截面积、电阻率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实验二:欧姆定律的验证。做实验之前,引入欧姆的励志故事,由教师引导,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分享感想,教师总结,思政教育升华。接下来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敢于创造的思想和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作为本节课思政考核内容。实验结束,请各小组阐述实验结论和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点评环节:小组自评、互评,最后教师总结点评。下课后,要求学生及时关闭电源,节约能源,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绿色环保意识。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自行查找、学习新电阻器的种类和使用场合等,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科技前沿及最新动态。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的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分为线上课堂活动和线下课堂活动,线上课堂活动包括线上参与讨论、线上自主完成作业、线上测试,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发展情况。
线下课堂活动包括工作态度(出勤情况等)、工作质量(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协调能力、职业素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创新能力等,而阶段性考核主要以综合项目形式,通过以小组合作提交阶段性任务成果,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小组成员的沟通合作能力等。综合评价以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得出综合成绩。
表3 《电工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的考核方案设计与比例分配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重新修订《电工基础》课程标准,必须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将意识形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素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国党史革命史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三全育人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以及哲学的辩证法、认识论等价值导向融入《电工基础》课程。在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深挖思政元素,让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进课程,融合到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体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