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漆彩流光 成都漆艺

2022-05-16白英

青春期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银丝大漆漆艺

文/白英

在四川省成都市宽窄巷子对面蜀华街深处,林荫路上隐藏着一座爬满藤蔓的“井”字形布局3层老式楼房,成都漆器工艺厂就在此间,四周很安静,踏进大门的瞬间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里面的陈设完好地保持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厂房的模样,仿佛被时间冻住。墙上锈迹斑斑,只有屋顶下“成都漆器”4个字仍趾高气扬。漆器工艺厂像是在闹市中修行的匠人,传承着传统漆艺最精妙的技术,饱经风霜,返璞归真。(图1)

图1 成都漆器厂

穿越历史风尘的大漆艺术依然鲜活

成都漆器厂外表沧桑,而其中的产品却是光华四射,漆彩流光,产品展室里数十件漆器作品分门别类地摆在博古架上,种类齐全,漆彩纷呈,既可高悬于厅堂之上以彰显华贵,又可充当精致耐用的日常用品。装饰漆器艺术感强,韵致独特,雕银丝光晕彩《虞美人》花瓶(图2)造型优美流畅,制作精致细腻;雕漆隐花海棠花圆盘、雕银丝光晕彩银杏圆盘、三羊开泰圆盘等作品丝光闪烁,光华灵韵;拉刀针刻首饰盒含蓄古朴,亮而不浮,充分体现了天然漆的自然质地之美。实用漆器打磨光滑,色泽自然,工夫茶具意境悠远,气质优雅。杯碟碗盘盒盏垫最为常见,但细看每一只器物上耗的工夫,又绝不只是为了让实用器更美那么简单。还有新开发的文创产品笔筒书签镇纸,巧妙地选取了中国国宝大熊猫、成都市市树银杏、成都市市花芙蓉为装饰图案,集历史题材、文化元素、天然原料于一体,文化创意中自带古典气息。目之所及的一件件器物上展现着极富地域特色的髹饰(xiūshì,是古代在艺术品上采用的一种传统工艺)技艺,漆艺包容精致,漆色温和静穆,将天然大漆的灵动之美展露无遗,给人以大度而素雅的美感享受,可谓薄薄一层漆中可翻开厚厚的时间,一眼千年。

图2 《虞美人》

“雕镂扣器,百伎千工。东西鳞集,南北并凑。”西汉的扬雄在《蜀都赋》中曾这样描写当时的漆器之盛,从中可见,远在汉时,成都漆器已经扬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造就了这朵工艺奇葩,悠悠数千年间,汉的夹纻,唐的堆漆、金银平脱,宋的素髹与雕漆,清的脱胎,岁月流淌积淀中,一脉相承的成都漆艺,逐步形成了如今谦和含蓄、深沉内敛、厚重典雅的独特风格。2006年成都漆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三雕一刻”的装饰技法独特,极富地域特色,在几千年前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今天穿越历史风尘仆仆而来的大漆艺术依然鲜活,“漆”待与时光更灿烂的相遇。

古老的装饰手法灵气飞扬

“漆从西蜀来。”郭沫若先生诗中这样写道。天然大漆,有很好的附着性,具备黏合性和防腐性,在木胎、陶瓷、金属上进行刷漆工艺后可长时间保持光亮色彩且不变色。自古以来,四川就是天然大漆的主产地,漆树需成长近10年方可割漆,一棵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千克生漆,割漆时的刀口还不能超过10刀,每割10天需歇10天,每割1年需歇1年,采集1千克生漆需3000棵漆树,故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大漆从树上割下来以后,生漆要用纱布过滤,滤过的漆的品质要达到“清如油,明如镜,扯起金钩子,照尽美人头”,方为优质,此后还要经过晾晒、脱水、去杂质、加颜料等程序,而这复杂的制漆过程仅仅是基础,要做一件漆器,至少需要经过选料、制胎、揉漆、裱布、上灰(图3)、上漆、打磨、雕刻、镶嵌、推光等7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闪失,最后的作品才能呈现出既精致又立体的视觉效果。

图3 上灰

装饰车间里,是年轻的姑娘们居多,她们专注装饰着手里的器物,不厌其烦地丝光、描画、晕染……坐在工位上的张小波(图4)白净秀气,略显腼腆,并不像印象中“川妹子”的火辣模样,别看小波文静如水言语温柔,年纪轻轻却已是四川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了。在打磨漆器的过程中,她也打磨了自己的心性,逐渐成长为漆器厂装饰车间的技术骨干。她正在制作一批“熊猫银杏盘”,雕银丝光、晕彩,漆艺在她的手中驾轻就熟,亮丽的红漆底子上,一枝金黄的银杏树枝上,一只软萌可爱的熊猫宝宝正在玩耍。针笔起落间,银片上丝出的国宝大熊猫毛发细腻,银光闪烁,栩栩如生似乎有了生命,而晕彩的深秋银杏,浓淡不一的色调,将秋之静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悠远。

图4 张小波对漆器进行上色

成都漆艺工序繁多,制作细致,尤以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等极富地域特色的髹饰技艺闻名于世。其中,雕银丝光是成都漆器“三雕一刻”绝技之首,而张小波制作的“熊猫银杏盘”(图5)采用的正是这种工艺。技艺的施展是在三灰三漆的半成品上,用大漆做黏合剂贴上银片雕刻出纹样,再上漆打磨,重新把纹样显露出来。最后在金属贴片雕好的纹样上,用特殊工具戗花刻线。操作中讲究行刀的角度与走向,要求点、线、面均衡结合,通过流畅刚劲、富于变化的刀法,使线条轻重缓急、顿挫抑扬各自成趣。雕银丝光工艺(图6)制成的漆器既有金银平脱的镌刻情趣,又有雕漆的抑扬顿挫;既显金属材质的高贵富丽,又含漆料的柔和细腻;其熠熠闪烁的光泽将漆器艺术的超凡脱俗、高雅素洁、清丽照人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图5 雕银丝光熊猫银杏盘

图6 雕银

磨显、丝光、晕彩是雕银丝光工艺中几十道工序中的重要步骤。这些工序完成后,还要经过轻推慢擦的推光才能最后成品。推光(图7)是以油和面粉在漆器上反复摩擦,让漆面分子重新排列,均匀结膜,使得漆器表面平整如镜,呈现出光泽华丽却又温润如玉的效果。一件件普通的漆器,因为雕银丝光等古老的装饰手法的磨砺与雕琢,高雅丰腴中更显灵气飞扬。

图7 推光

千年古蜀漆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装饰车间颇具年代感,窗外有比厂房还高的大树守着,老旧的工作台上到处是曾经伏案于此的匠人磨损的痕迹,而与它们为伴的姑娘们戴着耳机、看着手机,又让屋里显出了时代的气息。对于成都漆器厂的小伙伴们来说,遇到漆器,让他们成为现在的自己。做漆器带来的喜悦感是任何一份工作都比不了的,正如同用麻布、漆树汁、瓦灰最终可以做成精美的漆器,坚持的力量同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他们钻研各道工序、技法,更积极加强艺术修养和绘画训练,慢慢走入了美妙的漆艺世界。目前,厂里30多名员工里,“80后”、甚至是“90后”已经挑起了漆器技艺传承的大梁,他们熟练地运用着古蜀漆艺,创作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正是这些年轻的匠人们,坚守这份对漆器的执着和热爱,同时又有更多的创新想法,让漆器工艺的未来充满希望。

成都漆艺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成都是中国漆艺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享有“中国漆艺之都”的美誉。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文饰斑斓、色彩亮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地出土的汉代的精美漆器上,常见铭文“成市草”,可见成都在古代就是中国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近代的成都漆器也曾十分辉煌,像民国时期,成都就有科甲巷、小科甲巷、太平街3条街专门生产经营成都漆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更是成都漆器风行的黄金时代,不但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还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和友人,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成都漆艺发展和传承面临着重重困境。首先,成都漆艺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要完整掌握整个工艺,需潜心学习数年,这使得传承难度非常高。其次,由于产品只能通过手工制作,成品市场狭小,性价比不高,面临着没有销路的尴尬局面。好在多年从艺的成都漆器厂宋西平、尹利萍、邹小屏等各级传承人宁可守其清贫,也不愿抛弃古法,坚守对漆艺的热爱,她们的奉献与敬业也是对学生最好的“身教”。21世纪以来,新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的重视,吸引了年轻人的加入,成都漆器才又打磨出越来越亮丽的光彩。

艺术源于生活,漆艺作品在不失传统技法、底蕴的同时,时尚简洁、轻松有趣才能贴近生活。只有让传统技艺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如今的成都漆器工艺厂,通过改制注入了活力,更注重让漆器生活化,用漆器自身的外观之美、实用之巧点缀生活。在古老技法中融入现代生活理念,产品涵盖摆件系列、文房系列、饮食系列、漆画系列、漆盒系列、文创系列等种类,更丰富、更现代的漆艺表现形式让漆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图8)

图8 文创漆器书签

只有让漆器走进大众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漆器文化,古老的成都漆艺才能重获新生。2014年底漆器厂的大门开始向社会大众打开,为此,漆器厂专门研发了一种用于公益体验DIY漆器项目,参与者在制作成半成品的漆器书签上打磨、丝光、晕色,体验漆器文化的同时还能将自己的作品带走,2016年这个项目在成都漆器厂广受欢迎。成都漆器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是成都的文化名片之一。成都追求时尚和完美的底蕴非常深厚,有这个文化基础和积淀,成都漆器一定会更好!

猜你喜欢

银丝大漆漆艺
李凤作品
漆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探究
蹇然漆艺作品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背影
春天的雨
百里千刀一斤漆 薪火相承守匠心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大漆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