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应用轨道站点“最后一公里”设计体系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2022-05-16陈丹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站点轨道

陈丹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轨道交通是一线城市最重要的公共出行工具,安全便捷品质的轨道交通慢行接驳最能为市民日常上班、回家带来幸福感、获得感。地铁出入口作为城市地标,是彰显城市形象,体现城市气质的重要节点。广州地铁现状共有13条运营线路,共205座车站,开通里程居中国第三,世界前五,日均客流量达820万人次,单日客运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为全国第一。是CNN全球十佳地铁首位,预计到2023年,广州将形成总长约8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然而,由于“先有道路,再有站点。各自为政,建设脱节”所导致的广州轨道站点“公交接驳、自行车接驳、小汽车接驳衔接不便,公交线路覆盖不够,换乘断点多;标识缺失、出站过街不便;围栏阻隔,道路绕行;通道狭窄,缺少遮阳;共享单车、私家车缺乏规整,秩序混乱等通行接驳不畅问题最为严重,其他如设施配套不足,周边环境不佳等问题也让市民回家之路的最后一公里异常“艰辛”。

为解决全球最佳地铁与出入口品质低端的矛盾,实现习近平总书记 “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面、更舒心、更美好”的重要论述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契合广州市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以“精细化、品质化、人本化”为原则,用足“绣花”功夫,研究构建安全、便捷、通畅、高品质的轨道站点外空间,为市民打造最具幸福感的回家之路,提高城市交通综合服务能力和城市轨道站点出入口环境品质。以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加快建设具有独特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勇当排头兵。

同时,强化轨道站点外空间研究,使地铁出入口站外广场不仅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节点,还能使城市空间的多样性有效的发挥与利用,希望为日后的地铁出入口站外空间设计提供些参考[1]。

1 已有研究综述

1.1 国外地铁站外空间的研究

国际上有关地铁站外空间的研究主要包括2类:一是有关地铁接驳最后一公里,主要注重连接,对慢行、小街区、交通接驳等提出原则性要求,但未提出地铁站场与不同类型交通接驳的具体要求;新加坡、伦敦、东京等国际城市的实际案例,未进行有效总结和梳理。

表1 国外城市地铁出入口设计特点

1.2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也主要侧重交通,研究人的出行选择,接驳成本,提出了站点外空间路外换乘设施配置准则和场地规模经验值,但未就站场空间功能板块的设计如何助力各类接驳提出有效指引;二是有关站点品质与形象设计,将地铁车站不仅作为地铁交通的枢纽, 也作为整个城市的景观焦点, 以城市展现人文特色和城市面貌的重要舞台进行设计研究,但以个案研究为主,未对整体设计要素体系提出一个明确的标准,也有学者提出加快建立地铁出入口景观评价体系,对20个出入口站点的生态景观、环境协调、公路交通景观三个维度13个指标作出综合评价,但还未有研究明确提出地铁出入口设计需要包括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布局、设计准则与标准未明确界定,也未对不同类型的地铁出入口设计作出区别对待[2]。

表2 国内城市地铁出入口设计特点

因此,本次研究基于广州现状出发,从已有研究和先进城市案例中提炼广州地铁出入口设计的共性问题,从接驳能力与场地特性对地铁出口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地铁出入口的设计体系与设计要素要求,建立完善、科学的地铁出入口设计体系,辅助完善地铁站点设计[3]。

2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门厅设计体系

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广州地铁日均客流超800万,客运强度居全国首位,客运压力大,共开通运营17条线,开通里程超400公里,已运营车站205座,已开通出入口 710个,日常有近40座车站需要做高峰客流控制。本次选取主城核心区7条地铁线,共30个站点130个出入口作为研究对象。区域功能或用地功能为基础对轨道站点进行分类,基于交通节点属性-城市区域-站点场所三重属性,30个站点可分为18类。

3 实践范例

选取广州市地铁5号线坦尾站,该站点属于“枢纽站+居住+广场门厅”,地处广州市坦尾岛,白鹅潭交通核心、绿地核心、文化核心,本次设计主要解决问题:1.全岛出行有大交通,无小交通;2.站前广场有空间,无配套;3.站点周边有绿化,无景观。

3.1 措施一:优化连接

通过“地铁+公交+小汽车接驳”, 合理布局公交场站,优化出租车、网约车临停秩序,小公交:岛内换线接驳公交车停靠区,加密接驳巴士班次频率;大公交:经停车辆上落客区;出租车、网约车及接送车辆;通过“地铁+共享单车接驳” 结合地铁出入口及绿道共布局7个停放点位;地铁站南侧4个自行车停放点位,为抵达坦尾站及双桥公园客流服务,北侧规划布局3个自行车停放点位,为坦尾站集散客流服务;

3.2 措施二:补齐功能

通过“遮阳连廊+集散广场”补齐安全功能,通过“公共厕所+便民服务点、景观照明+城市家具”补齐服务功能,通过“自行车道+自行车停车设施+慢行贯通” 补齐通行功能[4]。

表3 补齐功能改造前后对比

3.3 措施三:提升景观

通过优化站棚设计与遮阳连廊衔接,提升便民店,公共厕所,景观照明灯设施的景观风貌,提升场地铺装及绿化空间的品质。

表4 提升景观改造前后对比一览表

4 结论

通过研究:1、总结广州地铁站出入口的共性问题,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建设 。轨道站点出入口品质是广州市千万民众幸福出行的保障,能切实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轨道站点作为人流密集区,能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宣传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轨道站点空间的改善能有效推进该区域的市政建设、城市环境、街容街貌、绿化美化等一系列品质化提升工程;2、基于接驳能力与场地特性架构形成完善的地铁出入口分类,有效指导站场设计。现有站点分类主要基于接驳能力的难以体现场地特性;基于场地特性分类的难以体现该站的接驳能力,均难以有效的指导站场设计;3、构建地铁出入口设计体系,从设计要素、设计要点、设计品质等方面直接指导老出入口的品质提升和新出入口的设计。最终实现地铁站场功能从“单一集散”到“多元功能”;从“轨道站点”到“轨道公园”,推动市政+交通+景观一体化精细设计。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站点轨道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推荐书目《中国轨道号》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轨道”?
以“夏季百日攻坚”推进远教工作拓展提升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
怕被人认出
先进站点应与落后站点开展结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