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鸟类分布新纪录
——白冠攀雀

2022-05-16谢宗平杨爱芳

野生动物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勤亚种植物园

刘 钊 谢宗平 杨爱芳

(河西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掖,734000)

2021年2月,在甘肃省民勤县西渠镇南部半固定沙漠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园内进行鸟类调查时,记录到冬季集群的白冠攀雀(Remizcoronatus),并拍摄到枝头跳跃、攀援、倒悬和觅食的清晰照片(图1)。经查阅《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3版)[1]、《中国鸟类野外手册》[2]、《甘肃脊椎动物志》[3]、《内蒙古动物志:第2卷》[4]和《内蒙古动物志:第4卷:鸟纲:雀形目》[5]等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中国鸟类记录中心分布信息[6],确定该鸟为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新纪录。

1 记录地概况

记录点一,位于甘肃省民勤县西渠镇板湖村南部腾格里沙漠西缘人工梭梭林(Haloxylonammodendron)群落(38°57′54.8″ N,103°27′0.4″ E;海拔1 312 m),年平均气温7.4 ℃,干旱少雨,缺乏地表水源,年均降水量110 mm,年均蒸发量2 644 mm,以梭梭林和唐古特白刺(Nitrariatangutorum)为优势植物群落[7]。记录点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园内人工湖周边柳树林(39°12′47.3″ N,101°38′58.8″ E;海拔1 474 m),年平均气温8.4 ℃,年均降水量89 mm,年均蒸发量3 100 mm,种植垂柳(Salixbabylonica)、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和沙枣(Elaeagnusangustifolia)等荒漠植物,植物园西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

2 研究方法

采用样线调查法,使用望远镜(Nikon 阅野SX 10×50)和单反相机(Canon EOS 5D Mark IV+Tamron SP 150~600 mm f/5~6.3 Di VC USD)观察鸟类并拍摄生态照片,使用GPS(ICEGPS 660)和测距仪(HawkEye 1500H)记录分布位点坐标、海拔、样线长度、距离居民点和水源距离,记录种群数量和生境信息,以探明其生境特征。采用单样本的 Kolmogorov SmirnovZ检验分析指标的正态性,当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U检验[8]。统计分析使用SPSS 17.0。

3 调查结果

3.1 形态鉴别特征与习性

白冠攀雀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攀雀科(Remizidae)攀雀属(Remiz)的一种小型鸣禽。据野外观察发现,该鸟体型纤小,体色较淡,雄鸟的顶冠为白色,具有宽黑色的前额及眼罩,眼罩与上背之间有白色领环,背呈浅棕色;雌鸟似雄鸟,但整体体色较灰,顶冠灰色,眼罩褐灰且不明显(图1,图2)。经鉴定,确认该鸟为白冠攀雀stoliczkae亚种。其形态特征与中华攀雀(Remizconsobrinus)及与其同种组的指名亚种(R.c.coronatus)易混,区别在于:中华攀雀体色整体较深,顶冠灰色,具有明显的窄白色眉纹和白色的颊下部,下体颜色较深,呈棕色,不具有明显偏白色的领环,且黑色眼罩较窄,眼罩上缘沿眼中部向后延伸到耳羽;白冠攀雀stoliczkae亚种整体色淡,无明显的白色眉纹,偏白色的领环明显,下体颜色较浅,黑色眼罩较宽覆盖整个眼部甚至耳羽区。白冠攀雀stoliczkae亚种喙较同种组的指名亚种coronatus细短,且指名亚种coronatus上体的棕色较显著。

图1 甘肃民勤西渠镇发现的白冠攀雀Fig.1 Photos of Remiz coronatus stoliczkae recorded in the South of Xiqu Town of Minqin County,Gansu Province

图2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园发现的白冠攀雀Fig.2 Photos of Remiz coronatus stoliczkae recorded in the Sand Plant Garden of Alxa Youqi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野外观察发现,白冠攀雀冬季成群活动,性活泼机警,活动隐蔽,行动迅速而敏捷,常在枝条间跳来荡去,寻找种子和嫩芽等食物,鸣声细小单调,为柔细的“piu”声。

3.2 生境比较

2021年2月,在甘肃省民勤县西渠镇板湖村南部的半固定沙漠区人工梭梭林中,2次记录到白冠攀雀集群取食梭梭的种子;在紧邻居民点的固定沙丘上空观察到1只飞过。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园外围西侧观察到1只白冠攀雀飞过;在植物园内发现集小群啄食垂柳嫩芽。两省区白冠攀雀新纪录位点的相关信息见表1。分析结果表明,阿拉善右旗分布位点海拔为(1 473.67±0.88)m,显著高于民勤西渠镇((1 314.67±1.76)m;t=80.63,df=4,P<0.01),右旗位点距离水源距离为(78.33±25.17)m,显著小于民勤位点((1 166.67±166.67)m;t=6.47,df=4,P<0.01),而民勤和阿拉善右旗距离居民点距离分别为(757.00±414.93)、(821.67±63.60)m,二者无显著差异(t=-0.15,df=4,P>0.05)(表1)。在民勤野外调查中,白冠攀雀分布集中,多见于绿洲边缘的荒漠区,往返于荒漠与边缘绿洲,这可能与寻找食物和水源有关;在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园发现的白冠攀雀,有一些是从周围的半荒漠区飞入觅食的。

表1 在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白冠攀雀的发现位点

3.3 密度调查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民勤样线的长度和行走时间均显著大于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园(P<0.05);白冠攀雀种群密度显著小于阿拉善右旗样线(P<0.05);种群数量和单位时间发现个体数无显著差异(P>0.05)(表2),这表明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园内的近水生境较适宜,白冠攀雀种群密度大,分布相对集中,行走时遇见率高。

表2 甘肃和内蒙古两地白冠攀雀调查样线和种群数量特征

4 讨论

4.1 分类地位的变迁与分布现状

白冠攀雀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欧亚攀雀(Remizpendulinus)与白冠攀雀相似,将后者并入其中作为欧亚攀雀的一个亚种(R.p.coronatus);有学者根据其形态特征的不同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种。Vaurie将攀雀分为4个亚种组9个亚种,把分布于我国新疆的白冠攀雀2亚种归入coronatus亚种组,但Vaurie本人对coronatus归入R.pendulinus仍然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9-11]有些学者同意Vaurie的意见[12-15]。后来Harrap等[16]将欧亚攀雀分为3个独立的种,即欧亚攀雀、白冠攀雀与中华攀雀,认为三者之间在形态和生态学上存在差异,分布区相距较远,重叠区内无杂交证据,应处于完全的生殖隔离,因此应分立为3个独立种,这一分类意见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1-2,11,17-20]。

目前,白冠攀雀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塔吉克斯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和蒙古;在国内分布于新疆和宁夏[2,11,15,21]。本种2个亚种我国皆有分布,指名亚种coronatus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和西部伊犁河流域;新疆亚种stoliczkae分布于新疆北部的福海、北屯、阿勒泰、青河、莎车西部、巴楚、喀什、塔里木河、乌鲁木齐、五家渠、阿尔金山南部及宁夏的贺兰山[1,11,15,22-28]。新疆北部的福海、阿勒泰、青河、北屯、恰库尔图、博尔塔拉河流域、乌拉泊,以及宁夏的贺兰山有其繁殖记录[11,23,29]。经查询中国鸟类记录中心,截至2021年3月8日,白冠攀雀在新疆被记录到62次,在四川被记录到1次[6]。

4.2 攀雀属鸟类在甘蒙两省区的分布

4.2.1 甘肃省分布

王香亭等[30]于1981年曾在《甘肃鸟类区系研究》中记录过欧亚攀雀,1991年又在《甘肃脊椎动物志》[3]中指出:甘肃省的攀雀科鸟类曾有2属2种,即欧亚攀雀和火冠雀(Cephalopyrusflammiceps),但随着平凉地区以北的原属甘肃省的泾源县划归宁夏(1958年划归),原仅分布于泾源的攀雀属的鸟类在甘肃省不再有分布,本科鸟类仅存1属1种,即火冠雀[3](2012年由攀雀科归入山雀科Paridae[1,31])。1990年和2004年夏季,张立勋等[32]在甘肃省民勤治沙研究站和兰州大学校区内又记录到了欧亚攀雀的分布,但未确定是何亚种的攀雀,此后近20年甘肃省再无有关欧亚攀雀及其亚种的文献报道。由于国内目前分布的中华攀雀和白冠攀雀在形态特征上相似,过去二者都曾作为欧亚攀雀的亚种对待[2,9,10,15,33-34],推断民勤记录的应为白冠攀雀,兰州大学校园记录的为中华攀雀,泾源县记录的为中华攀雀。分类地位的变迁,或是造成目前白冠攀雀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在甘肃省未见文献记录的原因[1]。

4.2.2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

《内蒙古动物志:第2卷》记录有欧亚攀雀分布[4],吴佳媛等[35]认为内蒙古地区分布的攀雀应为中华攀雀。《内蒙古动物志:第4卷:鸟纲:雀形目》记录中华攀雀主要分布于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以及阿拉善左旗贺兰山[5]。杨贵生等[36]也曾在内蒙古发现中华攀雀的巢。目前内蒙古尚无白冠攀雀的文献记录,但是根据白冠攀雀在宁夏的分布范围[2,15,37],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贺兰山及以西的沙漠绿洲区域也应当有白冠攀雀的分布。根据中国鸟类记录中心数据,2020年5月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有中华攀雀记录1例[6],为中华攀雀分布的最西端,由于白冠攀雀和中华攀雀容易混淆,亦或这次记录将白冠攀雀错当了中华攀雀。

4.3 分布区孤立并相互隔离

白冠攀雀stoliczkae亚种在国内分布于新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两地区相距较远,分布区相对孤立而隔离,目前在新疆与宁夏之间的广大区域未发现新的纪录位点,推断其种群为孤立隔离的斑块状分布[2,6,37]。本次在甘肃民勤发现的分布点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腾格里沙漠西缘,而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分布点西北紧临巴丹吉林沙漠,因此宁夏贺兰山及以西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的荒漠绿洲区域应为白冠攀雀的潜在分布区。近期获悉有鸟类爱好者曾在河西走廊的甘肃省张掖地区偶然拍摄到1只攀雀属鸟类,疑似白冠攀雀(具体时间地点不详),推断此区可能有未被揭示的适生区,从1990年至今甘肃省未记录过该鸟的现状来看,在河西走廊地区呈现连续分布的可能性小。

4.4 生境的依赖性

本次在甘肃省民勤县西渠镇记录到的日冠攀雀最大集群有22只,种群密度小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园人工湖种群(P<0.05)(表2),说明虽然其偏好选择绿洲边缘的荒漠生境,但近水生境更加适宜。民勤的分布位点在沙漠周边,距离村庄较近,约1 km(表1)。调查期间,行走样线深入沙漠长达6 km,未发现该鸟,常见的荒漠鸟类为黑顶麻雀(Passerammodendri)和喜鹊(Picapica);在沙漠腹地(深入30 km以上)仅发现过黑尾地鸦(Podoceshendersoni)和一些大型猛禽;而阿拉善右旗沙漠植物园人工湿地微生境,与民勤的荒漠微生境又截然不同(表1),说明白冠攀雀较其他典型荒漠鸟类对水源具有较强依赖性,这可能是限制其扩散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分布在新疆的白冠攀雀营巢地距离水源近,70%的巢距离河边不足30 m[23]。鉴于此次是在冬季记录到白冠攀雀,而1990年此区记录于夏季[32],可初步判断在甘肃省的居留型为冬候鸟或留鸟,但夏季是否在该发现区域繁殖还需进一步调查。

本研究调查发现白冠攀雀群数量稀少,即便在适宜生境内也绝非广泛分布的优势物种。在民勤西渠镇访谈附近常驻居民,均未见过该鸟及其繁殖编织巢,可能由于该鸟体型纤小,行动敏捷,善于隐蔽,且种群数量少故而鲜为人知。与发现位点毗邻的甘肃省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曾多次开展鸟类调查研究工作,未发现过该鸟[7,38-39],可能因保护区内以荒漠沙化环境为主,缺乏地表水源,并非白冠攀雀的理想生境。

在民勤县白冠攀雀多见于绿洲边缘的荒漠化生境,与常在村庄及周边逗留的树麻雀(Passermontanus)、家麻雀(P.domesticus)、喜鹊和赤颈鸫(Turdusruficollis)等鸟类不同,仅偶见在村庄附近的林木枝头上稍作停留,然后从上空飞过,可见其对人居环境的适应性不强。由于其荒漠适宜分布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放牧等人为干扰较大,因此对目前的生境应加强管护。

猜你喜欢

民勤亚种植物园
植物园的“虎”明星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秘熊猫秦岭亚种基因组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全世界的老虎长得都那么像,到底有什么区别?
甘肃民勤小曲子戏的传承研究
多功能家具节省室内空间的可行性研究
成语植物园
永不消失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