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来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研究
2022-05-16陈子丹
陈子丹,杨 霞,2
[1.云南大学,昆明 650091;2.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档案作为历史发生的准确现场,能够恢复或复原历史事件真正发生之时的语境和过程,档案不仅对国内群众了解抗战史具有深刻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客观认识。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理论指导下,促进普通民众、国际社会对于我国抗战史实的了解,需要加快抗战档案资源的叙事性开发,以增强民众的民族荣辱感和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滇西抗战档案作为中国抗战史和滇西抗战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
滇西抗战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走过40年的发展历程。近40年来,随着历史档案的开放和零散档案材料的不断发现,以及该整理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滇西抗战档案资料的编纂公布已从萌芽、成长和发展期开始走向成熟和繁荣期,其开发利用成果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泛影响,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总结滇西抗战档案的整理研究现状,大致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年来达到一个高潮,编研成果不仅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可靠性强,还出现了大型档案史料汇编。
二是对散存的盟军和日军档案、外国史料、外文档案的编译开发做得不够,利用滇西抗战相关史料进行深度史实梳理,讲述滇西抗战真实故事的高质量、高水平著述还不多见。
三是从档案学的视角探讨滇西抗战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纂公布、开发利用工作还很薄弱,其学术理论研究滞后于具体工作实践。
四是滇西抗战档案发掘利用呈零散状态,资料不齐全不集中,实践层面未形成编纂开发规模,理论层面还停留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基础性工作阶段的探讨,编纂开发缺少专业性指导,档案部门参与不足。
五是编纂开发力量较为零散和弱小,编纂开发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而与“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稀缺,研究存在一定空白,这也凸显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对滇西抗战档案资料编纂开发历程、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存在的不足略作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几点展望,以期为抗日战争史料的编纂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滇西抗战与滇西抗战档案
(一)滇西抗战
滇西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云南省西部地区、以中国人民为抗战主体的一场重要的国际抗日战争,也是中国战区首次取得彻底胜利的经典战役,时间始于1942年初侵华日军进犯滇西,终于1945年1月中国军队收复滇西全部失地,共计两年零8个多月,此役历经艰苦之剧,付出牺牲之重,取得战果之丰,为正面战场所仅有。从云南抗战的历史书上可以看到,滇西抗战进行得极为惨烈,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战,是血与火的记忆。滇西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先声,云南战场的最终胜利,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其历史地位不可低估、难以取代。
(二)滇西抗战档案
1.滇西抗战档案的构成
滇西抗战档案是指中国抗战军民、盟军及日军在滇西抗战期间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材料。其产生和留存受当时的战争环境和形成者的影响较大,其内容真实反映了滇西抗战期间云南保山、大理、楚雄、怒江、临沧、德宏等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情况以及中国远征军、英美印盟军在中印缅抗日战场活动的有关战况,铭记和传承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记忆;其种类可分为纸质档案、石刻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口述档案、实物档案等,纸质档案中的军事作战档案构成了滇西抗战档案的主体部分,具体类别包括政令、军令、作战计划、作战详报、要报、文电、军队和地方统计材料、战地记者随军报道、个人书信、日记、回忆录、照片、图片、音像资料、口述资料、实物、证件、印章等相关史料;(1)刘义马:《保山市启动滇西抗战原始史料征集》,2018-11-28,www.baoshan.cn/2018/1128/23321.shtml.其价值珍贵、影响深远,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不仅为中国抗战史和滇西抗战文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外交流合作的生动素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
2.滇西抗战档案的保存现状
自1945年1月滇西抗战结束后,滇西抗战就走进历史,有关滇西抗战的地面遗址遗迹、军事作战用品和文书档案资料也成为历史遗存。由于战争环境下档案资料难以保存,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滇西抗战档案损失严重。幸存下来的档案资料保存较为分散,主要分布于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缅甸等国的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其中保存档案资料较多的有美国国家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保山市档案馆、保山市图书馆和保山学院图书馆等。
据云南省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保山分会(设于保山学院内)的专家调研统计,目前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有滇缅抗战时期的相关档案350卷、70000多页,其中滇西会战档案107卷、20000余页。云南省档案馆现存抗战资料12600余卷,珍贵抗战档案20900余件,全景式再现了云南人民抗战的场景,真实完整地记录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实况。保山市档案馆“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档案史料中心”收藏有滇缅抗战文书档案647卷,计5448件68728页,照片档案45盒2743张,光盘档案188盒,缩微胶片20盘,图书资料171册。保山市其他市、县档案馆现存抗战档案2000余卷、50000多份,已知的实战照片、军用地图、作战实录及相关文件、战报、票证、统计表等达几十类数十万份。目前,初步估计已正式出版的书籍和内部资料不下3000余本(册)。保山市图书馆“滇缅抗日战争图书专库”收集到相关图书2100多种(册)。保山学院图书馆“滇西抗战资源总库”收集到滇西抗战史料300余册。另据保山市文管所2014年8月统计发布的数据,保山市境内现有抗战文物遗存36项81处,分为设施类、驻军类、江防类、战场类和纪念类。腾冲市保存有滇西抗战历史资料60余卷、10000多页。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现存藏品已达119375件。通过全面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抗战文物98项,其中隆阳区35项、腾冲市21项、施甸县26项、龙陵县13项、昌宁县3项;可移动抗战文物收藏单位9家,文物数量为3784件(套)。
二、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的回顾
回顾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工作,按照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5—1980年):滇西抗战研究“冷冻”阶段
滇西抗战在全国抗战出版物和各种宣传媒体中杳无音信、不见踪影,滇西抗战烈士墓园、墓葬、纪念碑(塔)、军事设施等地面文物、公私收存的抗战器物、史料,被当作“四旧”遭到破坏。官方和民间基本没有开展有关滇西抗战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
(二)第二阶段(1981—1994年):滇西抗战档案收集起步阶段
保山市隆阳区(原保山市)、腾冲县组织动员抗战当事人、知情者撰写回忆录,并刊发于“文史资料选辑”中,其中有不少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重要文章。这些文史资料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原始性强、真实可靠,二是作为内部资料严格控制发行,利用范围狭窄,流传不广。
(三)第三阶段(1995—2017年):滇西抗战研究、宣传高潮阶段
原保山地区政协系统积极收集滇西抗战文史资料并参与抗战遗址遗迹的对外宣传。特别是从2001年保山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成立以来,确定了2003年度文史资料编写的主题为“保山抗日战争史料”。共采访滇西抗战老兵80多人,征集文稿92篇50多万字,图片90多张并对其进行编纂。从2004年起出版发行了以滇西抗战为主要内容的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溅血岁月——滇西抗战专辑》、第2辑《纪念滇西抗战60周年文集》,不仅宣传了保山,传播了滇西抗战文化,而且扩大了市政协文史资料的影响力。(2)保山市政协文史委:《市政协一届委员会以来文史资料编撰工作记述》,2015-01-07,www.zx.baoshan.gov.cn/info/1034/1360.htm.各县(市)区政协也积极收集整理滇西抗战方面的文史资料,其中,隆阳区编印了5辑,施甸县编印了8辑,腾冲市编印了2辑,龙陵县编印了8辑。保山市档案局(馆)加强滇西抗战史料的收集工作,不仅成立“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档案史料中心”,建立特藏展室1个,还编研出版《滇西抗日战争历史资料续辑》。保山学院成立滇西抗战与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特色书库,建设滇西抗战资源总库,收藏的滇西抗战文献位居全国前列。另外,保山部分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到档案史料的编研利用中,耿德铭、李枝彩等人分别出版了个人专著《滇西抗战史证》《不能忘却——实证滇西抗战》。
(四)第四阶段(2018年9月以来):滇西抗战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云南省保山市是滇西抗战的发生地、主战场、核心区、大本营,也是最早将侵华日军赶出国门的战场,保存有较多的滇西抗战档案资料,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为进一步打造滇西抗战文化品牌,助推新保山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根据保山市政协领导的指示,从2017年开始,保山市政协文史委围绕滇西抗战文化研究工作开展了专家学者座谈、滇西抗战史料统计、滇西抗战遗址遗迹考察等一系列工作。2018年,根据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的签批要求,以及市政协调研的结果,市委决定组织人力编纂一部综合反映滇西抗战各方面历史文化的系列丛书,相关工作由市政协组织落实。经政协党组安排,筹建编纂机构的基础工作由文史委承担,从编订《滇西抗战原始史料编纂工作组织方案》开始,开展了编纂人员、编纂经费、编纂工作组织机构、编制工作办公室设施设备等各方面的任务落实工作。2018年9月底,中共保山市委发文成立保山市《滇西抗战原始史料汇编》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其下设的编纂办公室同时挂牌办公,正式启动了大规模、系统性的《滇西抗战原始史料汇编》编纂工程,标志着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编纂办公室成立后,先后走访了省内外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史志、党史、政协文史委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与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建立了工作联系,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收集各类史料,并通过网络查询、民间走访等方式,共收集到1943年、1944年日军怒江作战记录等史料扫描件25件(本/篇),1945年抗战结束后刊行的滇西抗战书籍以及复印件10余件(本/篇),整理出《滇西抗战权威文献资料知见录》(44本/篇)。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完成资料的初步收集和编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从已收集到的53万页滇西抗战相关文献资料中筛选梳理出近6万页,按照中国军方史料、中国地方史料、盟国方史料、日本方史料、战争遗存五大板块的纲目分类,形成《滇西抗战原始史料汇编第一批底本资料》,共计225项、260册,同时还编印有《第一批底本资料简介》。为更好地突出史料价值及其权威性,方便研究者查询利用,编纂办公室计划从底本资料中选取89件进行辑录,拟编成正式书稿44辑(册),为滇西抗战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翔实的史料信息,开启滇西抗战研究和国际化宣传的新里程。(3)《滇西抗战原始史料汇编》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2021-08-24,sohu.com/a/485484611_121106902.
三、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的成果
滇西抗战档案虽然损毁、佚失严重,但并不影响对滇西抗战这一意义深远的伟大战役做出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抗日战争史的进一步研究,因为有较多的档案编研成果仍存于世,这些成果保留了档案文献的原始性、真实可靠性和权威性,弥补着档案原件缺失的遗憾,发挥着与档案原件相同的凭证和参考价值。
迄今为止,在国内档案部门、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辛勤努力下,滇西抗战档案的编纂开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多种多样的成果(见表1),使现存的大量零散档案史料实现集成化、系统化和专题化。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汇编了滇缅抗战档案和抗战时期的军事档案;(4)近年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先后编辑了《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上、下)和《滇缅抗战档案》(上、中、下)两部档案文献汇编,前者由重庆出版社于2016年11月出版,涉及国民政府的战时军事组织制度、军事方针与部署、抗战胜利细节、各地受降情况等内容,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事概况,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内容与滇缅抗战直接相关;后者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19年3月出版。正文1217页,共计115万余字,以中国远征军军事档案为主要内容,材料均选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和战史编撰委员会”全宗中的民国档案,并按战争的时间顺序依次分为五个单元,内容丰富,细节翔实。云南省档案馆汇编了滇军抗战密电和部分馆藏档案;(5)云南省档案馆汇编的《滇西抗战密电集》(云南档案史料丛编),1995年内部印刷。近年来又编纂出版了《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下)》《南侨机工档案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馆藏部分》和《日军侵华罪行实录·云南部分》三部代表性力作。《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下)》,重庆:重庆出版社出,2015年。全书共计100余万字,选录档案绝大部分为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涉及滇缅公路修筑、滇西战场战况、滇西抗战期间云南遭受的人员财产损失、日军在滇西的统治与暴行等史实。《南侨机工档案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馆藏部分》由云南省档案馆、陈家庚纪念馆和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编、编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该书以影印的形式公布档案原件,体现了档案文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所选档案史料详细记载了南侨机工的个人与家庭情况,从个人和家庭情况折射出抗日烽火时代的诸多现实与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日军侵华罪行实录·云南部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全书共计74万字,绝大部分为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计200余件,涉及日军对昆明及附近各县,对滇东北、滇南、滇西各县,对滇越铁路、滇湎公路轰炸造成的损失,日军在沦陷区的罪行,日军细菌战、化学战造成的瘟疫,附录部分收有腾冲,龙陵等各县志中的有关史料及受害者对日军暴行的回忆文章。云南省图书馆选编了云南抗战文献史料;(6)王水乔、刘大伟主编:云南省图书馆编的《云南抗战文献史料选编》丛书(全套共九种11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保山市档案馆汇编了《新华日报》的新闻报道档案;(7)保山市档案局、保山市档案学会编,穆英杰主编:《血捍滇缅路——〈新华日报〉新闻报道汇编(1942—1945)》,内部资料,2013年10月。保山学院主编了滇西抗战史料汇编丛书;章东磐整理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中缅印战场影像档案;(8)章东磐的整理成果《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壹)(贰),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滇缅抗战期间,随军的美国第164照相联队拍摄了约两万三千余张反映战争各个侧面的照片,后一直留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直至2010年,章东磐及其团队花费大量精力选出部分照片复制回国,并重点挑选其中500张整理出版为《国家记忆》一书。晏欢、胡博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出上万张中缅印战区的历史照片,编著了《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并在书中对这些历史照片进行了考辨和文字标注,较为完整准确地还原了滇缅抗战中高级将领的历史面貌;(9)晏欢、胡博:《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厦门:鹭江出版社,2016年。许新民就所知所见的稀见滇缅抗战文献单行本逐一概说,共介绍了中美盟国中英文文献12种和中译日方文献2种;(10)许新民:《滇缅抗战稀见文献知见录》,载《贵州文史丛刊》2015年第3期,第19-27页。魏国彬主持的“滇缅抗战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获得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并以年份为顺序,辑录了2015年2月25日以前的主要滇西抗战文献资料,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即上编“滇西抗战文献书目年鉴”、下编“保山学院滇西抗战文献书目年鉴”;(11)魏国彬:《滇西抗战文献》,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另有《滇缅抗战文献的可视化统计分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陈咏民检视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12)陈咏民:《抗战时期“南侨机工”及其历史档案》,《兰台内外》2008年第2期。2018年5月云南省档案部门申报的“南侨机工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13)苏晓霞、颜野:《南侨机工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座谈会在昆明召开》,《云南档案》2018年第11期。
利用滇西抗战档案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不断增多,较有影响的是邓贤的《大国之魂——中国远征军滇缅征战纪实》《父亲的一九四二》以及彭荆风的“中国远征军史诗”(《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旌旗万里》)、段培东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松山大战:滇西抗战纪实》《怒水洪波》)、余戈的“微观战史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这些纪实文学作品真实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对唤醒民族历史记忆和传承抗战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美术、书法、雕塑、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作品数量不少。较有代表性的有影视片、纪实性纪录片《记忆的伤痕——慰安妇滇西大揭秘》《寻找少校》《松山,松山》《腾冲,腾冲》《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日战争纪实》《中国远征军》《滇西1944》《我的团长我的团》等,这些作品用影像手段还原历史现场,揭露历史真相,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滇西抗战文化,但从全国层面来看,还缺乏极具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表1 滇西抗战档案部分编纂成果一览表(1983—2018)
续表
续表
四、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的特点
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工作虽起步较晚,但编研成果数量丰富、种类繁多、资料性强,综观这些编研成果,既呈现出阶段性发展变化的态势,也有地域性这一不变的区位、资源优势以及成果主题、类型、形式多种多样的特点。
(一)保山市的编纂成就突出
保山市作为滇西抗战发生的主阵地,其史志、政协系统多年来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工作,在档案资料的编纂开发方面成效突出、成果丰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云南省保山市档案馆出版发行了《血捍滇缅路(上、下)——〈新华日报〉滇缅战区抗战报道汇编(1939—1945年)》《血染松山》《怒水为证——中国远征军十一集团军滇西抗战档案选编》等书籍,专题汇编制作了《滇缅印抗战照片集》光盘,各县(市、区)组织汇编了《中国远征军将士名录资料汇编》,设有滇西抗战展览,在微信公众号“保山档案”中开设了“滇西抗战档案”栏目,公布了大批滇西抗战档案史料。龙陵县出版发行了《中国滇西抗日老兵》《中国的拉贝日记:马力生日记(1940—1943)》《龙陵会战影像志》《龙之殇》“龙陵抗战丛书”(《龙陵风烟》《松山作证》《抗战纪事》)等5部龙陵抗战文化书籍。(14)赵之辉:《云南保山抗战文化作品暨抗战纪念邮票龙陵首发》,2015-09-07,www.kunming.cn/news/c/2015-09-07/4014907.shtml.施甸县编辑出版了《滇西抗战第一枪》《血肉滇缅路》《滇西抗战支前——施甸百位民工亲历》《横戈怒江》等一批反映滇西抗战的系列书籍。(15)郭金灿,杨丽娟:《施甸七七祭奠抗战英烈》,2017-07-10,www.baoshan.cn/2017/0710/10107.shtml.保山学院主编了滇西抗战史料汇编丛书《滇缅抗战文献》《滇西抗战:南京档案文献选粹》《碧血千秋——滇缅抗战将士名人录》《笔墨流恨——腾冲抗战阵中日记档案选编》等8部著作。
(二)编纂题材广泛,涉及文种较多
题材广泛:除了中国远征军、美英印盟军、驼峰航线、飞虎队、大小战役外,还有抗战将士、日军暴行、人口伤亡、财产损失、民工支前、滇缅铁路、滇缅公路、南侨机工等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事件真相和细节;涉及文种较多:除了军事文件、作战地图、图片、图表、战报、电报、照片、影像外,还有私人手稿、书信、日记、证章以及大量实物等。
(三)编研产品类型丰富、形式多样
从内容上看,除了档案汇编、史志文集、纪实文学、艺术作品外,还有回忆录、口述史、人物传记等。从形式上看,除了图书画册、音像制品、视频光盘、电子文献外,还有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等。如图片集有《难忘飞虎队——美国飞虎队援华全景图文》《云南抗日风云老照片》《影像中的记忆——滇西抗战图文档案》等,大型电视纪录片有保山市广播电视台拍摄的《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先后寻访了56位还在世的中国远征军老兵,进行面对面采访并录制了10000分钟的老兵口述音像资料),专题片有《档案中的滇缅公路》等。从出版物看,除了印刷型档案文献出版物外,还有音像型档案文献出版物、数字型档案文献出版物。档案资源的叙事性开发过程从以档案编研出版物为代表的静态文本形式发展为以各类档案节目为代表的长短视频形式。
(四)公布方式、传播渠道更趋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公布方式和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除继续发挥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站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加强了音频、视频、博客、微博、播客、论坛/BBS、即时通讯、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的拓展,通过举办陈列展览、线上展厅,开设公益讲座和专题论坛,开展特色课程走进校园、现场教学、志愿者服务、文创体验、主题宣讲、公祭日等活动,分发宣传册,慰问抗战老兵等,力求公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例如,滇西抗战纪念馆在微信公众号“滇西馆”中公布滇西抗战图文档案、珍贵文物、最新资讯及亲历者口述史等档案资料。云南省档案馆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滇西抗战档案展览,并在云南档案信息网设立网上展厅,其中的“云南记忆”栏目展出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图片展》《飞虎驼峰纪事展》《华之魂 侨之光》,“专题数据库”展示了“南侨机工名录”“滇军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等。
五、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的不足
(一)项目实施未进入国家层面统筹
滇西抗战档案资料的编纂开发工作目前还是地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局部行为,并没有以“滇西抗战档案资料编纂开发”项目进入国家层面的统筹,导致此项工作的战略部署和长期规划缺失、方向不明、责任不清,影响了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的规模和质量。
(二)收集整理未能形成合力
滇西抗战档案史料长期散落于海内外,国内外相关机构、部分民间团体和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滇西抗战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处于互不合作的散乱状态。虽然机构之间、人员之间有一定交集,但缺少实质性的协同跨界合作,由此导致滇西抗战档案史料收集整理缺乏总体目标、计划安排和合作分工。
(三)编纂开发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滇西抗战研究仍处于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编印出版、还原战争原貌,让世人更好地知晓战争过程的阶段,档案学视角下的编纂开发与数以万计的相关档案文献史料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尚未开展滇西抗战学术史或滇西抗战文献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缺乏对实现滇西抗战档案历史意义、社会功能和多元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探索,平台建设、开放公布、资源共享等许多重要工作还做得很不够。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如果不能提出一些带有指导性的理论观点和加强学科建设,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将难以持续问世。
(四)学术研究无综合性权威著作
2015年,云南近现代史学家谢本书在《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抗日战争中的“云南战场”》一文中指出:滇西抗战研究虽已出版了方国瑜著《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云南省档案馆编印《滇西抗战密电集》、保山市史志委编著《滇西抗日战史》等“较重要的著作”以及众多的回忆录、资料集,但“滇西战场至今尚没有一本权威性的、综合性的学术专著出现,许多重大问题仍然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如滇西战场的敌后斗争,云南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对滇西战争的支持,日军在滇西暴行(包括细菌战、慰安妇)等,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16)谢本书:《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抗日战争中的“云南战场”》,《 云南文史》2015年第3期。谢本书先生较为客观地指出了滇西抗战研究中的不足。陕西军旅作家余戈也发出感叹:“自2004年第一次走近松山,最让我难以忍受的就是:如此重大的战事,竟找不到一个像样的读本;曾经覆盖了整座大山的血肉和白骨,竟被遗忘得好像从未发生过。”(17)余戈,等:《余戈新作〈1944:龙陵会战〉带您“微观战》。著名评论家、《解放军文艺》副主编殷实分析道: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战史的微观研究极难开展,其中既有权威档案利用极难的瓶颈问题,也有军史研究职能部门“宜粗不宜细”的观念束缚,及地方历史研究人员缺乏军事学背景等困难,造成“微观战史”研究著述长期付诸阙如。(18)余戈,等:《余戈新作〈1944:龙陵会战〉带您“微观战》,2017-08-15,www.81.cn/jwgz/2017-08/15/content_7719741_3.htm.
(五)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危机
自1981年以来,对滇西抗战档案的编纂开发历练和造就出了一批专门人才。以保山市为例,37年来仅撰写发表、编辑出版滇西抗战著作的作者就达数百人,但是现有人才以老年人居多,中年人偏少,青年人稀缺。已取得较多较好研究成绩的一批人,大多已处于花甲、古稀、耄耋之年,有的已于近期辞世,如被史学界誉为“滇西抗战史研究第一人”的段培东老人已于2016年去世。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人才呈现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危机。
六、对滇西抗战档案编纂开发的展望
以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19)习近平:《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2015-07-31,news.xinhuannet.com//politics/2015-07/31/c_1116107416.htm.做大做强滇西抗战档案工作。应确立“国家重视、云南力推、保山实施”的总体思路,做出战略部署、搞好编纂开发、打造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基础工程”建设和“应用工程”的实施。基础工程建设目标是出理论、出精品、出力作、出人才,应用工程运作目标是在文创、宣传、教育、旅游等方面收到成效,取得明显效益,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成果。
(一)加强滇西抗战档案的收集、整理
以滇西抗战档案资源整体观为视角,全面梳理滇西抗战档案资源的分布、数量、类型、内容、特点及保存状况,通过档案资源呈现滇西抗战历史和文化在时间、空间、事件、人物等要素方面的变化脉络。坚持“三个尊重”,即尊重滇西抗战档案的来源和形成背景,保证其整体性;尊重滇西抗战档案的产生变化,保证其历史延续性;尊重滇西抗战档案的构成情况和保存状况,保证其原有的系统性,以此构建滇西抗战档案“来源特征+时空要素”的整理路径。
收集整理是开展编纂公布的前提。收集整理的对象大体可分为档案史料、口述史料、回忆史料、声像史料、影视史料、实物史料、网络史料等,其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形式多、内容杂,除档案部门收藏的档案文件外,军事、史志、图书、博物、文化等部门也收藏有部分档案史料,这些档案资料不仅记录了中国远征军、英美印盟军在中缅印战区的各种军事活动,也反映了侵华日军在滇西犯下的种种战争罪行,在收集整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重口述历史档案的采集。口述资料是滇西抗战档案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滇西抗战“三亲者”(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离开人世,口述资料的价值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应抓紧开展健在中外老兵、南侨机工、民伕、“慰安妇”及其他战争亲历者的口述访谈工作,以抢救更多珍贵的口述档案资料。
除了面向国内外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外,还应做好“三亲者”口述史的采访记录和“大事记”的查证整理,抢救性调查采集滇西抗战老兵史料,深入扎实开展实地专题调研,挖掘和宣传滇西抗战历史文化,弘扬和传承滇西抗战精神,为云南抗战研究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科学梳理口述历史档案及其相关概念,厘清对口述档案、口述历史、口述史料、回忆史料的认识,比较不同群体的口述史资料与档案文献史料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口述历史资料之间的吻合度与差异性,进行资料的真伪鉴别和价值分析,使档案文献史料与口述史料、口述史资料之间相互印证、相互契合、形成互补,以更好地还原历史事件真相。(20)左艳:《滇缅抗战口述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2.数量庞杂、种类繁多的实物档案资料也是滇西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
3.需要高度重视网络史料这一特殊史料样态。网络史料包括各种抗战历史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如相关研究机构、民间团体、新闻媒体等的官私网站,各类涉及滇西抗战历史的网络数据库以及群体或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留下的滇西抗战方面的信息资源。这一类资源中,官方网站录制的资源多数较好,质量有保障,内容可靠,而群体或个人自己录制上传到网络的资源,质量就参差不齐,内容也不完整,难以利用。另外网络史料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也较难解决,一是产权拥有者不明确,难以找到;二是资金问题,由于资源较多,需要支付的费用也就较高。因此,网络资源的利用有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4.不能忽视相关的国(境)外媒体报道。
上述史料都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收集、征集或征购,并加以分类、整理、鉴定、编目,基于档案文献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特点,构建滇西抗战档案文献目录体系,特别对涉及重要历史节点、人物事件的相关档案进行深度整理,以凸显滇西抗战档案资源蕴涵及特色。最终目标是建立滇西抗战档案资源共享数据库,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史料和编纂出版,以便为进一步的专题性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抓好滇西抗战档案的编纂、开发
1.重点推进《滇西抗战原始史料汇编》编纂工作
保山市政协牵头的《滇西抗战原始史料汇编》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工作,目的是收集整理一批滇西抗战原始史料并汇编成册,供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利用,为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提供系统、翔实、权威、可靠的史料依据。各编纂工作成员单位应充分认识编纂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客观看待编纂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史料收集整理、汇编、编印出版、成果推广利用等编纂公布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理清现状脉络,在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广泛联络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人员,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召开专家学者会议,促进各方沟通、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史料、资料的价值,为更多研究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在广泛收集海内外散存档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度挖掘,使尘封已久的人物和事件鲜活起来,填补滇西抗战记忆的空白和缺失。以《滇西抗战原始史料汇编》编纂工程为契机,为保山市培养一批致力于滇西抗战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结集出版一批抗战文化史料丛书,逐步构建抗战文化宣传研究体系。
2.编纂出版系列研究巨著
至少应推出以下6种:一是文献史料集(包括战时军政档案、军政官员回忆录、“三亲”口述史、报刊载文、私家记录材料)若干卷;二是遗址、文物介绍若干卷;三是人物传记若干卷;四是方国瑜等学者的代表性研究著述若干卷;五是外国史料若干卷;六是《新编滇西抗日战争史》,至少五六十万字,力求写全写深,令人信从。(21)耿德铭:《滇西抗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思路》,《云南日报》2018年1月31日第11版。
3.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先于实践,可以指导实践,同时又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首先,滇西抗战档案的概念界定和涵盖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不能把档案资料与史料、文献、实物等相混淆;其次,整理研究和编纂开发的联系性与差异性也要加以区分,不能把文献学中的整理与档案学中的编纂混为一谈;第三,对滇西抗战档案资料编纂开发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技术应用等相关研究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另外,对滇西抗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思路、模式、标准、规范也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要构建滇西抗战档案资源平台,一方面需对该平台的构建原则、系统架构、功能模块、实施路径等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另一方面需借鉴国内外档案馆或图书馆主导完成的数字人文资源开发项目,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推动自身平台建设。总体而言,滇西抗战档案资源开发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面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系统平台,以此来实现滇西抗战档案的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
4.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用好人才
当前滇西抗战档案的研究力量和学术团队分散,未能形成合力,造成学术资源浪费。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研究机构,把史志、文物、图书、档案、新闻、高校等相关单位的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把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制订规划,申报课题,合力攻关,进一步激发研究人才的生机活力,努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大人才队伍。在研究机构中,有必要培养选拔一批治学态度严谨、学术功底扎实、理论素养较高、文字功力较强、具备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够团结合作的人才组成核心学术团队,作为开展全面系统研究的主导力量。(22)耿德铭:《滇西抗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思路》,《云南日报》2018年1月31日第11版。可引进史料学、文献学、档案学、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专项培训,在人才管理中引入科学的考核机制,用各种方式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