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的关键特征与培育路径*

2022-05-16张清宇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核心人才

张清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100048,北京)

进入新时代,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进行,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国家需求和国际环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备较高水平劳动素养,能够服务和引领产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一流工程科技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企业需要,推动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为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我国适时提出了开展“新工科”建设,吹响了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对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多次围绕劳动、劳动者、劳动教育等内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劳动”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为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1 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

1.1 有助于实现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将其作为深化改革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如何理解一流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又该如何培养,是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启了新时代,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不同,新工科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其目标是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工科人才。针对这一新要求,应加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建设,[1]以构建适应新工科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着力点,寻找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并以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培育为突破口,细致描绘出新时代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质,从而开展基于时代和未来卓越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课程改革,[2]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助力工程教育强国建设。

1.2 有助于重构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新时代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充分认识世界,更要善于综合运用,努力改造世界,而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则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成为所在专业领域的高水平专家,乃至所在行业的领军人物。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需求与企业招聘需求难以有效匹配的双向选择困境,这充分反映出高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脱节。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而培养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之中,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活动等方面。为突破传统工程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重构与创新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应聚焦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培育,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等为基本理念,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愿景,精心修订培养方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基于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工程教育改革。

1.3 有助于明确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挑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发起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学者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变革所应具备的关键素养”。[3]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其结构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核心素养的内涵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而动态变化,以适应一定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进入21世纪,为了在新一轮工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实现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立足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综合世界各国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各界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工程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的工程人才不仅要满足我国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行业发展,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新课题,新工科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核心素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上位概念,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工程人才培养之中,制定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核心素养结构框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促进工程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2 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的关键特征

通过对核心素养进行概念界定可知,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应具备的关键知识、能力、品格和态度等。作为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要想具体阐明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是什么,首先需要明确其关键特征。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引领,以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工程领导力研究等已有研究为基础,综合借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以及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相关内容,初步提出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的关键特征主要包括深厚的劳动素养、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三个方面。同时,本文运用德尔菲法进行多轮专家问询,并辅之以访谈法,使参与研究的专家以其专业知识、经验和意见,建立起一致性共识,以获得对于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培育问题的专业认知和深入理解,最终形成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见表1)。

表1 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基本框架

2.1 深厚的劳动素养

劳动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素养是受教育者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4]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使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更为完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6]对新时代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种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之下,劳动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开始得到重新审视。

作为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一员,新时代的工程人才首先需要具备深厚的劳动素养。应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认识劳动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家富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劳动工具、劳动形态、劳动方式等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工程人才培养更应体现时代特征,紧密对接未来劳动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熟悉行业劳动准则,懂得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劳动安全等劳动通用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主动应对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并在全社会营造起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

2.2 过硬的专业素养

过硬的专业素养是新时代一流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时掌握行业前沿知识、了解跨学科综合知识,以及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等,这就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全方位提升工程人才专业素养。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急需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使工程教育进一步回归工程。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培育应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不仅要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专业知识,更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具备分析工程问题、使用现代工具等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同时,针对传统工程教育学科专业面窄、传授知识单一等问题,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需要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有效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加强学生跨学科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培育,不仅强调学生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基础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而且重视学生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并能够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进行合作,发挥工程资源整合能力。这充分体现出新时代的工程教育需要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开发出新的教育生长点,促进工程教育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从而丰富和完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3 卓越的领导能力

一个国家的工程教育发展水平,其实是和这个国家工业所处阶段密切相关的。在我国,创建一流工程教育首先要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卓越贡献。[7]因此,必须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一流工程人才,自觉承担起推进我国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诸如新工科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充分说明,未来我国所需要的一流工程人才,是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

21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工程领导力(Engineering Leadership)教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新趋势。工程领导力的能力要求一般包括卓越的个人品质、较强的领导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等。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报告中指出,工程师应该成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领导者,并使他们获得解决未来复杂的工程和社会问题的能力。[8]

新时代对工程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充分认识世界,更要善于综合运用,努力改造世界,而成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一流工程人才,则要求更高。工程领导力教育正是要培养具备领导才能、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领袖型工程人才,其教育目的内在契合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要求与国家发展定位。未来,我国培养的一流工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应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成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

3 新时代工程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3.1 劳动教育融入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9]“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10]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包括工程人才在内的广大劳动者共同为之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1]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系统规划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明确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新时代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应根据《意见》和《纲要》的要求,将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素养明确纳入工程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工程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现实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行业劳动准则和劳动通用知识,引导学生做到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事业,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实现知行合一,为学生迈入真实的工程实践领域、成为行业高素质劳动者做好准备。同时,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将提高劳动素养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坚持党的领导,志存高远,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情,树立家国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3.2 产教研融合提升工程人才专业能力

工程教育具有依托特定行业的先天优势,培育工程人才核心素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应不断挖掘行业资源,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实习实践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联合开展产学合作、产研合作、实习招聘等高效灵活的合作模式,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践空间,促进技术、人才、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有效整合,建立高水平“产学研用”融合创新联合体,形成全行业支持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共同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成效。

具体来说,首先应充分发挥大学理事会的重要作用。理事会作为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组建、参与大学管理与建设的组织,是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行业企业加强与学校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理事会单位可以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实训资源和实践基地,依托其支持,学校可以不断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从而成为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加强由产学研各方共同组建的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种形式是高校与外部组织建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组织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另一种形式是高校之间建立的协同创新联盟。组建联盟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壁垒,促进特色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优势资源的共享互补、协同创新,多方联动共同培养高水平工程人才。

最后,应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大型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要充分发挥高校、政府和大型行业企业的优势,践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在联建重点实验室、校外研究院、重大科技攻关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联合开发教学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国家工程科技领域培养和储备一批创新能力强、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行业领军人才。

3.3 优化实践课程培养工程人才领导能力

为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对工程人才核心素养的最新要求,应不断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专业实践,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尤其是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应聘请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通过参加课程实验或实习实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去企业实习,实行“企业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和实践经验传授,进一步拓宽工程教育的实施路径。此外,还应不断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长效运转机制,形成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保障措施。

新时代的一流工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持续钻研和创新,成为行业领军人才,这需要依靠自身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的驱动。为此,可以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应进一步健全科研反哺教学机制,鼓励教师将其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研究能力。还应建立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以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为中心,实现科研、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引导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吸纳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研究小组,从而以科研为中心带动学生卓越领导能力的培养。

为增强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往能力,需要改变传统工程教育学科体系固化、不能很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问题,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有效整合学科资源,科学统筹学科建设。首先,要不断加强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的内涵建设,使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紧跟国际学术和科技发展前沿,吸收、融合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并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其次,要积极探索培育新兴学科,应立足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建设特色新兴学科,持续构建和完善紧跟需求、结构合理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最后,要大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以系统思维看待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问题,强调跨学科知识运用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突破原有的学科边界,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有特色的工程教育;不断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成为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核心人才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人才云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热爱劳动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