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的构建

2022-05-16刘晨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晨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天津市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因此构建符合天津地域文化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对继承和发展天津市的优秀特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保护与传承为研究视角,分析天津市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构建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积淀,它不仅是民间文化的精髓更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本文在了解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其保护传承体系的搭建,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天津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

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现状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十个类别和四级名录形式进行梳理后,目前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33项,市级非遗名录为250项,区级项目为703项。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关注,非遗传承人的重要程度也逐渐彰显出来。天津市现有国家级传承人42名,市级传承人282名,区级传承人622名。这些项目和传承人都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构建

天津市政府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执行了一系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度的政策。但是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上仍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天津市构建属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本研究构建了如下的传承体系:

首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为核心,天津市各级政府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记录、保护与传承各项工作。根据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在构建体系设计上,不仅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而且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围绕保护传承的核心主题,全方位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效能,依托于科学且全面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措施[2],才能使保护传承工作得到高效率的推进。

其次,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线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政府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毫无疑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让政府行為取代了民间社会的作用。在保护实践中若出现政府主导过度或是社会参与不足,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不明确或其项目传承人缺失话语权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民间社会参与的意识,明确政府的地位,鼓励各类民间社团、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三,秉持生活化、数字化、法制化、教育化四条路径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之一即为生活化,其保护可以采取动态的生活化开放式的保护方式,在居民现实生活流中自然流溢。早在2006 年,学者陈勤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防止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的文章中,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有其独特的形态,但是就其本质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一种生存于生活中,不脱离生活的‘生活文化,一种文化型的‘生活相或生活模式[3]。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生活,才能更好的对其保护和传承。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化技术已渐渐渗透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中,非遗资源在之前主要以文献、音像、图片、实物等传统形式保存[4],天津市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数字化保护的成功经验,构建符合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点的数字化规范管理,可以建立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数据库以及制定严谨科学的数字化保护制度等。让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落实于实践之中。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传承人都有对应的法律条文,天津市也制定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但是天津市不同地区具体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而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会导致社会群体为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商业利益产生争夺,由此产生大量纠纷[5]。因此,天津市应加强法律上的保护,完善不同地区详细的立法规范,用法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一个安稳良好的环境。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中的实践处于初步摸索的阶段,教育化路径的实施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思想融入校园办学、教学、文化活动等之中。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应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层次的教学特点,使用不同程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以及教材,建立贯穿融合的立体化的教育传承体系,另外传承人的继续教育亦不可忽视。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天津市政府应把握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得时机,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产生经济价值从而提高生活水平。打造创新型“互联网 + 非遗”的模式,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6]。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因此其保护传承尤为重要。详细掌握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情况,研究如何构建保护传承体系,对于更好推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方面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光焰.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05):121-129.

[2]刘超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理思路探索[J].大众文艺,2020(21):1-2.

[3]陈勤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防止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N].文艺报, 2006-03-07(4).

[4]陈心林,杨晓茜.进退失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J/OL].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160-168[2021-03-14].https://doi.org/10.13501/j.cnki.42-1328/c.2021.01.014.

[5]崔金珍,张嘉怡. 从法律视角再议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壮丽七十年 辉煌新天津(中)[C].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9:9.

[6]黄羽婷,杭世选.“互联网+”时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探究[J].当代旅游,2020,18(34):19-20.43DB3E02-5687-4809-ABF9-3D8EBA55AD0E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