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16林梓欣
林梓欣
【摘要】“双减”政策的颁布意在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落实“双减”政策,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要扛起担当,有所作为。教师亟待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以构建高效课堂为基石,通过科学的作业设计和多元评价体系,达到减量不减质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政策;高效课堂;作业设计;多元评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全面落实“双减”工作的同时,一场教育观念的大变革随之而来。“双减”政策的颁布不仅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大程度要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教师如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做到减量不减质,让每一位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双减”政策中强调“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明确中小学教育要走出功利化、短视化教育的困境。以往教师的数学课堂多是围绕着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展开,我们追求着高效率的课堂,于是生动有趣的探索过程被省略,一条条晦涩难懂的数学规律在课堂上“硬着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层出不穷的习题册里钻研考试信息,仿佛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学生能多做对一道题。在这种急于求成的大环境下,学生获得了应试能力,却失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的第一棒,服务于学生对数学的后续可持续性学习。俞国娣强调:“未来孩子的竞争力不是单纯的解题,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以知识为本位的时代已然过去,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学生在课堂中应习得什么知识?需要学到什么水平?
(二)核心素养引领数学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在分数的背后看到了育人的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但除此,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系统的数学学科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等。教师除了要在数学课堂上教授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更要注重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点拨。
以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但教学不应狭隘地停留在让学生会用这一性质进行解题。笔者在教学时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素材,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真正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学生能在课堂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自主动手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二、构建高效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双减”政策中指出:“学校需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失去了一叠又一叠的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教师需要真正立足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
(一)找准知识起点,激发学生学习活力
郭华教授指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成为我们聚焦的重点。学生“真正的学”发生在现有水平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水平之间,即我們课上要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着重问真问题、重要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化被动为主动。
以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为例。教材以“小兔吃萝卜”为情境,通过比较红萝卜(6根)和胡萝卜(2根)的数量,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然在自主预习或日常生活中初步认识了“倍”,能说出数量多的红萝卜是数量少的胡萝卜的倍数,具体是3倍还是2倍?学生真正的认知冲突产生在此。所以笔者认为教学中应该把探究的重点放在由旧知“几个几”转化为新知“倍”的含义,让学生能根据3个2根的关系明白红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3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容量过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导致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反馈限于一问一答,流于形式。学生失去了掌握学科思想方法、自主思考的空间,缺乏思考探索、合作归纳的经验。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来,在研究了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学习、探究学习、PBL项目式学习等。教师可结合课程的目标,在掌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尽可能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走向深度学习,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教学手段
“双减”政策提出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能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发出的多媒体资源,如,希沃白板、中教云平台等内容融合到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使枯燥的计算课变得有趣,把难以理解的几何模型更直观地呈现出来。
三、聚焦作业设计,科学“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能再以“量变”推动“质变”,对于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反而增高了,部分教师不能再妄想以“题海战术”取胜。笔者认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行为,保证学生能科学合理地学习才符合科学育人的目标。
(一)设计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分层作业”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因为学校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模式,且布置的作业都是完成“阳光同学”或“小状元”等市面上的练习册,要真正实施分层作业有现实上的困难。这样单一化的作业导致基础扎实的学生“吃不饱”,对基础稍弱的学生也没有针对性。自从“双减”政策推行后,各学校必须提供“5+2”课后服务,给分层布置作业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教师设计基础性作业时可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作“课前—课中—课后”通盘考虑,为每个课时设计有梯度的作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的作业不再以模仿例题训练为主,更注重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作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设计多样化作业,注重实践
除必要的基础性作业外,政策还鼓励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单一的纸笔作业常让数学被误认为像枯燥无味的白开水,但只要改变一下作业的形式,“这杯水”瞬间就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书上很多的知识点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教学《时、分、秒》和《年、月、日》等单元时,教师可以布置制作时钟和日历等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知识。除此以外,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玩 24点、数独、魔方、孔明锁等数学游戏,通过动手动脑培养数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四、推行多元评价体系
这场席卷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归根到底是坚决扭转唯分数的倾向。多元化评价是指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对教学计划、学生学习状况和学科性质的综合评价。有效的评价是对落实“双减”政策有积极作用。
(一)转变评价方向
学生评价应由单一对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学科能力的评价。教师提出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立足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的发展,指向提高学生深度探究的元动力。设置课堂评价项目时,除了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需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和广度、交流与合作探究的情况和思维的条理性等,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拓宽评价主体
灵动的课堂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课堂的参与者也应该是课堂的评价者。从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拓宽为学生也能真正成為评价的主体是教育发展的趋向。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可以让学生互评和自评,甚至可以让家长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发挥不同评价方式的长处,从评价反馈中改善教学。
五、结语
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双减”政策的推进,让教师重新审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课改和基础教育发展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不断推进新时代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正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赵小虎.立足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学通讯,2020(19)::32-33.
[2]范一斐.做“儿童友好型”家庭里的“智慧型家长”——“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J].杭州,2021(18):66-67.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4]韩玉敏.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多元化评价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0):94-95.
责任编辑 杨 杰